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刘邦为何能死里逃生

王选惠 2024-10-06 20:00:47

【前言】

鸿门宴对刘邦来讲,那可是他这辈子最凶险的时候,好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要是稍微出点岔子,未来的高皇帝就得玩儿完,历史也得变样。不过呢,刘邦最后在鸿门宴这危险局面里成功脱险了,这着实让人挺吃惊的。那到底是啥原因让刘邦在鸿门宴上逢凶化吉的呢?咱一块儿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找找刘邦能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的深层缘由,好好分析分析这事儿的实际情况。

刘邦能在鸿门宴上安然无恙,自身努力固然有,但关键还在项羽集团内部的问题。《汉书》记载:“那时,项羽有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有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不敌项羽。”当时项羽的军队总共四十万人,刘邦的军队才十万,并且项羽刚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战功显著,军队士气高昂。所以,那时决定历史走向的主导权肯定在项羽集团高层手中。要是项羽有远见,其高层团结一致,那就算刘邦再有本事,也必死无疑。那项羽集团内部到底是如何阻碍项羽做决定的呢?

暗中帮忙,项伯主张求和,在鸿门宴这事上,刘邦能够脱险,项伯的作用至关重要。

《汉书》里说,项伯答应了,当晚又离开,告诫沛公:“明天一早一定要亲自来谢罪。”项伯回去后,把沛公的话全都告诉了项羽,接着说道:“沛公要是没有先打败关中的军队,您怎么能够进入呢?况且人家有大功劳,攻打他不吉利,不如趁机善待他。”项羽答应了。

鸿门宴还没开始的时候,依据汉书的这个记载,我们起码能发现三个重要的地方。

一是在鸿门宴开始前,项伯明显站到了保刘邦、不打刘邦军的那边。项伯不光嘴上向刘邦保证,让他安心,还给他想办法,叫他第二天早点来赔不是。在行动上,项伯更是使劲劝项羽别攻打刘邦,理由是刘邦先攻破关中兵,是有战功的,这是客观事实。

二是项伯劝说项羽后,项羽当场就应下了。这表明他杀刘邦的想法动摇了,在杀与不杀之间变得有些中立,而且隐约有不想杀的倾向。要是项羽这时还想直接杀刘邦,那他要么反驳项伯,要么起码沉默着看看情况。可这些都没发生,他直接就同意了项伯的话。由此能看出,在鸿门宴开始前,项羽已经从要杀刘邦变成只想教训刘邦一下了。

三是项伯属于项羽集团里的军功团体,巨鹿之战刚打完,在项羽集团中,肯定是直接参战的军人最有话语权。所以项伯说不能杀刘邦,理由是刘邦有军功,没顺着范增说的刘邦有天子气、有野心那套来辩解,这一下就说到了关键处。当下项羽集团里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不就是刚打完巨鹿之战的军功派嘛!这表明项伯比范增更清楚项羽集团的情况。从某种角度看,这时候项伯的谋略比范增的强。

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在杀沛公。这时,项伯一下就看穿了范增的心思,用行动告诉项庄不许杀人,还对范增表示出极大的不满。那项庄咋想的呢?本来听军师的话来干这杀人的糟心事,心里就不太痛快,现在自己叔叔气呼呼地冲出来,拼命护着刘邦,跟自己对着干,这时候他心里肯定骂范增呢,把自己搞得两头不是人,特别尴尬。

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项伯在项羽军队里的地位比范增高,他还是项羽、项庄的叔父呢。这会儿他拼命保刘邦,项庄肯定没法把他怎么样,这也等于明确告诉范增、项庄他们,只要自己在,就不许动杀人的念头。这么一来,鸿门宴上能杀刘邦的,就只等项羽明确下令了。

性子急还冒冒失失的,范增没道理地要求杀了(某人)

范增使劲儿主张把刘邦给杀了,那他到底是咋做的呢?

《汉书》里亚父范增跟项羽讲:“沛公在山东那会儿,又贪财又好色。现今听说他进了关,啥珍贵东西都没拿,也没碰哪个妇女,他这志向可不一般呐。我派人去察看他那边的气象,全是龙的样子,还有五种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赶紧攻打他,别错过时机!”

