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会议召开。江西省省长叶建春在会上指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贯彻“先谋事后排钱”“先评审后入库”要求,做到该花的钱想方设法全力保障、不该花的坚决砍掉,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处、花在刀刃上。
应对财政收支形势变化,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央部门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零基预算改革。
此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零基预算,是指年度预算编制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所有的预算支出以零为基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开支标准,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结合财力状况、轻重缓急、实际需求、绩效情况等,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式。
例如,如果某部门上一年度预算为100万元,在传统的基数模式下,本年度预算安排在100万元的基数上下略有浮动。零基预算改革后,这个“基数”就不存在了,将从实际出发测算资金需求。上年预算数不作为安排预算的依据,今年预算数也不影响以后年度预算安排。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连续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帮助地方缓解财政困难。按照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近年来,地方财政受到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收入增长乏力。与此同时,刚性支出和重点领域资金需求持续增长,财政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为破解难题,需要深化改革、增强预算统筹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党和国家接连推出一揽子政策稳增长、促发展。包括培育新质生产力、“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需要更多“真金白银”投入,迫切需要增强资金保障大事要事的能力。
零基预算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零基预算不是单纯“减法”或者“加法”,而是“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政策走”,有保有压、能增能减,让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2025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目前,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广西、湖南、江苏、甘肃、内蒙古等多地已经出台方案加快推进改革。
例如,2024年11月19日,湖南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从编制2025年预算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到2026年初步构建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统筹有力、讲求绩效的预算安排机制。
湖南的零基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省级专项从42项整合为33项,压减21%,省本级收回167亿元,腾出更多财力用在保障发展和改善民生。2025年,省财政支持“三个高地”建设的资金将增长71%,十大重点民生实事预计投入近600亿元,一批民生实事将提标或扩围。
另外,内蒙古自治区于2025年起,自治区本级预算部门、单位和部分盟市、旗县(市、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在编制预算时将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编制2026年预算时,将在各盟市本级预算部门、单位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编制2027年预算时,将实现全区零基预算改革全覆盖。自治区政府近日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推进改革。
江西正在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全覆盖。近日召开的全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会议上,叶建春指出,要跳出固有思维,科学统筹事与钱。
要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不该开支、不必开支的一律不开支,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保障重点领域; 把好项目入口关,避免透支财力搞超前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科学核定预算,对执行率偏低和低效无效的支出坚决予以削减,防止项目一批了之、资金一拨了之; 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监管,推动财经纪律“长牙”“带电”,坚决不让民生资金成为“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