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启示:伟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

易文爱历史 2024-10-04 03:26:08

伟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无疑是巨大的,但伟人又不是生来伟大,也是从普通人慢慢成长为伟人的,这其中至为关键的就是青年时期,也就是说,伟人与普通人的分水岭,其实就是从青年时期开始筑成的,这也是青年毛泽东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在北大图书馆时期的毛泽东

1918年夏,未满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那时和现在一样,毕业就意味着人生面临重大选择,对毛泽东也是如此:当时的湖南处于皖系军阀张敬尧的高压统治之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连谋生都成问题,更别提要实现什么理想抱负了,此时的毛泽东,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

所幸的是,不久,最器重毛泽东的恩师、北大教授杨昌济从北京来信告诉他,北大校长蔡元培正筹备“勤工俭学会”,你们如果能抓住这次良机,就可以赴法国深造。当时被誉为“湖南三杰”的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得到这个消息,都极为兴奋。萧子升说,我们都做起了赴法的美梦。

但兴奋过后,大家越想越觉得这事还是有点儿悬,就派蔡和森先赴北京打前站,向恩师杨昌济打听清楚详细情况,再做决定。不久,蔡和森反馈信息:一战法国死去大量青壮年男子,为弥补劳力不足,决定到中国和东南亚一带,招聘大量劳工,以解燃眉之急。

起初,中国侨工局也只是想招些劳工赴法,但此事被蔡元培和李石曾得知后,他们觉得这么难得的机会,与其派些没文化的工匠去法国,不如把这个机会留给那些有志青年。让知识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将来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在蔡、李二人的斡旋下,侨工局才答应拨出一些名额,让一些有志知识青年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赴法深造。但问题是,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很快传出,其他省的青年也纷纷进京,想要争取这些名额。情势紧急,毛泽东和萧子升等好友当即决定赴北京,8月18日,他们一行人终于抵达北京。

毛泽东等人初到北京的苦楚自不必说,但他们都不介意这些,他们很快就遭到一个巨大打击:本来,华法教育会起初承诺,赴法青年赴法前的培训费用、初到法国的生活开销,全都由该会帮助垫资。但随着越来越多青年进京想要争取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该会决定不再承担这笔费用了。

这一下,毛泽东他们傻眼了,因为他们在京期间,从吃住、租用教室、请老师培训法语,以及将来初入法国预计要花的钱,每个人均摊下来,都不少于几百元。就是家境较好的毛泽东都是个负担,更何况蔡和森等家境贫寒的人了。大家都感沮丧无比,想回湖南又不甘心。

此时的毛泽东就显示出了他远超普通人的一面:他没有唉声叹气,反而安慰大家,提出赶紧联络人想办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事就一定有希望。在筹款时,有人向他们透露消息:清末铁路修筑风潮中,湖南乡绅曾为粤汉铁路筹款300多万元,辛亥革命爆发,这笔钱没有返回湖南。

这笔300多万元的巨款存在了北京银行,并由湖南籍熊希龄、范静生等士绅把持,仅利息就不少。如果能说动熊、范等人,赴法勤工俭学的费用可迎刃而解。毛泽东等人立即去找熊、范二人,请求他们鼎力相助,却没料到,这两人竟然一口回绝了毛泽东等人的请求。

这时候,毛泽东又显示出了他远超普通人的一面:既然敬酒不吃,那就来点厉害的。毛泽东不客气地暗示他们,如果他们不拿钱支持这次留法,那我们就要带学生来查查这笔账。这招果然奏效,熊、范二人最后提取了16000元,给每人发放了400元,这才促成了湘籍赴法青年留法之事。

杨昌济

大家开开心心终于等到了留法预备班开学的这一天,但他们却突然发现,此次筹款出力最巨的毛泽东却没来上课。大家以为毛泽东生病了,纷纷结队去看他,却不料毛泽东正在书桌前看书。一问,大家更是大吃一惊,因为毛泽东说,他不打算出国了!

之前都约定好好的,大家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为什么突然变卦了?对于毛泽东突然决定不去法国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为他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因为据萧子升说,虽然经过大家努力,把出国的船费降低到了100大洋,但毛泽东借不到这么一大笔钱的。

事实上,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时采访过毛泽东,据毛泽东自己讲,1918年前后,他父亲已经握有3000多元资本,远比蔡和森和萧子升他们家境更强。就连家境贫寒的蔡和森都能凑出他和妹妹蔡畅赴法的船票,以毛泽东当时的家境,怎么可能拿不出100大洋的船票?