这是在鸿门宴开场前,范增对项羽讲的一番话,能当成是范增请求判处刘邦死刑的状书。列出了刘邦非死不可的三个缘由。

一是刘邦这人又贪财又好色,品行可不咋地。

二是进关之后装成道德高尚的人,其野心着实不小。

三呢是玄学方面的,说刘邦有天子的气象。

咱替项羽琢磨琢磨,就凭这个,给刘邦判死刑,合理吗?先说贪财好色,这就是个人品行方面的事儿,在那乱哄哄的世道,品德特好的能有几个?就算是太平年月,你说就因为一个人喜欢钱、跟异性来往,就把人判死刑,那也基本没这回事儿吧?再讲第二点,野心大,这就更逗了,在这乱世当诸侯的,谁野心小啊?野心小能跟着你一块儿反秦吗?项羽自己不也是直接把上级领导宋义给杀了,自己上位的吗?第三点就更离谱了,一点事实根据都没有,直接搞玄学,哪个领导能认可啊?今天听你拿玄学当理由,明天你又整一堆玄学出来,想杀谁就说谁有天子气,那项羽不成范增手里的刀了吗?

怪得很,项羽顺着范增给的那纸糊的台阶,还真就打算把刘邦给杀了。这表明项羽确实起了杀刘邦的心,可原因肯定不是范增说的那样。我觉得,表面上是刘邦派人守涵谷关的举动,把项羽给惹恼了。往深了说,是楚怀王提出的“先入关中者为王”,楚怀王现在是名义上的头儿,之前的这个约定作用可不小。要是不杀刘邦,那之前的约定还遵不遵守?要是遵守了,那不就等于跟巨鹿之战那帮诸侯小弟们讲,我项羽反秦的功劳比不上刘邦吗?所以这时候项羽就想借着这个由头,干脆把刘邦的军队给打垮拉倒。

范增在鸿门宴上的做法,那叫一个急躁冲动。他瞧着项羽没打算杀刘邦,就鼓动项庄进去把刘邦给干掉。在宴会上刺杀刘邦,这手段太不地道了,要是传出去,谁还敢跟项家人一块吃饭呀!范增这儿就是自己想咋干就咋干,压根儿不考虑项羽的想法,也不管这事儿会带来啥后果。你要是非杀不可,那等事后说服项羽整顿军队打败刘邦的军队不就行了嘛。光知道搞这种下作的暗杀,太不光彩、不像话了。

范增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计划落空后,当着项羽及众人的面大发脾气,情绪失控。他压根没考虑项羽的面子,可项羽这人又特好面子,这就给他们俩日后闹矛盾埋下了祸根。不得不说,范增晓得刘邦,也清楚天下形势,然而他不明白项羽,也不清楚项羽集团内部高层的需求,这也是他失手的关键原因之一。

【刘邦集团的危机自救】

一个人的领导力,关键在于这人在繁杂环境里的决断本事和凝聚队伍的能耐。跟项羽集团内部存在的团队矛盾不一样,这时的刘邦集团特别齐心团结。在鸿门宴上,武将樊哙和谋臣张良作为代表,在这场危机当中配合得相当好。刘邦能够顺利摆脱危险,不光是他自己的决断力强,那相互配合、和谐共处的文武团队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邦的当机立断、能屈能伸】

在那乱得不行的世道,背叛跟谎言常见得就跟每天吃饭似的。在这种到处都是算计的环境里,刘邦对真心对他好的人从不犯嘀咕,做重要决定的时候那是相当果断,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不得不说,刘邦好像有能看透人心的本事,还有分辨对错的能耐。

在鸿门宴前头回碰见项伯,得知项羽要杀自己后,对项伯那是相当信任。自己对项伯还啥都不清楚呢,就跟人家结亲,还照着他的主意,第二天一大早就亲自去冒险赴鸿门宴。这种判断能力,那真是从古到今都少见。

咱要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上想想,一个对头帮派的二把手,大半夜的跑来跟你说,让你明儿个上他那儿去,还保证你安全,要是别人,能去吗?能信这人的话吗?可刘邦信了,第二天立马就去了。这种能果断做决定,还每次都做对的能耐,那可不多见。在分辨谁是真心对自己好,谁是虚情假意这事儿上,刘邦就好像早知道剧情似的,一点儿都没犹豫。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不少人在见识过诸多虚伪的正人君子后,会愈发对他人产生怀疑,难以再全然信任他人,虽说能防止受骗,但也错失了不少善意。可刘邦不存在这样的情况,面对好意时他总会充分给予信任,比如封韩信当大将军,便是这样。

刘邦赴鸿门宴时,带着一百多号骑兵,那阵仗,相当威风。可等到要溜的时候,就领着几个亲信抄小道跑了,压根儿不管啥体面不体面的。该威风时就威风,该逃命时就果断不要面子,这就是个能拿主意、能屈能伸的好汉。

刘邦成功逃脱后,立马把叛徒曹无伤给杀了,他这果决狠辣劲儿比项羽还强呢。虽说刘邦平常有仁爱之名,可碰上该杀的敌人时,那是绝不留情。

【张良不离不弃的忠勇】

常言说,君子不会站在危险的墙边。张良是顶尖的谋士,他谋划布局的本事很强,这是很明显的。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成功脱险起到最大作用的,不是张良的智谋策略,而是在很多谋士身上都少见的“愚忠”。一般来讲,谋士是最会衡量利弊得失的,要是船有沉没的可能,他们会抢先换船,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像陈平、三国时期的许攸就是这样的典型。

