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青岛就业创业,免房租!
毕业季还没来,山东青岛率先发起了“抢人”大战。4月16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服务青年就业 促进民生改善 保障宜居安居”专题发布会,向包括毕业在内的青年释放多重利好,政策覆盖面之大,减免租金之久,住宿标准之高,引发广泛关注。
从这场发布会主题也不难看出,“服务青年就业”被放在了第一位,重视程度不言而喻。高校毕业生刚踏入社会,最大的生活成本就是房子。有统计显示,住房支出占到了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的大约40%。
由此,全国多地为此纷纷出台为应届毕业生免租金举措。但像青岛这样能够将租房优惠政策惠及到大专以上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含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及以上毕业生),免租金住宿半年起步、最长可达一年的情况,还是比较罕见,足见其招揽人才的诚意。
而且,城市就业创业门槛降低的同时,住宿标准可不低——青岛采取 “先约先住”的方式,按照“一人一间房”的住宿标准给予保障。这无疑是一座城市对青年人才最大的托举,用真金白银减轻青年就业创业成本,安居乐业照进现实。
毫无疑问,人始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根据《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到2026年,新引进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
在人口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存量时代的“抢人”大战势必愈演愈烈。“3年引才45万”,对青岛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此时,城市“抢人”的关键,不只是简单的给政策、拿票子、盖房子,更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关照其生活和长期发展。
人才流动亦有规律可循。人才会流向能够提供更好发展机会、更高待遇、更优越生活环境和更广阔职业前景的地区或行业。这种流动是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职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而青岛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万亿GDP的特大城市,“抢人”优势显著。既有海滨城市的宜居环境,亦有新兴产业加码布局,比如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创新潜力巨大,也将逐渐成为青岛聚才“强磁场”。
▲高校毕业生住宿保障政策详解。图/青岛市委网信办
“来了就是青岛人”,不只是青岛“留人政策”的口号。近年来,青岛着眼青年现实需求,拿出真金白银和切实举措,在一轮又一轮的“抢人大战”中展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决心和魄力。
2023年11月,青岛明确租房即可落户,彻底打开了落户大门;“青雁归巢”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涵盖人群拓展驻青高校所有未就业大学生;开展“人才强青”计划,不断健全完善梯次培养机制,做优人才发展生态……
这些实实在在的“硬核”举措,让青岛真正成为吸引青年的“理想之城”。2024年以来,青岛市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4.48万人,比2023年同期增长0.95%;引进集聚首次来青青年人才17.05万人,创历年新高。
当然,青岛的“抢人”大战,不仅着眼于“引进来”,更注重“扎下根”。政府通过“引、用、育、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为青年人才打造了一个从就业到创业,从生活到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比如,针对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实施新一轮《青岛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打造“人才金”“人才贷”“人才债”,在银行网点、创业园区、高校等设置“创贷驿站”,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全方位满足青年人才的资金需求。
可见,在青岛,无论是创业初期的资金扶持,还是职业发展中的技能提升,都能找到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平台。这不仅为青年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能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梦想。
正是这种相互成就,让青岛与青年人才之间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双向奔赴”,实现城市发展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
撰稿 / 丛林(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