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深处的平原
平原县,宛如一颗镶嵌在鲁西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其历史的长河悠悠流淌,绵延数千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平原便已初现端倪。彼时,秦始皇大修官道,在这片土地上设立驿站,如同在华夏大地的脉络上点亮了一盏盏明灯,为往来的信使、旅人提供休憩之所,也为信息的传递、物资的流通架起了桥梁。腰站镇,这个因驿站而兴起的地方,见证了岁月的更迭。相传,秦始皇在此设驿站时,堆土筑台,台上种下槐树,槐树旁铁匠铺炉火熊熊,茶馆饭铺烟火升腾。经年累月,槐树枝繁叶茂,仿若华盖,引得众人慕名而来,渐成村落。从药家铺到谭家镇,再到清乾隆年间定名腰站,每一次更名都是一段历史的注脚。而那棵古槐,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望者,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被人们亲昵地称为 “虬龙槐”,入选《中华古槐》一书,承载着平原人对古老岁月的敬仰与眷恋。
岁月悠悠,平原的建制沿革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设立平原邑起,“平原” 之名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秦以平原邑置平原县,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它或是县,或是郡治,始终在华夏版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汉朝时,平原郡设立,辖 19 县,彼时的平原县作为郡治,是黄河以北地区的一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郡治存续长达 770 多年,期间人才辈出,政令通达,诸多历史事件在此发生、发酵,影响着时代的走向。
谈及平原,就不得不提到三国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蜀汉先主刘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的烽火燃遍大地。刘备,这位怀揣着兴复汉室壮志的青年,在平原开启了他传奇人生的重要篇章。彼时,他应征入伍,跟随青州从事讨伐黄巾军,虽初战受伤,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友人的相助,逃过一劫,后被封为中山国安喜县尉。
此后,他辗转多地,历经波折,终在公孙瓒的举荐下,“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在平原任职期间,刘备广施仁义,亲民爱民,与关羽、张飞携手治理,使得平原境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他礼贤下士,招揽豪杰,组建起一支忠心耿耿的队伍,为日后逐鹿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平原县境内的三国文化广场,庄严肃穆,仿佛能让人看见当年刘备等人运筹帷幄、练兵演武的身影;“刘备在平原的传说” 更是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口相传,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民间生根发芽,成为平原人心中永不磨灭的骄傲。
不可错过的平原美景
(一)自然生态画卷
平原的自然风光,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马颊河平原段,这条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河流,自腰站镇魏庄村踏入平原县的土地,便开启了一场与大地的绮丽邂逅。它蜿蜒流淌,全长 36.65 公里,宛如大地的脉络,滋养着这片沃土。河水澄澈,波光粼粼,河畔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似是绿衣仙子翩翩起舞,轻抚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清晨,河面上雾气弥漫,仿若轻纱笼罩,如梦如幻;待到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水面上,金光点点,仿若繁星坠落人间。沿着河岸漫步,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看着河中鱼儿嬉戏,尘世的喧嚣仿佛都被抛诸脑后。
而平原湖景区,更是平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集湖泊、湿地、森林、岛屿于一体,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宝藏。湖心岛生态园,作为平原湖最大的岛屿,仿若世外桃源般静谧美好。岛上植被繁茂,绿树成荫,各类珍稀植物在此扎根生长,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漫步其间,花香四溢,鸟儿欢鸣,仿佛步入了一个动植物的王国,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碧波公园紧邻湖畔,广阔的草坪如同绿色的绒毯,柔软而舒适,是人们休闲野餐的绝佳去处。湖泊中,游船悠悠,泛起层层涟漪,与岸边的花坛、喷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每逢节假日,喷泉开启,水花四溅,在阳光的折射下,幻化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湿地保护区内,生态丰富多样,大片的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野鸭在水面上游弋,身姿矫健;白鹭在空中翱翔,姿态优雅,它们与湿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人文古迹探秘
