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2019年ARM公司对华实施针对性断供,华为、飞腾止步于ARMV8版本;随后ARM公司升级授权收费模式,一次性收费改为产品销售分成;2025年,ARM授权费用再次飙升300%。

国产ARM厂商唱衰:
1)授权限制无解。ARM在向其他公司授权指令集架构和IP时,不允许其它公司修改和扩展其指令集。授权企业如果不购买新的ARM版本,在旧版本上实现新版本相关功能会造成侵权,留给下游的自研空间极小。
2)产品迭代艰难。鲲鹏CPU刚刚推出即遭遇授权停售,连续6年只能停留在920版本小幅改进,麒麟芯片也一度成为“绝版”。飞腾CPU同样只能在ARM v8架构基础上迭代,产品性能已经掉出一线梯队。
3)生态短板明显。ARM为了客户持续买进新版本,会迅速让新版本成为主流。同时新技术发展会带来新旧版本差异较大,甚至互不兼容,导致国产ARM芯片逐渐脱钩主流生态。
4)适配问题加剧。由于国产ARM生态的封闭性,相关产品与主流生态兼容难度较大,迁移过程中带来更多的适配成本和性能损失,用户体验感较差,主流整机厂商合作意愿不强。
5)沉没成本高企。ARM阵营易进难出,授权费用高昂,研发沉没成本太大,并且受限于授权协议很难调转技术方向。国产ARM厂商只能寄托于ARM公司放水,通过定制版授权缓解性能压力。这一方式治标不治本,目前处于骑虎难下状态。
风险提示:国产ARM芯片在性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巨大风险压力。尤其考虑其生态的封闭性,国产ARM崩盘后,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用户损失。比如路线不兼容带来的重复建设投入、维护升级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