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中将逝世。闻此悲讯,肖永银少将即刻自武汉驱车赶往南京,面对王近山遗体,他瞬间泪如雨下。
肖永银与王近山友谊深厚,长达半世纪。肖永银在王近山逝后悲痛不已,亦曾因二人关系而落泪。王近山曾在肖永银前卸下硬汉伪装,展现真我。要理清此事的前因后果,需回溯至1930年。那时,一切的开端正悄然铺陈,时间轴上的关键节点由此显现。1915年,王近山诞生于湖北红安,1930年加入革命部队,19岁时升任团长,以英勇著称,获称“王疯子”,亦是热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角色的原型。
1917年,肖永银诞生于河南新县,1930年投身革命(与王近山同年),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55年,他已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0年标志着肖永银与王近山缘分的起始,两人同年投身革命,且均加入了同一部队——红四方面军。尽管职位各异,两人命运未曾交汇。1937年,王近山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副团长,而肖永银则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营长。1940年,肖永银终得调任七六九团副团长,时该团团长为王近山,但王近山随后前往第一二九师,两人再度错过相聚的机会。
直至1945年,肖永银被邓小平、刘伯承委以六纵队第十八旅旅长重任,他才正式与王近山共事,成为其麾下三大主力旅旅长之一。亲兄弟尚且有矛盾,战友间更不例外。令人意外的是,这一争执竟导致他们20年不相往来。王近山与肖永银之间,究竟是何缘由造成了如此隔阂?
王近山与肖永银在“刘邓大军”解放战争的首场战役中携手作战,期间两人之间产生了些许不和。战斗打响,各方争当主攻。初时,按王近山部署,肖永银的十八旅获此重任。然而,既定之事突生变故,临时出现波折。战前数日,王近山率部集会,十六旅韦杰毅然提议:“十六步旅应担主攻重任。”其言凿凿,毫不退让,似有不让其余各旅之意。
韦杰言罢,肖永银面色骤变,王近山亦陷两难。韦杰既是十六旅长官,又是自己的副手,当众拒绝即损其颜面。然先前已允肖永银为主攻,反悔恐伤情谊。韦杰久候无果,直言道:“我们将主攻。”他深知干等无益,必须直面现实,做出抉择。老肖,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看法?请您开口谈谈吧!”
肖永银望向王近山,见他面露难色,心知他坐立不安。又听其语气中带着央求,无奈之下,肖永银只好表态:“身为军人,我服从组织决定。”肖永银选择退让后,王近山心中的重负得以释怀,最终,主攻的重任落在了韦杰的肩上。王近山让机会给韦杰,并非不信任肖永银,实则是顾全韦杰情面。1946年大杨湖战,他将最难任务交予肖永银,这恰是对肖永银的信任体现。战事纷纭,双方意见分歧在所难免。然而,真正让王近山与肖永银友谊产生裂痕的,却是一次家务琐事,此事导致了两人间的误解。
王近山与妻子韩岫岩原本感情深厚,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婚。夫妻感情破裂的契机,竟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朝鲜战场上,朱铁民多次保护王近山,王近山为报恩承诺:回国后生子赠予他。因知朱铁民夫妇渴望孩子却因妻无生育能力未能如愿。王近山送孩子之事终被妻子韩岫岩知晓,二人因此激烈争执,导致彼此间情感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王近山酷爱跳舞,常与韩岫岩为伴。如今夫妻不和,他无心起舞。韩岫岩认为家人更可靠,便唤来妹妹,让她替代自己与王近山共舞。起初尚好,但时间久了,韩岫岩见妹妹常与王近山同行,心生不悦。妻子误解了两人的关系,信任破裂,感情终结。不久,她提出离婚,王近山被误解后愤怒,冲动之下答应了。此事在部队中广为流传,引起兵团介入调查。为确保公正,王近山调查期间需回避,而肖永银则担任了“陪审”角色。
会议召开时,肖永银坚持不出面,他深知此事若曝光,将影响王近山前程,故在整个过程中,肖永银始终竭力为王近山周全。王近山误以为肖永银是事件主导,导致两人情谊生隙。因此,王近山被调往河南某县担任副场长职务。那么,两人情感的最终归宿究竟如何发展呢?此事后,王近山与肖永银几乎断绝联系。直至五年后,肖永银才得知王近山已担任副厂长一职。
尽管肖永银与王近山情感产生裂痕,他们仍相互挂念。1969年春,王近山托人带给肖永银三封信,分别致毛主席、许世友及肖永银本人。王近山给肖永银稍信,缘于1968年肖永银来信言明:你的问题由中央定夺,解决需靠中央,时机成熟时,你可直接写信给毛泽东。显然,王近山已经豁然开朗,有了解决问题的意愿。肖永银获信即刻联络许世友,恳请其转交王近山的信件给毛主席。许世友不负所托,圆满完成了肖永银委托的这项“任务”。毛主席阅信后,微笑道:“许世友,你念着王近山,那我便将他归还于你。”
王近山在河南农场后重获职位,出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怀着复杂心情,他来到了肖永银的身旁。两人相见,肖永银眼眶湿润,望着王近山苍老许多的脸庞,紧握住他的手。王近山同样泪流满面,用力回握着肖永银,情感深沉。王近山边哭泣边满怀愧疚地说:“以往,是我冤枉了你……”
肖永银闻言,眼泪再次涌出。二十年间,他常在梦中回味与王近山的过往。望着王近山,他叹了口气:“过往不必再提,你心知肚明便好。”王近山与肖永银最终消除了彼此间的误解,二人之间的嫌隙得以化解,重归于好。1978年王近山去世,肖永银悲痛送别并撰写悼词,言辞质朴无华。两人能重归于好,全靠彼此间的真挚情感,无需华丽辞藻或刻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