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2 日,国务院发布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为春节和五一各增加一个法定节假日,明年可多休息两天。同时对调休和补假做出要求,规定最长调休在 6 天之内,避免了以往节后长时间加班的情况,更加人性化。
这一小小的调整释放出明显信号,意味着我国观念开始转变,从生产型社会向生产消费复合型社会演变。虽然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但这个开端令人欣喜,也让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法定假日,如增加端午、中秋等民族节日的假期。
我国长期处于生产性观念中,至今未根本性转变。从历史来看,我国在 2010 年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都处于物资匮乏状态,真正不缺物资仅有十几年时间。这种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观念深入骨髓,国家也受此影响,长久以来以生产为主。
以去年为例,我国 GDP 为 126 万亿,其中第二产业 40 万亿,多放一天假,第二产业停止产出会损失约 1100 亿。但如今经济结构更多产出来自第三产业,去年增加值 68 万亿,每天接近 2000 亿,而放假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即使打对折也能与生产损失对冲,还能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幸福感。
有人会问,国家为何不早点增加假日?人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改变,国家的反应也会更迟钝。就像中国百姓,即使知道偶尔消费不会变穷,仍会舍不得。国家也是如此,刚过十几年物资丰富的日子,观念转变没那么快。
消费型社会有前提,需物资不严重短缺,靠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产出的消费型社会更是建立在物资丰富基础上。100 年前世界都是生产型社会,走到极端的代表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今天的中国,都极度重视生产。当年英国和现在中国生产型社会维持不下去的原因相似,都是世界市场受阻。而从生产型社会向生产消费复合型社会转型由美国引导,如福特汽车的理念。中国现在也开始这种社会结构变革,增加法定假日是官方态度转变的信号。
此次增加假期虽好,但法定假期集中易造成交通拥堵、景区爆满,影响消费体验。未来增加假期重点应放在年假和休假上,延长最低年休假天数,让大家错峰出行。同时严格控制每周工作时长,避免加班过多无时间消费。建议假期增加与 GDP 增速挂钩,经济越好,越给百姓空闲时间消费。增加元宵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假期,形成合理休假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听《大刘说说》抖音播出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