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雍正有十个儿子,为何偏偏选择了四子弘历?十个孩子里,选一个继位本不容易。更何况,这个决定关乎江山社稷。他费尽心思,却在立储上只留下了四个字——“密建储君”。
聪明伶俐的少年弘历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兄弟里,他并不起眼。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次子。
但从小就与其他兄弟不太一样。他聪明,这种聪明让他早早被人记住。
小时候的弘历被送到祖父康熙那里生活。康熙帝是个识人无数的皇帝,却偏偏喜欢这个孙子。有一次,他带着弘历到避暑山庄狩猎。
弘历才五六岁,却能熟练地拉弓射箭。康熙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个孩子有大将之风。”从那以后,对他格外看重。
读书方面也是个好苗子。六岁开始学习,他一天要读好几本书。师傅讲一遍就记住了。清宫里的规矩严,每个皇子都要学四书五经。
弘历不仅会背,还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都觉得奇怪:“这孩子的悟性,比他的哥哥们强太多了。”
聪明也罢,读书厉害也罢,其实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他稳重。弘历的哥哥弘时,虽然是雍正的长子,却性情急躁,甚至有些狂妄。
跟朝廷里的反对派走得很近,这让雍正非常不满。而弘历从小谨慎低调,不说多余的话,不惹麻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带着弘历巡视热河。那时,他已经九岁了。跟在祖父身边,表现得懂事又机敏。不管是大臣,还是侍卫,都夸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康熙心里高兴,甚至对雍正说过:“你的儿子,未来可能比你还强。”一句话,让他开始重新打量这个儿子。
少年弘历的优点,除了聪明,还在于性格。不争、不抢,却比谁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雍正在兄弟中斗争多年,早已看透一切。
他需要的继承人,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聪明人”,而是一个能沉住气、耐得住寂寞的“有耐性的人”。弘历,刚好符合这个标准。
雍正的偏爱与考验
雍正虽然是皇帝,却并不容易。他在激烈的皇位之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龙椅,却也因此对储位之争格外谨慎。
登基后,开始密切观察自己的儿子们。长子弘时最先被排除。性格和雍正完全对立。他喜欢交朋结友,跟朝中的亲王和反对派关系密切。
雍正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有人威胁皇权。所以,弘时很快被冷落,最后甚至被削去宗籍,彻底失宠。
剩下的几个儿子里,弘历表现得最为出色。他从不参与党派斗争,也从不挑战父亲的权威。
雍正常常派他处理一些重要事务,比如祭祖、接见朝臣。每一次都能完成得井井有条。
雍正五年(1727年),他决定对弘历进行一次考验。这一年,康熙去世五周年,朝廷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按照清朝的传统,这样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亲自主持。但这次,雍正却让弘历代替他出席。
这是一个信号。朝臣们看得出,他正在把弘历推到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的机会,对一个皇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但弘历并没有因此张扬。他一切按规矩办事,表现得沉稳又得体。祭祀结束后,雍正暗中告诉身边的亲信:“这个儿子,不会让我失望。”
弘历并不是没有压力。接触朝政的过程中,很多人并不服气。一些年长的亲王,甚至觉得他不过是个孩子,不值得关注。
他听到这些议论,却没有反驳。用行动证明自己在一次接待外国使臣的活动中,弘历用流利的满语和蒙古语与对方交谈。
来使大为惊叹,连连称赞清朝后继有人。这件事传到雍正耳里,更加坚定了对弘历的信任。
此外,弘历的母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生母钮祜禄氏并不是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却以温顺和聪明闻名。教导他要谦逊,不要惹是生非。
这种家庭教育,塑造了稳重的性格。雍正常说:“弘历性格像他的母亲,能守得住家业。”这句话,也说明了钮祜禄氏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和观察,雍正对弘历越来越满意。开始秘密立储,将弘历的名字写入匾额之中,封存于正大光明匾后。
这一决定,在晚年的朝堂中,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至此,弘历成为储君已成定局。
其他皇子的落选与命运
如果说弘历的聪明和稳重是雍正偏爱的原因,那么其他皇子的表现则更像是一场“淘汰赛”。
在这场竞争中,他们一个个被剔除出局,留下弘历,几乎成了必然。
弘昼,这位五子在兄弟中显得格外另类。生性懒散,对朝政毫无兴趣。即使雍正偶尔给他一些事务,他也以玩乐为主,缺乏责任心。
曾多次批评弘昼:“若不是皇子,这种性格只能混迹于市井。”对一个儿子的评价如此苛刻,可见弘昼的表现令雍正失望透顶。
还有其他几位皇子,年纪尚幼,或者能力平平。在雍正眼里,根本无法与弘历抗衡。这不仅是因为弘历的能力,更因为其他人缺乏治理国家的气质。
尤其是长幼排序靠前的几位皇子,他们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衬托”了弘历的优秀。
最典型的,是一次宫中大宴的场景。雍正让几个儿子向宾客敬酒,顺便谈谈自己对“为人君主”的看法。
弘时说得滔滔不绝,却全是空话,甚至带有一些讽刺。弘昼含含糊糊,敷衍了事。只有弘历,说得简短而有力:“君主当以天下为重,而非自我为重。”
这句话,让雍正当场点头。这种场景的累积,逐渐让其他皇子失去了竞争力。
弘历的胜出,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竞争者实在太弱。雍正的选择,其实是对未来江山的稳妥考虑。
废掉弘时,冷落弘昼,最终只剩下了弘历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雍正晚年的布局与弘历继位
雍正的晚年,充满了不安。他深知皇权交接是一场危险的赌博。
如果稍有疏忽,江山会因此动荡。所以不仅要选对继承人,还要确保这个继承人能顺利登基。
最重要的一步,是“秘密建储”。雍正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储位制度——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匾额后密封,只有在他死后才能打开。
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储位之争,也让雍正可以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但他对弘历的信任,从未动摇。
雍正十年(1732年),弘历的储君地位已经在朝廷内外初露端倪。
雍正多次带着弘历视察重要场合,祭祀大典、国家庆典等。这不仅是对他的培养,也是向群臣传递信号:弘历是接班人。
他提拔了许多与弘历关系密切的官员,大学士张廷玉、军机大臣鄂尔泰等人。
这些人后来成为弘历即位后的重要支柱。在雍正看来,皇权的传承,必须有可靠的大臣作为辅佐。
他甚至安排了一些细节。特意让弘历与富察氏联姻。这场婚姻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目的。
富察氏是满洲显贵,家族中有许多重臣。这种关系,不仅巩固了地位,也让雍正放心:弘历的身边,有一群忠诚可靠的人。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敢大意。兄弟中曾经因为继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不做万全的准备,历史可能会重演。
每一个细节上都不留漏洞。甚至在病重时,仍在嘱咐身边的大臣:“不要让我的儿子们重蹈覆辙。”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整个过程平稳无波,没有任何争议。这在清朝的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件奇事。弘历上台后,马上给予支持自己的大臣封赏,牢牢掌控了朝政。
雍正选择弘历的用心,最终得到了回报。乾隆一朝,成了清朝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