解放军装备的75式105毫米无坐力炮,堪称对抗苏联装甲部队的利器。这款武器安装在吉普车上,机动性强,能迅速应对战场变化。它采用无坐力设计,发射时后坐力小,操作简便,适合快速部署。105毫米口径的火炮威力十足,能有效打击敌方坦克和装甲车辆。在冷战时期,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这种武器成为解放军的重要防御手段。它不仅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还增强了战场上的灵活性。75式105毫米无坐力炮的设计理念和实战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军工技术的进步和适应性。
今天要聊的是75式105毫米无坐力炮。这款火炮在解放军中并不常见,属于比较小众的装备。它是解放军首次尝试将无坐力炮安装在车辆上,一旦脱离车辆,几乎无法移动。虽然刚问世时备受瞩目,但很快就被认为设计不够实用,最终被冷落。
在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冲突期间,中国军队在实战中发现,他们装备的几款主要反坦克武器,包括56式40毫米火箭筒(仿制自苏联RPG-2)、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仿制自美国M18)以及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仿制自美国M20),在面对苏联T-62坦克时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武器都无法有效击穿T-62坦克的正面装甲,暴露了当时中国反坦克能力的不足。
即使是步兵师所属炮兵部队的主要反坦克武器——56式85毫米加农炮,在面对T-62坦克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作为师级炮兵的唯一加农炮,它在对抗这种先进坦克时效果不佳。
T-62是苏联军队的标准坦克型号,其生产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两万至三万辆。
在珍宝岛冲突结束后,我军意识到现有的反坦克装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需求,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和性能提升。这一认识促使我们加快了反坦克武器的研发进程,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装甲威胁。通过对实战经验的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拥有更先进的反坦克武器,才能在未来的地面作战中占据主动地位。
1969年夏天,解放军对所有21种正在使用和研发的反坦克武器进行了全面测试。这些测试使用了模拟T-62坦克的靶标,以评估武器的实际效果。
在对抗T-62坦克的测试中,仅有少数武器表现出色。69式火箭筒的改进型火箭弹、105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及100毫米反坦克炮(使用脱壳穿甲弹)效果显著,而其他武器则无法有效应对T-62。
69式火箭筒(RPG)在对抗T-62坦克时,只能从侧面进行有效打击,无法穿透其正面装甲。
这种100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属于重型滑膛炮系列,整体重量超过3吨,由于体积庞大、移动不便,给前线步兵部队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实战中,这种武器难以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有效的火力支援,导致其战术价值大打折扣。
综合考量之下,105毫米无坐力炮是最为可靠的选择。
在60年代,我们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搞到了美国制造的M40型106毫米无后坐力炮。
M40型是二战后美国研发的一种重型无后坐力炮,主要用于提升前线无后坐力炮的打击能力。
在二战末期,即便是美军最先进的M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也很难从正面击穿当时美苏两军的主力重型坦克,比如美军的M26潘兴坦克或苏联的IS-2重型坦克。这些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都超过了普通反坦克炮的有效穿深范围,使得常规反坦克武器难以对其造成致命伤害。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反坦克武器与重型坦克装甲之间的技术差距,也凸显了重型坦克在战场上的防护优势。
M20型的直接瞄准射击距离仅有600余米,这一射程被美军认为过于短小。
在实际作战中,敌方重机枪的有效射程可达600米,使用M20型武器攻击碉堡时存在较大风险。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逐步配备了多种坦克,并构建了稳固的野战防御设施。这一系列军事强化措施让美军意识到,他们在1940年代开发的M20型武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美军迅速推进了新一代无坐力炮的研发进程,以应对战场上的新挑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军方推出了新型M40 106毫米无后座力炮,并迅速投入大规模生产,全面配发给作战单位。这种新型火炮的列装标志着美军反坦克火力得到了显著提升。M40无后座力炮凭借其轻便灵活的特点,能够为步兵分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武器的成功研制体现了美军在冷战时期对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持续投入,也反映了当时军事科技的发展水平。
M40型火炮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在20世纪70年代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前,一直是美国陆军营级单位的主要反坦克装备。即便到现在,这款武器仍在多个国家的军队中服役。
M40型无坐力炮与M18和M20型号有显著区别,它属于重型装备,总重量达到209公斤。具体来说,炮架部分占88公斤,而炮身则重约100公斤。此外,其使用的106毫米炮弹单发重量也高达18公斤。
