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6aedcc7e6afd768a6080c342917ff54.jpg)
卡耐基说:“沟通是理解的桥梁,而理解是关系的基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你说得很清楚,对方却完全没听懂;或者你觉得对方的话根本不在点上,完全没法继续聊下去?
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你说得不对,而在于你们的“频率”没对上。
曾仕强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为什么说“对准频率”是沟通的关键呢?
1、频率不对,沟通就是“鸡同鸭讲”
曾仕强教授说:“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
听而不闻,就是对方说的话你根本没听进去;视而不见,就是你明明看到了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却完全没理解他的意思;沟而不通,就是你们看似在交流,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沟通。
你跟朋友聊得很开心,突然话题一转,对方开始讲一些你完全不感兴趣的事情,结果你只能敷衍地点头,心里却在想着怎么结束这场对话?
这就是典型的“频率不对”。频率不对的时候,沟通就像“鸡同鸭讲”,你说东,他说西,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2、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要求别人
曾仕强教授说:“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
很多人总是希望对方能理解自己,甚至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沟通是双向的,你不能指望别人总是迁就你,而是要主动去适应对方的频率。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直来直去的人,而你的同事却喜欢绕弯子说话。你总是要求对方直接点,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你不够尊重他。
但你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表达习惯,你们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3、观察对方的频率,找到共同点
曾仕强教授说:“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你要先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甚至是情绪状态,然后调整自己的频率,找到共同点。
当你和朋友聊天时,发现对方今天心情不太好,说话的语气也比较低沉。这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如既往地讲笑话或者聊轻松的话题,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关心他的感受。
但如果你能调整自己的语气,试着去理解他的情绪,你们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
4、对准频率,才能建立真正的连接
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当你们的频率对上了,才能建立真正的连接。
假设你和家人因为某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试图说服对方,结果往往是双方都不愉快。
但如果你能先放下自己的立场,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找到共同点,你们的沟通就会更加有效。
如何“对准频率”?分享几个建议:
1、学会倾听
很多人沟通时,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其实,倾听不仅仅是听对方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状态。
2、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的沟通风格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直来直去,有的人喜欢委婉表达。
你要根据对方的风格,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72a29648593b87d88f16086c8fdc92.jpg)
3、关注对方的情绪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
你要时刻关注对方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4、找到共同点
“对准频率”的最终目标是找到共同点,然后建立真正的连接。
在与人沟通时要多观察对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找到你们之间的共同话题。
乔治·萧伯纳说过:“沟通的艺术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靠沟通来维系的。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甚至是职场中的同事关系,沟通的质量往往决定了关系的质量。
只有学会调整自己的频率,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状态,才能建立真正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