平原的人文古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处都仿若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张官店古城遗址,位于平原城南二十五里处,这里曾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座高埠之地,后因地表变迁略显低洼。据史料记载,它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陆终氏和有穷氏的氏族部落曾在此聚居繁衍,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曙光。走进遗址,虽已不见当年城池的巍峨模样,但那残垣断壁、瓦砾砖石,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想象着往昔这里车水马龙、市井繁华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千佛塔,屹立于平原县以北 5 里的崔家庙村东 50 米处,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高僧,静静俯瞰着人间的沧海桑田。它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 1669 年),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塔身为八棱柱形,青砖砌壁,七级节次,上下匀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塔门朝南,门额镶嵌的石刻 “千佛塔” 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它的不凡身世。走进塔内,拾级而上,光线渐暗,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越往上走,塔腹越小,至第四层仅能容一人通过,此时,心跳不禁微微加速,却也增添了几分探索的奇趣。据说,在塔不远处曾有一座 “弥勒庵”,虽庙宇现已无存,但千佛塔依然坚守于此,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平原文昌阁,坐落于古恩县(现恩城镇)中心小学院内,宛如一位儒雅的学者,散发着悠悠的书香气息。它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 年),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多次修葺,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姿。这座楼阁为砖木结构,总高约 12 米,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取 “天圆地方” 之意。高台之上的双层楼阁,下层正方形,由七根红漆圆柱支撑,青砖墙与玻璃窗相得益彰;上层六角形阁楼,十二根红漆圆柱撑起绿色琉璃瓦圆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迷人光彩,阁顶端的白色葫芦状 “朝天锥”,更是为其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文昌阁是古代倡导文化的象征地,曾是学子们虔诚拜谒 “文昌君”,祈求文运亨通、仕途顺遂的圣地。如今,虽祭祀习俗已渐远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依然深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平原学子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舌尖上的平原诱惑
平原的美食,恰似一场味蕾的狂欢盛宴,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地域的风情与岁月的沉淀,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平原老豆腐,这道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名吃,宛如一位质朴而内秀的佳人,看似平凡,实则韵味无穷。从外观上看,它与豆腐脑颇为相似,然而,细细品味,便知二者有着天壤之别。豆腐脑质地嫩滑,仿若妙龄少女的肌肤;而老豆腐则稍显紧实,恰似半老佳人,多了几分醇厚。老豆腐的制作工序极为考究,选豆、选水、滤浆、制剂,每一步都饱含匠心。尤其是那水,取自黄河边上深井里子时的水,清冽甘甜,为豆腐注入了灵魂。点豆腐需用卤水,这可是平原老豆腐的关键所在,卤用酱油、精盐加水,放入葱、花椒、八角、茴香、丁香、桂皮、姜等十几种佐料,再加入老母鸭和一种神秘肉丝(据说连制作者都快忘却究竟是何种肉丝了)精心熬制,方能成就那独一无二的风味。
油用优质棉籽油,在温火上耐心熬制,除去浮沫杂物,数小时后,加入葱、甜酱、花椒、茴香等佐料,香气四溢。食用时,将豆腐脑用平勺轻轻片入碗内,浇上卤和油,再点缀些许优质红辣椒烹制的辣椒油,一碗热气腾腾的平原老豆腐便呈现在眼前。豆腐似雪如玉,卤像玳瑁琥珀,红中透白,红白相间,食之香气扑鼻,嫩而不松,油而不腻,辣而不呛,油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那滋味,从舌尖瞬间蔓延至全身,唤醒清晨的每一个细胞。
签子馒头,源自平原县恩城镇,作为鲁北地区的传统特色面食、山东省特色传统名点,它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选用优等小麦磨成面粉,这是它美味的根基。将酵面加入适量碱面后,和以 “嫩面”,在案板上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劲道十足。接着,用特制木杠反复挤压,让面团充分吸收力量,然后切段并搓成形,两头尖,中间粗,插入带竹签的蒸笼,上锅急火 20 分钟蒸熟,便可出笼享用。签子馒头个体形状独特,长 20 厘米左右,顶端尖细,中间圆而粗,直径 3.5 厘米左右,底端较顶端稍平钝,略呈纺锤形,色白润如玉,油光有微亮。咬上一口,香甜可口,柔韧劲道,麦香四溢,那股子嚼劲,仿佛是在与食物进行一场有趣的较量,越嚼越有滋味,令人欲罢不能。
