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自诊”心理疾病: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4-22 19:20:49
将心理问题包装成知识付费产品的行为,本质是对脆弱心理的消费。 ▲ 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图/IC photo 文 | 陈广江 “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据《工人日报》报道,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ADHD、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 专家指出,此类视频的火热体现出大众对心理学领域的关注,但部分不专业的“自诊”视频可能暗含过度诊断、诱导消费的风险。 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早已不是什么新问题。“焦虑症的八大表现”“工作性抑郁的十种迹象”等标题频繁出现在屏幕上,看似科普的内容实则暗藏玄机。这类短视频以碎片化的知识点吸引用户对号入座,用简单化的标准诱导自我诊断,最终将流量转化为一场关于心理健康的生意。 这种“自诊”短视频的流行,折射出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升温。快节奏生活与高压环境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正视情绪困扰。但真正的心理疾病诊断,需要专业医生通过面谈、量表和行为观察进行多维度评估,绝非简单做几道判断题就能下结论。如果轻信这类短视频,人的压力和焦虑会在无形中被放大,本来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可能测出“心病”。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背后的商业逻辑。部分博主以“心理导师”自居,先用免费自测视频吸引用户,再顺势推销数百元的“治愈课程”。这种将心理问题包装成知识付费产品的行为,本质是对脆弱心理的消费,甚至可以说是收割“智商税”。 心理自诊短视频乱象频出,根源在于供需两端的双重失衡。现代人心理压力加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激增;而线下心理咨询成本高、资源少,行业准入门槛模糊,导致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矛盾为短视频平台上的“伪科普”提供了生存空间。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让这类内容不断强化用户的自我怀疑,形成“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刷”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困局,仅靠用户提高警惕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立权威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源头规范从业者资质、强化行业监管,到推动专业机构进驻短视频平台输出科学内容,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域与成本的桎梏。 与此同时,社会亦需重塑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它既非算法喂养的“热门话题”,更不是用户画像中的一串数据标签。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剥离网络制造的焦虑滤镜,让公众看清短暂的情绪波动与临床诊断之间的鸿沟,从而放下手机走向心理诊室。 总之,短视频本可作为科普桥梁,而不应沦为靠忽悠牟利的工具。唯有让专业回归专业,让商业守住边界,才能避免“自诊”变成“自伤”,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走出迷雾,获得科学、温暖的支持。 撰稿 / 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