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在傻傻地认为“先打工,后创业”是成功之路,那这篇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90%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条路其实充满陷阱!
如果你就职于大厂,那么唯一有效的积累可能只有资金。经验和人脉往往是无效的。一旦你离开了大厂,那些依附于平台存在的资源和人脉也就与你无关了。
当然,这只是针对大多数人而言,像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这样的大厂出身的创业者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在创业之前,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解锁”自己。通俗地说,就是需要有一笔资金或固定收入,确保你在一段时间内不用上班。
无论是三年还是两年,这段时间能让你发生蜕变。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尽情地去尝试,去完成商业闭环,去解决创业时遇到的问题。
先说经验。大厂一般都有一套职级体系,供员工慢慢竞争。但问题是,大厂同时又存在35岁中年危机。按道理来说,35岁的职级应该不低,如果职级代表能力,那么35岁的中年人能力应该远高于低职级的年轻人。
可是为什么还会被裁员呢?聪明的人已经发现了,这其中一定存在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反推出来,职级并不代表具体的能力,而是公司为了凝聚团队而打造的一种体系,并用这种体系来确保每个人的可替代性和整体业务的稳定性。
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到小公司,事情的真相就一目了然。一个数十人的小公司,其组织架构往往是一个老板带着一群员工在干活。
这群员工可以说是平级的,他们的汇报对象都是老板。也就是说,任何一项工作,你干三年还是干八年,实际上可能会有区别,但其实在经验积累和能力上是没什么本质区别的。
毕竟职级是可以人为通胀的,但你的人生却不能重来。当你人近中年,竞争变慢,而职级却维持在其原有的通胀速度时,你就会发现,你的晋升可能毫无意义。
再说人脉。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所谓人脉是因为在商业链条上存在利益关系和双赢合作,于是才催生了人脉,而不是先有人脉,然后再催生商业闭环。
即使一个人完全不认识你,只要你找到他,并且让他相信跟你合作能让他赚到钱,他就会立刻变成你的人脉。
所以,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验和人脉不足并不是你创业的阻力,而真正的阻力反而是年龄。这是因为25到35岁是黄金年龄期,无论是职场还是自己单干,都是有利的。
如果你单干没有成功,还可以回到职场。但是35岁以后再离开职场,就会有很多掣肘。一旦你出来创业失败,再想回到职场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最后,我们来说第三点,市场方法论。为什么大厂出来的创业者往往更容易失败?大多是因为他们没有了大厂的资源,却把大厂的毛病和习惯带到了小公司。
其实成功率最高的方式是,初期阶段不要找合伙人,也不要租办公室,先自己单干,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尽可能自己或者仅仅利用外包来跑完业务流程。
等到业务量起来之后,自己忙不过来了,再考虑招人或者组建团队。比如在闲鱼上代发快递,或者利用阿姨们不会引流的弱点,去整合附近的家政需求。创业本质上就是解决市场供需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与其自己花时间做这些,还不如在大厂打工赚得多。但问题在于,短期内你的收入虽然可能没有在大厂上班可观,但你收入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质变。
关键在于你已经自负盈亏,并且掌握了分配权。等你自己的业务量开始起来了,开始赚钱了,你再把这些边缘业务砍掉,或者招一些能力比较一般的员工来做,就能够自己脱产,解放自己的时间去赚取他人的劳动剩余。
如果你只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却不掌握分配财富的权利,那么大概率贫穷将永远伴随着你。因为真正把人与人之间拉开财富差距的并不是创造环节,而是分配环节。
而掌握了分配权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可以向下转移风险,而不再是那个承担风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