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虽然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新名词,但其实这本身也不是啥新事物。在此之前,“中央厨房”的概念早已有之。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快餐店的冷链配送,又或者是飞机餐、日本便利店的便当饭盒,本质上都是半成品预加工的餐食。到了最近几年,随着外卖的发展,一些商家研究出各式各样的“料理包”,只需要简单加工或者微波炉加热后,就能制作出几乎一样口感的快餐。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同时节约人工,还能缩小厨房面积,进而衍生出专做外卖的配送店。到如今,预制菜已经无处不在了,可是却在舆论上成为众矢之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可能主要还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对健康的担忧
1. 添加剂问题
预制菜为了延长保质期、保持色泽和口感等,往往会添加一些防腐剂、增稠剂、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剂。比如部分预制的凉拌菜,可能添加较多的防腐剂来抑制微生物生长,消费者担心长期摄入这些添加剂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功能等。
2. 营养流失
很多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像经过清洗、切配、烹饪、冷冻或冷藏等多道工序,蔬菜中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容易在加工、储存过程中流失。例如预制的炒菜类菜品,经过长时间存放后,其原本新鲜蔬菜所含的营养已大打折扣,这使得追求健康、均衡营养膳食的消费者对其有所抵触。
口感与品质方面
1. 不如现做新鲜
现做的菜品通常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食材的新鲜度,吃起来口感更好。而预制菜经过了提前加工,即使后续再加热处理,像预制的清蒸鱼,很难达到现杀现做那种鱼肉鲜嫩、汤汁鲜美的效果,口感上会显得有些“失活”,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美食口感的期待。
2. 菜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市场上的预制菜品类相对有限,很多都是常见的一些家常菜,而且不同品牌之间菜品口味、样式同质化比较突出。例如很多预制菜品牌的红烧肉、宫保鸡丁等菜品,味道和呈现形式都比较相似,消费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缺乏新鲜感。
信任问题
1. 标识不清
部分预制菜在包装上没有清晰准确地标明食材来源、加工工艺、添加剂成分等关键信息,消费者购买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不清楚自己到底吃的是什么,心里会有疑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2. 质量安全担忧
过去曾出现过个别预制菜企业被曝出生产环境不达标、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等质量安全问题,比如使用了过期食材或者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差等情况,经媒体曝光后,让消费者对整个预制菜行业的质量把控产生了不信任感,进而抵触预制菜进入日常饮食场景。
消费观念因素
1. 传统饮食文化影响
在我国,长久以来人们推崇的是现买食材、现场烹饪的饮食文化,认为烹饪过程本身蕴含着对家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等情感因素。像家庭聚餐、节日盛宴等场合,大家更愿意花费时间去亲自准备新鲜食材并烹饪,而预制菜给人一种缺乏“烟火气”、不够用心的感觉,与传统的饮食观念相悖,所以遭到部分消费者抵触。
2. 心理预期不符
消费者在餐厅就餐时,往往期望吃到的是厨师现场精心烹制的菜品,当发现端上来的是预制菜,只是简单加热就上桌,会觉得自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餐饮服务,心理预期落空,进而对预制菜产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