这种无坐力炮的重量太大,士兵根本没法像用82无坐力炮那样扛在肩上射击。而且,步兵也没法把它拆开,靠人力搬着走远路。
M40型装备需要依赖车辆、装甲车或船只进行运输,这使得它的作战灵活性受到明显制约。具体来说,这种装备在战场上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在脱离公路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展开行动。
M40型火炮尽管体型庞大,但火力强劲,堪称一款高效的轻型直射武器。其设计虽然略显笨重,但在实战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精确度和破坏力。作为一款直瞄火炮,M40在战场上能够迅速锁定目标并实施精准打击,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轻型火炮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这种火炮在确保火力的同时,还兼顾了机动性,使其在现代战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款武器的有效射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可达900米,另一种则认为约为580米。其发射的破甲弹具备强大的穿透力,能够击穿厚度达400毫米的垂直装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主战坦克能够正面抵御M40型火炮的攻击。
M40型无后坐力炮的射程优势使其能够有效打击碉堡目标。由于敌方碉堡内的机枪火力范围通常在900米以内,M40可以在超出这个距离的位置进行射击,既能确保己方安全,又能准确摧毁敌方防御工事。这种战术运用充分利用了武器的性能特点,实现了火力压制与人员防护的平衡。
在特定情况下,M40型火炮可通过曲射方式发射榴弹打击敌方步兵,其最大射程可达6800米。不过,这种射击方式存在两个明显缺点:一是命中精度较差,二是会加速炮管膛线的磨损。因此,这种战术很少被采用,但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一些武装力量中仍能看到这种使用方式。
M40型在美军中属于重型装备,通常配备在营级单位。这种武器主要分配给营一级的部队使用,是美军中较为重要的火力支援装备。由于其重量和火力特性,M40型并不适合单兵携带,而是作为营级单位的固定火力点,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这种配置方式确保了美军在作战中能够有效发挥M40型的火力优势,同时避免了因装备过重而影响部队的机动性。
美军大规模对外销售M40无后坐力炮,这种武器在多次武装冲突中都有使用。这款火炮因其性能可靠,被广泛部署于各种战场环境。从越南战争到中东地区,M40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轻便设计和操作简便,使其成为步兵部队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在实战中,M40主要用于对付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展现了良好的作战效能。这款武器的普及,也反映了美军在冷战时期的军火输出策略。通过大量出口,M40成为了当时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在多个国家的军事行动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1971年12月,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的朗杰瓦拉战役中,印度陆军少校钱德普利带领120名士兵,仅凭一门M40型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和几门81毫米迫击炮,在一夜之间摧毁了巴基斯坦军队的12辆坦克。这场战斗中,印军仅有两人牺牲,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执行和防御能力。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将M40型装备投入战场。然而,这种武器因体型庞大,遇到突袭时难以迅速撤离,导致部分被北越游击队缴获。当时,中越两国关系紧密,北越将这些缴获的M40型作为友好象征赠予中国。
解放军对M40型装备表现出浓厚兴趣!
当时的中苏关系为何如此紧张?原因在于1960年代双方关系恶化,苏联在边境部署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包括百万士兵和数千辆坦克,对中国形成巨大威胁。
面对苏军坦克集群的强大攻势,解放军急需一种能够快速部署、火力强劲的反坦克装备。在这种背景下,M40型无后坐力炮因其出色的机动性和打击效能,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这种武器不仅便于携带,还能在短时间内对敌方装甲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有效弥补了解放军反坦克能力的不足。
M40型武器系统能够便捷地装配在轻便车辆上,为打击苏联坦克提供了高度的战术灵活性。此外,该系统的生产成本较低,便于大规模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作战价值。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战场适应性,还确保了其在军事装备中的高性价比优势。
M40型的研发历程始于1967年,当时完成了初步论证,随即启动了仿制工程。这一过程标志着该型号从理论阶段正式进入实际开发阶段。
M40型看似构造简易,实则美军在设计中融入了大量尖端科技,导致其复制过程异常复杂。
M40型与82无坐力炮不同,它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和射程,采用了线膛设计。这种线膛炮管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当时国内能够胜任的军工厂寥寥无几。
尽管1969年珍宝岛冲突凸显了对抗T-62坦克的紧迫需求,但M40型坦克的仿制工作仍面临重重困难。尽管这一事件促使中国加快了相关装备的研发进程,但技术瓶颈使得M40型坦克的国产化进程并不顺利。
