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悬棺之谜:古代葬礼的悬崖之谜

行者无疆1982 2024-09-03 20:16:47

在我国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山崖峭壁上,有十余处古老的悬棺遗迹。

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经过测定,棺木年代最古老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武夷山有“悬棺数千”,为什么要把它高放在悬崖绝壁之上?

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死者的虔敬,“弥高者以为至孝”,放置得越高就越吉利、越吉祥;有的认为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有子民们臣服的意识;有人以为这是为了保护尊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以保佑亡灵平安无恙,从而更好地庇佑后人;有人以为这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是为了使亡者的幽灵更便捷地升入天国。

最近又有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九曲溪一带水位比较高,古人将死者放入木棺船中,让其在水中漂浮,然后直接划进石缝里。明代文人张于垒曾提出“当是尔时溪流浩荡与峰等,船搁石隙,及蓬莱清浅,顿尔相失……”即认为当时的武夷精舍处于水泽之中。可是根据地质研究,这种地貌变化的过程至少要千百万年,又怎么能在三四千年内完成?

不管后人怎样猜测,在学术界没有定论前,这还是个令人绞尽脑汁的难解之谜。那么,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

有人根据明代的记载,加上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提出可能是从岩顶将棺木悬吊垂下至洞穴,将棺柩移入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蛮,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类还未发明使用辘轳等机械,船棺的长就有近五米,形体巨大,难以控制,有的岩石突出,可能会将船棺撞毁,而且有的山峰根本就无法攀登。

是否可能架栈道将船棺移入?武夷山自古就有许多飞阁栈道的记载,虽然架设栈道的工程量浩大,但武夷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突兀峭拔,无缓坡可供架设。有人发现在某些峭壁间似有插孔为栈的痕迹,但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化工具在白岩考察二号船棺时,曾仔细观察过,白岩峭壁间绝无栈道痕迹。

是否可能用搭设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在广西有这样的例子:“土酋威尊无上,殚民之力,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姑且不论搭设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四曲大藏峰之金鸡洞,下临四十米的巨潭,水流洄洑,台架又何处可搭呢?

也有人提出可能使用提升式的方法。曾经有研究者在贵溪尝试过用这种方法吊装船棺,却也不得不使用机械,甚至还使用了润滑油,才终于完成这个试验。他们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条件为基础设计,而且一般来说,山顶到山谷底常有一二百米之高,依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复杂的峰岩洞壑中,仅用绳子牵拽,是无法完成船棺安置的。

有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可能让人先进入洞中,然后再由数人合力设法将船棺拉进洞?这相比于提升式,大约可减少一半的距离,就操作来说,也便捷多了。但是武夷山的山洞,小的仅只能容一具船棺而已,有的甚至只能容下半个──剩下的半个常常悬在半空,这样的洞穴怎能容几个人?一两个人能将这庞然大物提升几十米而移入洞穴中?

武夷山悬棺的神秘令人神往,它们不仅是古代丧葬习俗的见证,也是古人智慧与信仰的体现。这些高悬于峭壁之上的棺木,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引发着后人的种种猜测与探索。古人为何选择如此险峻之地安置逝者,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实际技术手段,至今仍是学术界和公众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出于对死者的尊敬、保护遗体的考虑,还是对山岳的崇拜,这些悬棺都反映了古人对死亡和来世的深刻理解。而关于如何将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放置于悬崖之上,更是一个技术难题,各种假设和推论都未能完全解开这个谜团。这些悬棺不仅是历史的遗产,也是激发我们探索未知、思考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0 阅读:23

行者无疆1982

简介: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