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夏朝仅仅到了第三代就出现权力被篡夺的情况。

左史淘沙 2025-02-17 14:20:22

夏后启改变禅让制为继承制时,不仅遇到了来自传统联盟机制既得利益者的惯性阻力,也遇到了源自宗族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夏后启与以有扈氏为代表的反对势力经过多次战争,才取得了甘之战的最后胜利,甘之战可以看做夏朝的立国之战。《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虽然胜利可以压制反对的声音,但是同样也可以弱化和掩盖内外部的矛盾,令人疏于防范。夏后启也清楚自己统治的薄弱,所以想要通过钧台之享的宗教仪式与资源展示,强化自己的权威,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宫殿区、青铜礼器群(如鼎、爵)与祭祀遗存,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

“夏启有钧台之享。”

但是这种政治作秀只不过获得了表面的迎合。许多部落迫于夏后启武力的威慑,暂时承认了他的统治地位。但在部落内部,对于世袭制的质疑和抵触情绪依然存在。而在部落外部也存在着族群间的竞争,这种潜在不满情绪与竞争对抗暗流涌动,随时等待机会爆发。考古也发现二里头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军事冲突的痕迹。

另外据,上博简《容成氏》记载:

“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的版本与《史记》中"天命归启"的说法产生了分歧,这就令人对夏后启取得最高统治权的正当性产生了质疑,如果这个版本为真,那太康失国更加合理。太康并未通过战功树立个人威望,家天下继承制还没有深入人心或形成制度,所以其他部落首领以及宗族内部对于权力宝座窥探觊觎蠢蠢欲动也正常不过。

再加上五观之乱,太康迁都,也都表明太康继位后所处的困境。而史书上记载他失国的原因是没有节制的打猎,这很有可能是为了给后世的帝王树立一个反面案例。有没有这种可能,太康频繁的外出打猎是为了进行军事训练或者展示武力以威慑潜在的敌对势力,而这是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权力已经存在失控的可能。

太康失国,除了太康自身的原因外。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使得原本稳定的权力格局被彻底打破,而新的权力分配机制却未能及时构建完善,各种势力在权力再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激烈冲突,尤其是在夏后启死去后,更加引发了权力失衡的混乱局面。与此同时,外部族群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小视。尤其是东夷族的后羿(这里的后羿不是神话中射日的那个后羿,注意区分),更是趁着夏朝内部动荡之际,一举夺取了夏朝的政权 。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