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课堂】从心开始心理专家李小红:学点社会心理学

从心开始心理 2020-03-17 18:01:06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许多人,许多的来访者常常说,要是能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好了,心理学对我的人生看法、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婚姻情感、亲子教育等等方面的影响真的很大。

是啊,心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受益良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心理学知识,从心开始心理不定期推出相关心理学知识科普,为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爱好者提供学习的平台和素材。

此次我们特邀从心开始心理李小红老师为我们讲讲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社会学家Greeley 说,心理学无法解释人类存在的目的,也无法解释人类生活的意义,以及人类的最终命运,社会心理学只是我们看待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视角,但却不是唯一。

在20世纪40年代,纳粹蹂躏欧洲的时代,兴起研究偏见的热潮

在50年代,同一性的风潮和固执己见的现象推进了对服从的研究

在60年代,随着犯罪的增加,引发了暴力研究的兴趣

在70年代,女权运动引发了对性别歧视的研究

在80年代,关于对军备竞赛的心理影响的研究

在90年代,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种族和不同的性取向的研究

因此可以说,社会心理学,就像是社会历史的镜子。今天我们谈谈社会心理学的几个有趣的概念,希望你有所收获,如果感兴趣,也欢迎你可以了解更多的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和感悟。

(花瓶和人脸)

个体与情景

这张图片,你是否看到了两张人脸?如果事先没有这个提示,可能我们第一眼只是看到了一个花瓶,但是一旦大脑印入了人脸的这个视角,就会影响你对这幅图的解释,你对人脸要视而不见就变得比较困难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个视角或者是观念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意识的时候,大脑是会把它放在一边视而不见的。也许说到这里,你还是不明白,我到底想说什么,但是你已经开始觉得有点意思了。如果把花瓶当成我们研究的个体,把背景因素当成环境和情景的话,我们看到了个体还是情景,还是兼而有之,这就是我们认知的角度。

例:一个丈夫回家比较晚的时候,他看到怒气冲冲的妻子埋怨的眼神和苛刻的指责,而他的妻子看到的是一个晚归的丈夫和一双厌恶而冷漠的眼神。在这个关系中,作为妻子和丈夫,他们内心关于自己的解读“情景”部分更多,而关于对方解读“个体”部分更少。丈夫会觉得自己很辛苦,上了一天班很累,他觉得自己已经加班回来这么晚了,应该得到的是妻子的关爱而不是指责,可是这时候他的这一天的感受和体验(情景)妻子是无法感知的,妻子只是感知到了一个晚归的丈夫和冷漠的眼神(个体),所以妻子就非常生气。而对于妻子,她认为自己在家做好了饭菜,期待丈夫快点回家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进餐,妻子用心做的佳肴,一点点冷却了,内心不由的怨气冲冲。可是丈夫是无法感知到妻子今天到底经历了什么,没有感受到妻子的体验(情景),他只看到了怒气冲冲的妻子和指责(个体)。

就像这一副画一样,如果我们读一个人,只是看到他当下的反应,而看不到他的背后的情景,我们就会很容易只是从某个角度去评判,难免会产生矛盾。如果丈夫用心地在家陪伴妻子一天,并亲自去做妻子所做的一切家务,可能会更加地理解妻子。而妻子如果去体验一天丈夫的日常工作,也许会更加地宽容。所以当我们想指责别人的时候,是否可以冷静一下,先去察觉一下,你是否看清了花瓶后面的“人脸”。

焦点效应

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比如大家一起在开会,这时候你发言时说错了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你是否觉得尴尬至极,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你,都在嘲笑你,而你过去了好几天还依然想起这件事就会耿耿于怀?你觉得别人似乎还在你背后讨论这件事,你觉得很羞愧。如果你比别人胖一些,你是否会特别关注自己的体型,遇到比你瘦的人,总会不自觉地在对比,如果别人不经意地谈论到体重,你是否觉得有些紧张和不安。

其实研究发现,我们所受的折磨,别人并不一定会注意到,而且很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其实别人并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注意我们。如果你能去觉察到这一点,那么在社交中表现出来的恐惧担心可能就会减轻很多。

记住,我们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重要。

那么同样是上面的丈夫和妻子的例子,从焦点效应的角度来说,丈夫对自己辛苦的部分(情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忽略了当下他回家晚这件事(个体),所以他理所当然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妻子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那些尴尬的时刻还是在面临冲突的时候,人们都会在内心倾向于自我保护,对自己的感受非常的敏锐。

自我妨碍

人们设置障碍物阻挠自己成功。

明天你有重要的会议需要早起,可是晚上你依然看剧到很晚。马上有一场重要的考试,可是你却不断地推迟复习的时间。你有一个重要的约会,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你临时又想起了明天要准备证件现在想要找出来。明明知道回家晚了,妻子会不高兴,可是丈夫依然在白天一直拖延工作而导致加班,然后把自己工作中对自我的愧疚感转化为妻子对自己的指责而收场。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玩的小把戏,就是自我妨碍。

人们为什么要自我妨碍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我们把失败归结于外因,这样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如果我们没有任何阻碍可是我们失败了,比我们因为其他的原因导致的失败来说,更难以让我们接受。所以自我妨碍总会出来“捣乱”。

如果我们提高我们的觉察,当捣乱的念头出现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那么你的成功就比别人快一步了。人们往往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可是在成功的时候却都觉得是自己的功劳。如果你每次的自我妨碍都影响不大,这将会是一个慢性的自我消耗,你将会养成:“这些影响不了我的”观念和模式,那么你的这些小小的妨碍就会如影随形,有一天当它对你产生影响的时候你却很难轻易地甩掉它。就好比你成瘾的手机瘾,熬夜的坏习惯,无休止的拖延等等。像小小的蚁穴,逐渐地摧毁你的成功的大堤和制造更多人际关系的麻烦。

太在意自己的时候,要去看到自己是否过度自信,有句话讲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过度地自信,其实对能力的认识也是需要能力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的认知机制是有效和富于弹性的,但是也容易犯错误。通常情况下运作良好,但是总有出错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错怪对方,那么我们需要谨慎的就是,需要对自己或者他人的独断性的陈述保持谨慎。其实当别人看起来很对的时候,也可能是错的。当自己看起来很对的时候,也可能有偏差。那么有两个技巧就是,及时地去验证自己的推论,第二是假设对立面的正确性。这都是有效的保持我们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0 阅读:2219

从心开始心理

简介:幸福人生,从心开始。分享心理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