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讲述了北宋时期司马光在年幼时的一次机智行为。
有一天,他跟几个小伙伴在后院玩耍。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结果失足掉进去了。由于水缸深,孩子怎么也爬也爬不出来,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有的孩子吓得大哭,有的孩子吓得拔腿就跑。
就在此时,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砸向水缸。
从而,救出了小伙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理智,果敢。尽管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却在历史的真实性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当然,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但它也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专家说,宋朝烧不出能装下小孩的那种缸?
此言一出,立马引来各路网友的围观,众说纷纭。
其实,司马光砸缸最早记载于北宋时期惠洪的《冷斋夜话》中。在这一书中,司马光砸的确实不是缸,而是瓮。
那么,缸和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从外形上看,缸底小口大,缸壁非常厚,而瓮则底小口小,中间肚子较大,壁相对较薄。因此,砸烂瓮要比砸烂缸容易得多。
不过,在现代人看来,瓮和缸几乎没有区别,这也导致了“司马光砸瓮”的故事变成了司马光砸缸。
如果,单从这点来看,那专家的观点也可以理解。
当然,还可以从“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可以推断。
这个成语历史典故,就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主要涉及两位著名酷吏来俊臣和周兴。
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奖励告密,并重用了一批酷吏,如来俊臣和周兴。
这些酷吏发明了各种残酷的刑具和刑罚,逼迫犯人招供,许多无辜的人因此丧命。
有一次,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理此案。
来俊臣深知周兴的狡猾和残酷,决定采用计谋。
于是,他请周兴喝酒,在酒席上,来俊臣假装愁眉苦脸地说:“我审问犯人时,他们总是不招供,你有何妙招?”
周兴得意地介绍了他的“绝招”,他说:将犯人放入烧红的瓮中,犯人无法忍受酷热而招供。
来俊臣听后,立即命人准备一个大瓮,四周用火烧烤,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请你进入这个瓮中吧!”
见此情形,周兴大惊失色,连忙认罪。
就这样, 这个典故就演变成一个成语。
那么,单就这个成语来看,专家的观点有点牵强。即便宋朝烧制不出大缸,但从唐朝的成语来看,大瓮在宋朝显然是存在的。
其实,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是存在的,至于砸的是缸还是瓮,这都不重要。
如果一度追求历史的真实性,那么,司马光是用什么砸的缸呢?
相信大家都会说:石头。
那谁又能确定是石头,而不是锄头?或者转头呢?
所以,通过这样一个反证来说明,历史你很难趋于真相,尤其是当没有确凿的证据时。
有人认为,对于历史,就是寻求它的真实。
也有人认为,对于历史,就是寻求它存在的道理,道理比历史的真实更为重要。
更有人认为,历史没有真相,不要试图去知道历史的真相,历史只残存一个道理,让人们从其中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远比真实更重要。
还有人认为,历史当然要追求真相,但是历史也要追求道理。
那么,你认为司马光砸的缸,还是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