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生于浙江上虞书香世家的谢晋,本应继承家族衣钵成为学者。祖父谢洪绪是晚清举人,父亲谢春溥留学日本任香港会计师,却偏偏出了个“离经叛道”的儿子。1941年,18岁的谢晋偷改志愿报考四川江安国立剧专,气得父亲扬言断绝关系。
在重庆青木关的破庙教室里,谢晋啃着窝头研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时,绝不会想到自己将改写中国电影史。1948年担任《哑妻》副导演初涉影坛,1957年凭《女篮五号》斩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鹰奖,他独创的“谢晋模式”——将家国情怀注入个体命运,让《红色娘子军》创下6亿观影人次纪录,更让《芙蓉镇》成为首部获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的中国电影。
事业巅峰的背后,是谢晋持续半个世纪的家庭噩梦。1947年长女谢庆庆出生时,夫妻俩尚未察觉异常。直到女儿三岁仍不会说话,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严重智力障碍。此后二儿子谢建庆、三儿子谢佳庆接连被确诊先天性智力缺陷与癫痫,只有长子谢衍健康长大。
医学界后来给出的解释令人心碎:谢晋常年酗酒导致的精子质量异常,是子女先天缺陷的主因。这位在片场以“酒量惊人”闻名的导演,每遇创作瓶颈便以酒浇愁,晚年得知真相后痛悔:“我亲手毁了孩子们的人生。”
1991年,44岁的次子谢建庆因哮喘离世;2008年,59岁的长子谢衍肝癌去世,成为压垮谢晋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曾发掘出朱时茂、丛珊等巨星的导演,临终前握着病榻前智力仅3岁水平的小儿子谢佳庆的手,喃喃道:“爸爸对不起你们。”
长子谢衍的离世尤为残酷。作为谢晋唯一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他协助父亲完成《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等多部力作,却在确诊肝癌后隐瞒病情,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仍在整理父亲的手稿。谢晋得知噩耗时,正在筹备新作《中国蓝调》,从此彻底封镜。
谢晋家中常年备着三套急救设备:癫痫吸痰器、哮喘喷雾和心脏除颤仪。妻子徐大雯回忆,三儿子发病时会突然抽搐倒地,有次差点撞碎茶几玻璃;小女儿直到40岁仍会尿床,需常年穿着特制尿布。
为照顾三个病儿,谢晋发明了“电影疗法”——在客厅循环播放《大李小李和老李》等喜剧片,只为换孩子们片刻安宁。某年春节,智力停留在幼童阶段的二儿子突然指着电视里的《牧马人》喊“爸爸”,让铁汉导演当场泪崩。
2008年10月26日,85岁的谢晋在母校春晖中学百年校庆前夜猝然离世。追悼会上,刘晓庆带来的20万现金揭开残酷现实:这位享誉国际的大导演,为给子女治病早已耗尽家财。
徐大雯独自照顾小儿子至2016年离世,92岁临终前将智障女儿托付给上海福利院。2023年随着小女儿病逝,这个曾闪耀影坛的家族彻底归于沉寂。谢晋故居陈列馆里,《高山下的花环》获奖证书与子女的残疾证明并列展示,诉说着天才导演荣耀与伤痛交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