“龙克” 驴肉,更是平原美食中的一绝,声名远扬。平原龙克食品有限公司精心烹制的这道佳肴,精选上等驴肉,肉质鲜嫩,纹理清晰。驴肉先经多道工序悉心处理,去除杂质与腥味,再放入由十几种香料秘制而成的卤汁中,慢火炖煮。卤汁的配方可是店家的不传之秘,历经岁月沉淀与无数次改良,融入了花椒、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的精华,使得驴肉充分吸收卤香,入味至深。炖煮后的驴肉色泽红润,香气扑鼻,口感细腻,入口即化。或切成薄片,凉拌上桌,搭配清爽的蔬菜,驴肉的醇厚与蔬菜的清新相互映衬,清爽可口;或热炒一番,加入青椒、红椒等配菜,色泽鲜艳,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无论是作为下酒菜,还是搭配主食,“龙克” 驴肉都能完美胜任,给味蕾带来一场奢华的享受。
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平原的民俗文化,犹如一部丰富多彩的民间史诗,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牛斗虎”,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了平原民俗的天空。它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 180 多年的历史,流传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其诞生颇具传奇色彩,公元 1854(咸丰四年)年,腰站锅培口村村民王仁投身太平天国太平军,在李开芳将军麾下当兵,机缘巧合学会了牛虎拳套路。太平天国覆灭后,王仁回到家乡,将牛虎拳与当地的民俗表演相融合,逐渐演变出了 “牛斗虎” 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采用一牛、二虎、一牧童、六武士为阵容,模拟动物形体、习性、动作,栩栩如生。
“牛” 的表演气势磅礴,动作刚劲,粗犷剽悍,以进攻为主,那重达 25 斤左右的牛头,需要 6 个人来回替换,方能展现出牛的力量与坚韧;“虎” 则轻盈矫健,蹿、蹦、躲、闪,以防为主,尽显百兽之王的敏捷与威严;牧童守护在牛旁,掌控大局、活跃气氛,其职责不仅是保护牛,更是整个表演的灵魂引导者。一直以来,“牛斗虎” 舞蹈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重大节日的经典节目,演员们走乡串村,义务为群众表演,深受各地群众喜爱。它所蕴含的牛吃苦耐劳、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老百姓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核,随着表演代代相传,成为平原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鲁北木板大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恰似一曲悠扬的古韵,在平原大地传唱不衰。它起源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原恩县)一带,源于元、明时期的 “词话”,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东昌府人秦良玉(艺名秦和义)为生活所迫,学唱大鼓书,后自立门户,吸取沧州大鼓、河间大鼓精华并创新,以木板为主道具,用鲁北方言说唱兼具表演,独成一家一派,时称 “秦家门木板大鼓”,后改称 “秦门王派木板大鼓”,民国时期因流行于鲁北一带,得名 “鲁北木板大鼓”。说唱内容以《杨家将》《呼家将》《三侠五义》等传统段子为主,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情感细腻,说唱兼顾,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表演生动、夸张,唱腔婉转、优美,具有 “咬字狠,唱音准” 的特征,唱腔板路丰富多样。
第十二代传人马士海(艺名马德魁)不仅能说唱传统书目,还自编自演诸多新篇,其改编作品被制成光盘发行,他多次受邀参加惠民胡集书会,深受观众喜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也曾对其表演给予高度评价。鲁北木板大鼓承载着鲁北地区的历史记忆与风土人情,那激昂的鼓点、韵味十足的唱腔,仿佛是历史的回音壁,将往昔的故事娓娓道来。
红脸烧饼,源自元代,属蒙人草原及西夏区域独有的马背餐食文化,传入中原已有数百年历史。这烧饼因形得名,圆则为红脸烧饼,亦名关公烧饼。其制作工艺别具一格,用土坯或砖盘垒灶台,架上大锅,锅沿高出灶台面 4 - 5 公分,铁锅翻扣,灶眼在下,灶口在上。先将面发好后揉成团,木杠压扁,用双手拍打成圆月状,再用手背托起贴在穹弓锅的内壁上用木炭暗火烧烤。烤熟后的烧饼黄中透红,香酥可口,色味俱佳,且耐储存,其弓形形状叠撂后正好凹凸相依,用铁丝或绳线穿起,极为适合马背骑射携带。
在民间,红脸烧饼也蕴含着诸多美好寓意,婴儿到周岁时有抓周风俗,放上红脸烧饼,抓到则寓意长大做官;农历六月六日接出嫁姑娘回娘家,它是最讲究的礼品,一说是对翁婿仕途的期盼,二说是适逢雨季,馈赠红脸烧饼不易发霉。如今,在发祥地于庄一带,制作者仍沿用传统工艺,让这古老的美味延续至今,每一口咬下去,都是对历史的回味,对传统的坚守。
平原的现代活力
平原,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小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绽放出耀眼的现代活力。
