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汉朝史:第六十五篇·人物篇.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在历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董仲舒。他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接下来,就跟我一起穿越回公元前134年,看看董仲舒是如何从一名普通学者,变成汉武帝的“智囊团”的。
故事得从六年前说起,那时候汉武帝刚刚即位,朝廷的权力几乎都掌握在窦太后手中。汉武帝心里可是憋着一股劲,想要夺回自己的实权。他决定进行一次政治改革,打破窦太后推行的黄老治术。这时,时任丞相的卫绾站出来,提了个不错的主意:要广纳贤良,特别是那些有学问的儒士,来一起商讨国政。

汉武帝的老师卫绾从车夫到老师
卫绾崇尚黄老之学,而汉武帝刘彻则推崇儒学。两者在治国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卫绾无法继续担任丞相,很快就被窦婴替代。汉武帝觉得卫绾这个主意值得一试,于是下令征召天下的儒生。就这样,董仲舒这位在齐鲁地区小有名气的学者,被征召到了朝堂。

董仲舒
董仲舒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学识在当时可与齐鲁的胡毋生相提并论,甚至连鲁地的申培公和齐地的辕固生都不及他。而且,他的学生们个个也不简单,吕步舒当上了丞相长史,嬴公则是个谏大夫,简直是桃李满天下。于是,汉武帝这一号召,董仲舒便走上了朝堂,准备大展拳脚。
在朝堂上,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谓精彩纷呈,董仲舒说:“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这段话如今可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可找到,史称《举贤良对策》。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以及“独尊儒术”的理念,让汉武帝听得眼前一亮,简直是心动不已!于是,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重新塑造汉代的社会风气,董仲舒也因此被任命为江都国相,辅佐江都王刘非。
不过,董仲舒的仕途可不是一路顺风。就在他风头正劲的时候,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因推行儒术被窦太后投入大狱,双双自杀。幸好董仲舒在这之前,窦太后已经去世,否则他可能也会遭殃。

布衣丞相
但这并不意味着董仲舒就能高枕无忧。他的政敌可不止一个,主父偃和公孙弘都将他视为眼中钉。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宠臣,看到董仲舒逐渐受到重用,心里自然不爽。于是,他趁机在汉高祖墓发生灾异时,盗走了董仲舒撰写的阴阳理论书稿,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心里就不乐意了,再加上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明真相,竟然说书稿中的内容全是无稽之谈,结果董仲舒被问罪,虽然最终免于死罪,但也不敢再妄议阴阳之论。
接下来,董仲舒又被调任为胶西国相,辅佐那个性格凶残的胶西王刘端。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公孙弘在捣鬼。公孙弘与董仲舒本就不合,见董仲舒风头正劲,心里更是嫉妒不已。于是,他建议汉武帝把董仲舒调到胶西,想让他在那个凶险的地方出事。
到了胶西,董仲舒虽然受到刘端的礼遇,但他心里清楚,留在这里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他装病回乡,再也不想入朝为官。离开朝廷后的董仲舒,依然受到酷吏张汤的拜访,开始在司法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开启了以《春秋》作为案情依据的判案习惯,史称“春秋决狱”。
而公孙弘在田蚡去世后,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丞相之位,为“独尊儒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董仲舒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他的智慧和理念仍然影响着后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所以,董仲舒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博弈,风云变幻,谁能笑到最后,谁又能说得清呢?大家觉得董仲舒的经历怎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