1975年,我国成功仿制了M40型火炮,并将其命名为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一型号的研发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团队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了这一重要装备的国产化。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类武器上的空白,也为后续的武器装备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的取得,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是我国军事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火炮的简易火控系统在1978年才最终确定下来,比原计划晚了三年。
火炮所需的专用弹药研发进程相对滞后,直到1980年代才最终完成技术攻关并投入生产。这一关键配套项目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火炮系统整体研发能力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意味着,研发一款新型武器系统往往需要耗费超过十年的时间。
朝鲜杂技演员的技艺确实出众,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在表演中频频出错,失误率甚至超过了中国地方杂技团的水准。这种现象颇为反常,毕竟他们的技术水平摆在那里,按理说不该出现如此多的差错。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职业态度。
中国乡村的杂技团队生存压力很大,他们的表演必须近乎完美,因为任何失误都会直接影响观众数量。没有观众,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他们在每次表演中都力求精准,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准确无误,以此来吸引和维持观众的兴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朝鲜的杂技演员与其他地方不同,他们实行固定薪酬制度。无论表演多么出色,收入都不会增加;即便出现失误,也不会影响收入。因此,他们不需要过分追求完美,工作压力相对较小。这种制度下,演员们更注重完成任务,而非追求极致表现。
75式重量过大,无法独立移动,需要依赖北京BJ212A吉普车作为运输载体。
这款车在当时是国内唯一能够配备75式装备的轻型越野车型。
北京BJ212于1966年投入大规模生产,这款车具备一定的越野性能。
北京BJ212A的改进型号对车辆后部进行了扩容设计,这一改动主要是为了能更方便地安置75式无后座力炮。通过加大车体后部的空间,使得这款炮的装载和运输变得更加高效。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实用性,也增强了其在特定任务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整体而言,这一改进是对BJ212A功能性的重要提升,使其更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尽管75式火炮的长度达到了3.5米,但由于北京BJ212的车身较短,无法完全容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在车辆前挡风玻璃靠近副驾驶的位置特意开了一个窄小的U型开口。这个开口的主要作用是在行军或停车时,用来安放和固定炮管。
进行炮击操作时,首先需要将车辆完全停稳,并将前挡风玻璃降下。接着,利用安装在车后座的三脚架进行全方位瞄准,确保射击角度准确无误。完成这些步骤后,才能正式实施炮击。
吉普车的承载性能相当出色,它不仅能轻松承载超过200公斤的无坐力炮,还能同时装载8枚重量为12公斤的炮弹。这种设计使得吉普车在军事运输和作战支援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75式火炮虽然设计上允许从车上拆下来单独使用,但实际操作中几乎没人会这么干。原因很简单,这玩意儿重达200多公斤,搬起来费劲得很。除非吉普车被敌人打坏了,实在没办法了,才会考虑拆卸下来。
1981年,75式火炮装备了新型尾翼稳定微旋破甲弹,这种弹药能有效穿透装甲。到了1984年,又增加了杀伤爆破榴弹,这种弹药对付软目标和工事效果显著。有了这两种弹药的配合,75式火炮才真正具备了完整的作战功能,既能对付装甲目标,也能打击步兵和防御工事。这种多用途能力的提升,使75式火炮在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一款较晚问世的武器,75式火炮在中越战争中投入了实战。然而,中越边境多山的地形条件严重制约了这种武器的作战效能。复杂的山地环境使得75式难以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在实战中面临诸多限制。这种地形因素直接影响了75式的战场表现,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
装备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吉普车存在明显的作战局限性。由于车辆只能在公路上行驶,无法进行越野机动,严重限制了其活动范围。同时,该型火炮的直射距离最大仅能达到1000米,这种射程特性使得它只能对公路沿线目标构成威胁,难以应对更远距离或复杂地形中的作战需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该武器的战术运用空间受到极大制约,难以在多样化战场环境中发挥有效作用。
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战术运用:炮兵部队在实战中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打法。他们从吉普车上卸下75式火炮,将其转移到新的射击阵地,随后进行炮火打击。这种战术体现了炮兵部队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通过快速转移阵地来增强火力的机动性和突然性,从而有效打击敌方目标。这种作战方式展现了炮兵部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实战技巧和战术素养。
75式火炮的炮管重量高达120公斤,需要多人合力才能移动,在崎岖山地环境中几乎无法有效部署。
尽管存在不足,75式武器系统仍然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因为中国解放军的主要战略对手是位于北方的苏联。
