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路通道很多,但关键的海路通道,就那么几个,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1、北冰洋海路通道。
这个海路通道因为比较偏僻,经济效益较差,所以和平时期一般没人走。除非战争时期,在其他海路通道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走这一条。比如二战时期,美国援助苏联物资的运输船队,大部分沿着加拿大海岸—格陵兰—冰岛—巴伦支海这条通道,进入苏联的摩尔曼斯克。
这条通道有三个出口,即白令海峡、格陵兰—挪威、格陵兰—加拿大。
2、欧洲—非洲大陆区域下的两个通道: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非到南极洲之间的海域。
这两个通道,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任何船只要从大西洋进入印度洋,或者从印度洋进入大西洋,都必须走这两条通道。
3、美洲区域下的两个通道: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
这两个通道,是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间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等同于欧洲、非洲区域的两个通道。
4、东南亚—澳洲区域的四个通道: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帝汶海—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亚—南极洲海域。
这四个通道,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路,通道,也是如今经济价值最高,最繁忙的海陆通道。
由于东南亚—澳洲区域存在四个海路通道,所以单个海路通道的价值反而降低了。
比如马六甲海峡,从经济性来讲,自然是走这条海峡最好,但如果出现封锁情况,那么所有商船也可以走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所以马六甲海峡并非像苏伊士运河那样,有着几乎不可替代的特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重新审视南海布局,就会发现,在和平时期,日韩所有去印度洋方向的运输船只,会走台湾海峡、南海这条海路通道。(图八)但一旦国际关系紧张,或进入战时状态,那么日韩的船只,完全可以从琉球群岛东侧南下,经过菲律宾以东,然后在印尼附近再朝西,从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帝汶海,进入印度洋,虽然运输费用会贵10-20%,但整个运输线是畅通的。
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就是台湾。在台湾解放之后,上述这条通路不再安全,完全置于我军岸基战斗机、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下(关岛以西的菲律宾海)。
因此日韩船队届时需要先沿着日本海岸走东北方向,然后顺着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东侧南下,利用上述岛屿形成的防空网掩护船队。然后穿过印尼,进入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进入印度洋。(图八)
这虽然绕了很大一圈,运输成本上升了20-50%,但这条通路基本上是安全的。
因此,我们可以完全看出,我们在南海的岛屿建设,有三个作用:
第一、保障我们的运输航线在南海的安全,排除西方等域外势力在南海的干扰。
第二、压制东南亚各国同美国合作的想法和势头。
第三、有条件压制日韩经过南海的运输航线。
我们在前面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南海建岛布局,只是压制了马六甲海峡,部分压制巽他海峡(轰六K航程半径),而龙目海峡和阿拉弗拉海、帝汶海,都在轰六K航程半径之外(不飞跃印尼领土,走公海的情况下)。
如果要做到对澳大利亚以北的三条通道进行全压制,需要印尼帮一个大忙,让我们设两个点。
第一个点在纳土纳群岛,租一个岛,建设军港和军用机场,同时,该岛离我们的永暑岛1000公里,能够互相形成支援。这样,以纳土纳群岛为基点,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可以做到全压制,龙目海峡做到部分压制。
第二个点在塞兰岛,此岛向南1200公里,是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向西可压制龙目海峡等附近一系列海峡,向西北1000公里进入苏拉威西海,2000公里进入苏禄海,向东北2500公里到达美军的关岛,可谓是战略要地。
当然以上两个点的布局,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至于澳大利亚以南海域,那就更远了,现在谈还尚早,只能用攻击性核潜艇进行骚扰。如果要有实质性动作,可以从法国位于太平洋南部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作为切入点。
真爱永恒
台湾确实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