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童话》:用拉康镜像追寻,妙子破茧成蝶的自我之路

新瑶看国际 2023-07-19 22:08:00

文案|F拉

编辑|F拉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意识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人成长的经历,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探索和追寻自我。

在此背景下,拉康镜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框架。我将以电影《岁月的童话》为例,运用拉康镜像理论来解析主人公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意义。

拉康镜像理论的解析

1.拉康镜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

拉康镜像理论是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主要关注个体自我认同和意识形成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个人的早期阶段,个体通过他人的反映和社会的镜像建构了自我认同。以下是拉康镜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的描述:

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拉康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形成始于早期的镜像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个体约6个月到18个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首次在镜子或其他反射表面中看到自己的镜像,产生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个体在镜像中看到一个相对完整、整体和理想化的形象,这个形象成为了个体未来自我认同的基础。

镜像形象(The Mirror Image):镜像形象指个体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的反射形象。这个形象在拉康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个体在镜像阶段建立起的自我认同的基础。镜像形象是一个理想化、完整和理性的形象,它与个体的真实身体存在有所差异。

镜像阶段的心理效应(Psychic Effects of the Mirror Stage):在镜像阶段,个体产生了两个心理效应。一是个体对理想化的镜像形象产生的幻觉和满足感,这个幻觉使个体感到自我是完整的、统一的。二是个体对真实身体的不完整性和不足的认识,导致了自我对真实自我的否定和不满。

拉康镜像理论的核心要素是镜像阶段、镜像形象和镜像阶段的心理效应。这些要素构成了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心理变化。拉康通过这一理论提出了个体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为理解个体的心理构成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解释框

2.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和争议

二元对立:拉康的镜像理论被批评为在二元对立中过于强调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一些批评者认为,拉康的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将其看作是孤立的实体。

自我意识形成:一些学者认为,拉康的理论过于简化了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并将其归结于镜像阶段。他们认为,拉康过于强调了外部镜像对个体意识形成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语言和文化等对自我意识的塑造作用。

性别和身体:一些批评者指出,拉康的理论在处理性别和身体问题时存在一些问题。他的理论似乎假定了一个固定、统一的自我,无法充分考虑到性别多样性和身体差异,对性别认同和身体经验的多样性缺乏解释能力。

缺乏经验证据:尽管拉康的理论对于批判心理分析和哲学有重要影响,但它缺乏经验证据支持。很多拉康理论的观点是基于他的观察和思考,缺乏实证研究的验证。这使得一些科学领域的学者对其持怀疑态度。

启发性和可理解性:拉康的理论被批评为过于晦涩难懂,用了很多复杂的术语和概念,使得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这使得一些学者质疑其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拉康的镜像理论受到了很多批判和争议。然而,拉康的理论对于理解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等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影响力仍在持续讨论和研究中。

电影《岁月的童话》的剧情分析

1.电影的概述

《岁月的童话》是由日本著名导演高畑勋执导,今井美树和本名阳子参与配音的一部动画电影。这部电影由吉卜力工作室出品。

故事发生在1982年夏天,27岁的妙子得到了10天的休假,前往姐姐夫家所在的山形县乡村度假。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妙子渐渐回忆起她小学5年级时的种种往事。

她抵达目的地高濑后,被一名叫敏雄的农村青年热情地迎接。虽然敏雄比妙子小两岁,但他亲厚、办事认真、可靠稳重。敏雄带着妙子领略农村生活的风貌,让她在与大自然相处的农民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

在返回东京的前夜,妙子的奶奶提议她和敏雄结婚。这个提议让妙子大吃一惊,但也使她发现自己对敏雄有特殊的好感。在开往东京的列车上,妙子经过思考后,做出了对未来的选择。

《岁月的童话》讲述了妙子在10天的乡间假日中逐渐认识自己、了解生活,并最终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改变人生的故事。这部电影以温馨感人的方式展现了成长、爱情和人生的真挚情感。

2.电影中人物形象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电影《岁月的童话》通过妙子和敏雄这两个主要角色,展现了人物形象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妙子是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女性,她在片中代表了现代都市居民。作为一个在繁忙的城市工作的女性,妙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缺乏一些意义和深度。

她在度假乡村期间面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时,逐渐与自己内在的童心相连接。通过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并与敏雄的相处,她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在与自然和简朴生活接触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敏雄则代表了农村乡村的生活和价值观。他勤劳、善良、真诚,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自豪。通过敏雄的引导和指导,妙子逐渐了解农村生活的魅力,体验到劳作于大自然中的喜悦和满足感。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关系,他们的互动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城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妙子和敏雄的交流和成长,电影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两个不同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理解和包容。这种关系揭示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与不同的真实经历互相启发,找到个人成长和幸福的路径。

3.电影中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之路

在电影《岁月的童话》中,主人公妙子经历了一段自我追寻的旅程。一开始,妙子是一个迷茫的年轻女性,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到迷失和空虚。她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但缺乏真正的激情和内心的满足。因此,她决定利用休假去乡村度假,寻找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来找回自己失落的部分。

在乡村中,妙子开始回忆童年时的往事,这些回忆引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通过与敏雄以及其他农村居民的互动,她逐渐展开了一段自我发现之路。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

妙子发现自己在与大自然接触时感受到的喜悦和平静,并对农村生活的纯朴和劳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她与敏雄之间的关系也发展得更加紧密,她对敏雄产生了特殊的好感,并意识到他可能是她内心真正追寻的伴侣。

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内心的挣扎,妙子最终做出了选择,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留在乡村与敏雄一起生活。这个决定代表了她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她不再追逐表面的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联系。

主人公妙子的自我追寻之路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追随内心真实的声音并勇敢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她通过与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亲密接触,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最终实现了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拉康镜像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个体在早期阶段通过镜像体验来建立自我意识。在电影中,妙子通过回忆过去的童年经历和与敏雄的相处,重新建立了与自己过去形象的联系。她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形象,感受到了自己的自我存在,这导致她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变化。

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强调他人的反应对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在电影中,妙子与敏雄及其他农村居民互动,他们对她的认同和赞赏成为她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他们的肯定和赞扬,妙子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塑造了一个更加积极和自信的自我形象。

此外,拉康的镜像理论还强调了个体与镜中的自我形象存在的错觉。在电影中,妙子最初在都市生活中感到迷茫和空虚,她的自我形象受到了外界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然而,通过与敏雄和农村生活的接触,她开始摆脱这种错觉,发现了自己内在真实的需求和追求。

作者观点

通过将该理论应用于电影《岁月的童话》,我们不仅深入剖析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也展示了拉康理论在解读电影作品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未来研究而言,除了深化拉康镜像理论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心理理论和电影分析的结合点,以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类型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以推动更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路硕.探究高畑勋动画中的生活美学——以《岁月的童话》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6(08):199.

孙琳.在镜像世界中无处安放的逻辑与灵魂——拉康精神分析学与辩证法[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21(04):178-195.

张迅铭.拉康镜像理论视角下北野武影片特征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9):96-98.

蒋梦妃. 从拉康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D].武汉纺织大学,2022.DOI:10.27698/d.cnki.gwhxj.2022.000395.

崔艳秋.拉康镜像理论鉴照下的镜像人生——评契诃夫笔下的两面镜子[J].名作欣赏,2020(06):44-46.

马越. 自我效能理论在成长电影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0 阅读:2

新瑶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