此外,萧子升后来又解释,说除了钱的原因,还因为毛泽东在语言上也有不小的障碍,他说毛泽东在学校就连最简单的英文发音都搞得不怎么清楚。实际上,包括萧子升在内,所有人的法语都是零基础,他们去的是法国,又不是英美,就算毛泽东英文发音都搞不清楚,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见,关于毛泽东不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问题,萧子升的两个说法都是不靠谱的。萧子升的弟弟萧子璋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毛泽东当时觉得中国还有许多事情要研究,要人去做,他个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国内,比出国留洋更有益处,这个说法是很多人比较能接受的解释。

但萧子璋的这个说法仍然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因为毛泽东如果为了研究国内,留在长沙即可,为什么要跑北京来呢?再者,如果他早有不出国的决心,为什么就连关系最好的蔡和森也没有透露一点儿口风?实际上,毛泽东进京之初,还是一心想要赴法勤工俭学的。

至于为什么后来会改变主意,其实可以从毛泽东自己的自传中找到答案:毛泽东到北京后,9月即拜托恩师杨昌济帮他找份工作。杨昌济就把他介绍给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非常仗义,安排毛泽东担任图书馆助理员,每月有8块大洋的薪水。

这个职位是李大钊一片心意,这可不是临时工,可以随便做一两个月,等那边留法预备班开学就拍屁股走人;一旦接受这个职位,就必须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不可能有机会天天按时学习法语,还去工厂实习。简单来说,接受这个职位,就必须放弃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

这对毛泽东来说,就需要作出抉择了。仔细想了几天,毛泽东最终决定,放弃赴法,留下来去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他作出这个抉择,理由是:其一,赴法只能去三流大学,这自然比不上北大;而且,李大钊答应他,他周末晚间值班,以换取平时一些时间去课堂旁听课程。

去法国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北京大学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两相权衡,当然是留在北大更合理。其二,赴法的本质身份是劳工,勤工时间必然远多于学习时间;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近水楼台先得月,读书有极大便利。更何况,这是北大的图书馆啊!

李大钊(右一)

对于嗜书如命、好学不辍的毛泽东来说,留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其三,国内新民学会当初是由他和蔡和森、萧子升三人创立并领导的,蔡和萧都赴法了,他有义务和责任要继续领导好新民学会的发展。如果能在北大招募新民学会会员,影响无疑更为巨大。

其四,在湖南一师时,陈独秀和胡适即是毛泽东等人心中的偶像,如今在北大正是向他们求教的绝佳机会,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所以,选择留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就是必然的选择了。更何况,眼下在李大钊身边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求教机会。

但这期间,毛泽东又作出了一个抉择:他来北京之前,恩师杨昌济其实是想要他考北大的。但后来,毛泽东还是放弃了考北大,而是选择了做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极有主张,不愿受束缚,一旦考了北大,不管喜欢不喜欢的课程,他都必须按要求完成,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毛泽东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不在乎那一纸文凭,哪怕它是北大,他追求的是学到真才实学。做图书馆助理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学习目标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全部可以由自己作主。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才是他真正发自内心想要的和向往的。

留在北京,毛泽东内心是非常愉悦的,除了以上诸多好处,他还可以经常和他最敬重的老师杨昌济、黎锦熙等人讨论国内社会问题。此外,此时的他,和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已经处于热恋之中。至于说留下来研究中国问题,这也是他理想和目标之中的应有之义,完全合情合理。

初入北大图书馆工作,毛泽东是非常愉悦的,不仅因为李大钊对他极为器重和欣赏,对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生活上也对他处处关心,尽力帮他。还因为李大钊的帮助,让他得以旁听了许多课程,对他素质的提升,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拓展,可谓起到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效果。

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起李大钊来仍是满怀深情,他认为李大钊是他真正的恩师,没有李大钊的指点和教导,今天的他还不知在哪里!同时,毛泽东当然不会错过聆听他最崇拜的陈独秀的教诲的机会,他表示,在北京大学时,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而且,毛泽东还从著名的《京报》社长邵飘萍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新闻学和搞宣传的诀窍,受益终生。但毛泽东在北大日子久了,也遇到不少令他大受打击的事情,而这些,也是促使他第二年4月离开北京返回湖南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在北大期间,曾组织新民学会会友与当世名流见面会。

这个见面会让许多新民学会会友终于见到了自己仰慕的偶像,还可以当面提问、交流,当面聆听这些当世名流的谆谆教导,大家都感觉获益极多,所以,毛泽东牵头组织的这个见面会,让他在众多新民学会会友中赚足了面子。

毛泽东在北大想发展一些新民学会会员,结果,他遭到了胡适和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傅斯年等人的极大冷遇,他们高高在上,不愿“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讲南方土话”。这些所谓北大最优秀的学生,却让毛泽东非常失望。这种屈辱、难堪和失望,让他最终决定离开北京回湖南。

陈独秀

因为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如果继续留在北大,在那个讲究学历和文凭的环境里,他就是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发愤图强,也难以获得北大那些教授的认可;他就是再有热心,再有干劲,也改变不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学生领袖对他的鄙视和偏见。这样的环境只会消磨他,不如回湖南吧!

这就是青年毛泽东远超普通人的地方:遇事有主见、有办法,遇到打压决不逆来顺受,而是想尽办法破解;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头脑异常清晰地作出最佳的选择;做任何事情,决不图虚名,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这些,都是伟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

6 阅读:271
易文爱历史

易文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