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陈德邻拒绝与刘胡兰订亲,17年后他亲手揪出出卖刘胡兰的叛徒

沛儿阅览趣事 2025-04-09 04:28:38

1946年,陈德邻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到解放事业中。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里,他结识了刘胡兰,他的父母觉得刘胡兰是个好女孩,便想撮合两人在一起,陈德邻得知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的父母还想再劝,但陈德邻态度坚决,此事只好作罢。

陈德邻觉得是当前应该以工作为重,却没料到,这次拒绝婚约,竟是和刘胡兰见的最后一面。

十七年后,陈德邻经过日夜侦察、艰苦追踪,终于亲手将叛徒绳之以法。

那一刻,他心中默默念叨:“胡兰,你可以安息了。”当年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二人又发生了什么?

刘胡兰从小便异于常人

打小,刘胡兰就透着股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劲儿,遇事有主见,从不随波逐流。课堂上,老师讲着民族大义、家国兴衰,她全神贯注地听着。同桌凑过来小声问:“胡兰,你说咱们以后能像老师讲的英雄那样吗?”刘胡兰认真说道:“那肯定能!我以后也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刘胡兰14岁时当上了妇救会秘书,不久又升任主任,她走家串户,组织妇女做军鞋、筹军粮。她还多次组织和发动群众与地主豪绅作斗争。面对地主的威胁,她毫不畏惧,带领群众据理力争。

不仅如此,刘胡兰还带领村里的人自发地到前线运送物资。

她们背着、挑着担子,一路疾行。有一次,路上遇到轰炸,有人吓得腿软,刘胡兰大声喊道:“别慌!咱们小心点,这些物资可是战士们急需的,一定要送到!”

在她的鼓舞下,大家顺利将物资送到前线。凭借出色的表现,她成为了中共候补党员。

1945年,抗日战争的硝烟终于散去,胜利的曙光洒向大地,可国家局势依旧暗流涌动,蒋介石一心谋划着挑起内战,社会仍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百姓生活在惶恐与迷茫里。

老一辈子人对待儿女的婚姻,仍旧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刘胡兰家也不例外。傍晚,母亲看着正在忙碌的刘胡兰,轻声开口:“兰子,你也不小了,娘和你爹想着,该给你寻个好人家了。”

刘胡兰眼里满是不解与抗拒:“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参加了那么多工作,知道外面的世界正需要我们年轻人去改变,不能就这么被包办婚姻束缚住。”

从那之后,父母开始四处托媒人,为刘胡兰寻觅合适的婆家。每次有媒人上门,总会带来不同人家的情况,说这家家底殷实,那家小伙老实本分。

父母询问刘胡兰意见,可她心里装着革命,对这些婚事提议总是心不在焉,她的心思,全在为百姓谋解放、为国家求安宁的大事上。

陈德邻拒绝与刘胡兰定亲

1946年,刚加入共产党不久的陈德邻,被组织安排到刘胡兰所在的区域开展工作,就这样,两个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相遇了。

那时,村子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土地改革、动员群众、支援前线,每一项任务都紧迫又艰巨。陈德邻和刘胡兰常常凑在一起,对着粗糙的地图,商讨工作方案。“德邻,咱们先从村西头开始,那里的群众基础相对好一些。”刘胡兰指着地图说道。

陈德邻点头赞同:“行,我负责去和几位老佃户沟通,了解土地情况。”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并肩作战,频繁往来,一心扑在工作上。

两人的频繁接触被家长们看在眼里,生出别样的心思。陈德邻的父亲把儿子拉到一旁,脸上带着笑意:“德邻啊,爹瞧你和那刘胡兰姑娘走得近,人家姑娘不错,爹托人去她家提亲了。”陈德邻一听,着急说道:“爹,您这是干嘛呀!”

几天后,刘胡兰家里收到了陈家的提亲消息。

与此同时,陈德邻这边正试图向父亲解释,“现在是新社会了,提倡自由恋爱,我已经有女朋友了,不会和刘胡兰结婚的。”

他的父亲一听,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由着你胡来?”陈德邻无奈地叹了口气,耐心解释:“爹,时代不一样了,婚姻得自己做主,我和刘胡兰只是革命同志,您别瞎操心。”

陈德邻拒绝父母安排的婚约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和刘胡兰说清楚,“胡兰,我想跟你说个事儿。”刘胡兰直起腰,看向他:“咋啦,德邻,你说。”

“就是我父母托人给咱俩提亲那事儿,我拒绝了。”陈德邻鼓起勇气说道,“现在是新社会,讲究自由恋爱,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劝你和我一起提出解除婚约。”

刘胡兰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我懂,我也觉得婚姻得自己做主。现在时代变了,不能再按老一套来。”

陈德邻听了,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感激地说:“太好了,我就知道你能明白。咱们都是为了革命,可不能因为这事儿影响工作。”

“放心吧,我这就跟家里说。”就这样,两人坦诚交流后,顺利解除了婚约,但没想到的是,那次解除婚约的见面竟然是两个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陈德邻亲手揪出出卖刘胡兰的叛徒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心中一紧,她知道情况不妙,就在这时,叛徒的手指指向了她,国民党军一拥而上,将她团团围住。

一个国民党军官走到刘胡兰面前,恶狠狠地威胁道:“小姑娘,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秘密,说出村里还有哪些人是共产党,就放你一条生路,不然,这铡刀可不长眼!”

刘胡兰眼中满是不屑与坚定,大声回道:“别想从我嘴里套出一个字!你们好日子不长了,革命一定会胜利!”

军官气得脸色铁青:“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说着,他一挥手,几个国民党兵将同时被捕的六个农民押了上来,当场铡死,刘胡兰却毫无惧色,大声喊道:“你们杀吧,但是你们记住,你们杀不绝共产党人!乡亲们会为我们报仇的!”

随后,她从容地走向铡刀,躺了下去。随着铡刀重重落下,刘胡兰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几岁。

陈德邻当时正在紧张地开展革命工作,突然,一位同志声音颤抖着说:“德邻,不好了!刘胡兰……她牺牲了!”陈德邻手中的文件滑落一地,他大脑一片空白,半晌才喃喃道:“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从那时起,陈德邻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出出卖刘胡兰的叛徒,他开始四处走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难探寻,案件终于有了眉目。原来,叛徒竟是与刘胡兰同村的石则五。

石则五为何要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

原来,此前刘胡兰曾严肃地批评教育过石则五,还撤销了他的职务,石则五心怀怨恨,一直耿耿于怀,为了报复,竟出卖了自己的乡亲,将刘胡兰推向了绝境。

得知真相的陈德邻攥紧了拳头:“石则五,你逃不掉的,我一定会让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此后,他不断搜集新的材料,补充完善内容,一封接一封地向上级递交,然而,递交材料的过程并不顺利,一次次石沉大海,让他心急如焚。

但他没有放弃,每次都坚定地对自己说:“只要没成功,我就继续写!”

终于,他的坚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案件重新立案调查,调查过程复杂又艰难,工作人员奔波多地,走访无数证人,才让真相大白。

此时,距离刘胡兰牺牲已过去了整整16年。

审判那天,陈德邻站在法庭上,紧紧盯着石则五,眼中的怒火似乎要将他吞噬。

随着一声“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宣判,石则五被押赴刑场。“砰”的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个叛徒罪恶的生命。陈德邻长舒一口气:“胡兰,你可以安息了,那些被冤枉的烈士们,也终于能沉冤昭雪了。”

0 阅读:20
沛儿阅览趣事

沛儿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