项伯跑来给故友张良通风报信后,张良没像那些投机的谋士赶忙逃命,而是不顾自身安危,立马去告诉沛公,想要一起解决危机。张良本来完全能够悄悄离开,毕竟他只是韩王外派的客卿,走了也没人会指责,反倒是留下来万一刘邦应付不了危机,那不得跟着一块儿完蛋?这其中的利弊,张良这位谋圣,不可能不明白,但他没有因为利益和危险就逃避退缩,他对刘邦的忠诚和勇敢,着实值得赞扬。

最后鸿门宴收场,负责收拾残局的是张良。要晓得,项羽很有可能在得知刘邦逃走后,冲张良发火。要是项羽听说刘邦跑了心里不痛快,不接受玉璧,那他极有可能顺便就把张良给杀了,这不,旁边的范增气得把玉都给摔了嘛!

【樊哙闯帐,粗中有细】

樊哙得知刘邦在鸿门宴上处境危险,啥也不顾地闯进营帐里。

樊哙得知自家主公刘邦身处险境,便毫不畏惧地冲进营帐,吃起生肉,激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樊哙所说的话很有水准,着实抓住了项羽的要害之处。概括来讲,大致说了这样三点:

一是说明沛公守函谷关是为防盗贼,这样就有针对性地化解了项羽对刘邦的第一层不满,让双方有了能够握手言和的可能。毕竟从表面上看,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就在于刘邦在函谷关设守这一件事,再没别的问题了。

二是把怀王的约定又拿出来说,以此转移矛盾。其实项羽最烦的就是怀王这个约定,这会儿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了胜仗,靠着军功的威名,带着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那边有十万兵,项羽的军功是最大的,可要是按怀王的约定来,那功劳最大的就成刘邦了,这是项羽绝对受不了的。在这事儿上刘邦得表态,是跟着项羽,认项羽当老大,还是按怀王的约定来,要跟项羽平起平坐。实际上是樊哙帮刘邦表了态,刘邦不认那个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只承认项羽为王。这么一来,项羽对刘邦的不满就彻底没了,在心理战上取得了胜利。

三是话中有话,点明刘邦虽说跟怀王并非一伙儿的,可刘邦到底先入了关,在反秦这事上也是功不可没,刘邦跟你项羽手下那些反秦的功臣是一路人。要是把刘邦杀了,那就相当于把反秦的功臣给杀了。项羽那四十万军队又不都是他自家的人,平白无故杀了功臣,怎能让众人服气?那些跟着项羽在巨鹿立下功劳的人还等着封侯呢,你项羽这么胡乱杀人,那秦朝灭亡的今天就是你项羽的明日。

樊哙的一番话,那可真是把刘邦和项羽的心都给说动了,让他俩意见一致了,把项羽的杀心也给彻底消除了,这也意味着范增的谋杀计划完全泡汤了。樊哙这话,就好像是一个老练的外交官说的,也能当成是刘邦的安全保证。

【总结】

鸿门宴乍一看是项羽想杀刘邦,刘邦陷于危险之中,不过最后刘邦成功逃脱了。其实这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首次全方位、直接的对抗,最后是以刘邦成功逃脱、项羽放弃杀刘邦作结,这意味着在即将展开的楚汉全面战争里,刘邦集团会赢得胜利。

这次两大集团的直接对抗,让项羽集团的不少问题都显现出来了,像内部重要大臣不和睦,想法不一致,竟然在宴会上项家叔侄还动起剑来了。项羽做决定时没那么果断,碰到重大决定不能坚定自己的想法。领导能力也不行,没法及时察觉到自己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表明项羽管理下属的本事比不上刘邦,在之后的楚汉战争里,项羽虽说自己老是打胜仗,可下属却老是背叛他,使得他胜仗越多敌人也越多,最后成了四面楚歌的下场。没法让下属团结起来,是他的一个要命缺陷。

瞧瞧刘邦那伙人,谋士张良那叫一个忠心耿耿,猛将樊哙不但勇猛,还能搞细致的外交事儿。关键是文臣武将在危机跟前特别团结,齐心协力保护刘邦,真让人佩服又感动。

两大集团在鸿门宴这事上,表现得那叫一个清楚明白,谁强谁弱一眼就能看出来。得说,鸿门宴可不只是刘邦一个人成功逃脱危险,它还是日后楚汉战争的一个小小写照。

《汉书》这部书呀

《史记》这本书啊

0 阅读:20

王选惠

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