在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部队广泛装备了75式无坐力炮。在中苏边境地区,作为主力部队的步兵营通常配备一个无坐力炮排,每个排装备4辆75式无坐力炮车。这种火力配置显著提升了步兵部队的作战能力,为边境防御提供了有力支撑。
解放军中的摩托化部队和空降兵广泛装备了75式武器。这种装备在机械化作战和快速部署任务中尤为常见,成为这些部队的标准配置之一。75式的普及反映了其在现代军事行动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作战环境的需求。
摩步团和空降团各自配备了一个炮兵营,而每个炮兵营中又包含一个无坐力炮连,这个连队装备了9门75式无坐力炮。
75式这款装备服役时间并不长,仅维持了大约10年。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它就逐步退出了现役序列。
美国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逐步淘汰了M40型无后坐力炮,这一举动并不令人意外。这种被称为75式的武器系统在当时已经显得过时,无法满足现代战场的需求。随着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军开始采用更先进的武器装备,M40型无后坐力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武器的淘汰反映了军事装备更新换代的必然趋势,也标志着美国陆军在火力支援系统上的重大变革。事实上,M40型无后坐力炮的退役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军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
主要是时代变了。
75式坦克的300毫米破甲能力在面对T-72时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后者正面装甲的抗破甲能力超过450毫米。新一代坦克的出现,使得75式在对抗T-72时,尤其是在正面交锋中,难以取得有效破坏。
新型反坦克导弹的作战性能大幅提升,其射程从原先的900米扩展至数公里,完全取代了75式反坦克炮的功能。这种改进使得我军能够在更远距离上精确打击敌方装甲目标,显著增强了战场火力覆盖范围。
此外,75式逐渐被火箭筒替代。
75式无坐力炮在生产工艺上相当复杂,技术要求高,导致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相比之下,火箭筒的制造过程更为简单,价格相对便宜,使用和维护的成本也较低。这种差异使得火箭筒在性价比上更具优势,成为更经济实用的选择。
75式武器因其能够有效打击远距离的坦克和防御工事,因此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配备。这种武器的性能优势使其成为战场上的重要装备,满足了摧毁重型装甲和坚固工事的需求,从而在军事装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年来,军事装备技术不断进步,解放军的PF98型120毫米火箭筒就是典型代表。与老款75式相比,这款新型火箭筒在命中率和打击距离上毫不逊色,同时大幅减轻了整体重量。这种改进使得单兵携带更加便捷,作战效能显著提升。作为我军单兵反坦克武器的重要装备,PF98火箭筒充分体现了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成果,为部队提供了更灵活、更有效的火力支援。
由于反坦克任务不再紧迫,继续使用沉重的75式火炮就显得不合时宜。相比之下,火箭筒更为轻便,且无需依赖车辆运输,更加灵活实用。
75式火箭筒的用途与普通火箭筒并不一致。
75式火炮主要设计用于炮兵部队,但在实际作战中也会被分配给步兵单位协同使用。这种武器系统虽然属于炮兵装备,但在战术部署上能够灵活配合步兵作战需求。
75式火炮在炮兵装备中表现较差,其射程仅几百米,火力较弱,且需要车辆运输,操作不便,整体显得笨重。
在现代战争环境中,75式坦克的缺陷暴露无遗。它不仅难以应对各类装甲目标,即便是面对装备轻武器的步兵也显得力不从心,战场生存率极低。
随着步兵战车的广泛列装,75式坦克的实用价值逐渐降低,其设计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战争需求。这种装备在当前的军事体系中显得不合时宜,逐步被淘汰已成为必然趋势。
有趣的是,和那些价格不菲的步兵战车、导弹发射车比起来,75式就显得实惠多了。它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同类装备中算是比较经济的选择。这种价格优势让75式在军事装备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75式武器的设计特别注重实用性,其简易的操作方式和低廉的维护费用,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军队的理想选择。这种装备不仅易于士兵快速掌握,还能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高效部署,非常适合资源有限的军事力量使用。其经济性和操作便捷性,使得75式在众多装备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军队的首选武器。
在全球各地的冲突地区,依然能发现当年出口的75式装备的踪影。
有报道称,一辆沙特的M2布雷德利战车在也门遭遇袭击并被摧毁。当时,这辆战车正经过一片废墟,突然遭到两辆车上搭载的75式无后坐力炮的攻击。与RPG不同,无后坐力炮的炮弹并不以平稳速度飞行,而是像步枪子弹一样依靠高初速穿透装甲。因此,像斯崔克战车上的栅栏这类防护措施,根本无法抵挡这种火炮的强大冲击力。
据武装人员描述,105毫米口径火炮仅发射了不到4枚炮弹,直接命中目标后,步兵战车瞬间起火,完全损毁无法修复。
沙特军队长期以来主要应对RPG火箭弹的威胁,对美式步兵战车的使用相当熟练。然而,面对这种全新的战术打法,他们却显得束手无策,陷入了困境。这种战术上的转变给沙特部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习惯了传统作战模式的他们一时难以适应。
战场上,武器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使用它的人。真正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士兵的素质与能力。再先进的装备,到了无能者手中也只是摆设;反之,普通武器在优秀军人手里也能发挥巨大威力。因此,关键不在于武器是否强大,而在于军人是否具备运用武器的智慧与勇气。士兵的素质,才是决定战斗力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