德州国际陆港,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平原对外开放的新征程。2024 年 8 月 9 日,德州国际陆港启用仪式在平原县盛大举行,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平原县乃至整个德州市在国际物流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陆港包括煤炭、包件、仓储、海关监管 4 个作业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已于 7 月 22 日顺利通过验收、获批运营,具备了口岸功能。出口货物在此可享受报关、报验、订舱、储运、包装、分送、信息传输等一站式服务,实现 “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直接运抵码头装船出海,真正将山东的出海口搬到了德州企业的 “家门口”。
这不仅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为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每个集装箱可节省 300 至 500 元的成本、节约 2 至 5 天通关时间,还使得平原县跃升为全省铁路物流四大节点城市之一,服务半径覆盖鲁西北、冀东南 200 公里范围,可为周边 300 余家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如今,稳定开行的平原至青岛港以及中欧、中越等班列,如一条条钢铁纽带,紧密地串联起平原与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货物与希望,促进平原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注入强大动力。
平原通用机场,作为山东省德州市唯一的通用机场,自 2017 年 7 月 7 日正式运营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它坐落在平原县城北幸福大道路东坊子乡境内,距平原县城约 5 公里,距德州市区约 20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机场占地面积 450 亩,跑道长 1000 米、宽 30 米,停机坪 15000 平方米,办公、机场、生活设施齐全,是一座全封闭式机场,现已具备日处理旅客 1000 人次、货邮吞吐量 50 吨的能力。这里汇聚了学员培训、通航转场、航空测绘、电力巡线、农林喷洒、警航、训练、飞机停放等多元化业务,犹如一个繁忙的空中枢纽,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2024 年航空运动联赛(德州赛区)、航空航天展览和 “山东航空研学基地” 签约仪式活动在此成功举行,更是为平原县低空经济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原县充分挖掘机场潜力,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涵盖飞机(含无人机)组装制造、配套装备、飞机维修、航展等功能,全力打造 “通航运营 + 装备制造 + 销售物流” 的发展格局,致力于成为京津冀鲁航空飞行的重要衔接点,助力德州市低空经济 “产、学、研” 一体化发展,让平原在蓝天之上翱翔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平原县在城市更新方面成绩斐然,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走进平原县城,曾经老旧的街区已华丽转身,西关西街片区、白酒厂安置片区、北任三期等多处安置小区拔地而起,高楼鳞次栉比,建筑风格现代而简约,与周边的配套设施相得益彰。小区内绿化优美,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休闲广场上,老人悠然自得地晒着太阳,孩子们欢快地嬉戏玩耍,处处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息。街道宽敞整洁,交通标识清晰醒目,车辆有序通行。街边的商店琳琅满目,从时尚的服饰店到特色的餐饮店,应有尽有,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被五彩斑斓的灯光点亮,宛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展现出迷人的现代都市魅力。而这一切,都源于平原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理念,巧打融资债券牌、土地经营牌、战略合作牌等缓解资金压力,通过政府主导、国企操刀,让城市更新工程成为廉洁工程、民心工程,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拆建合一的发展之路。
在科技创新领域,平原县同样锐意进取,诸多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以某新能源科技企业为例,专注于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与应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光伏领域专家。他们潜心钻研,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发出的高效太阳能光伏板转换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操作,工人们严谨细致地监控着生产流程,确保每一块光伏板都质量过硬。这些高科技产品广泛应用于城市屋顶光伏发电、大型光伏电站等项目,为清洁能源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平原县的产业升级、经济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游玩小贴士
若你也想开启一场探寻平原之旅,交通十分便利。无论你是选择自驾,沿着京台高速、京沪高速等主干道驰骋,一路欣赏窗外风景,还是乘坐高铁抵达德州东站,再转乘汽车前往平原,都能轻松抵达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平原县内公交线路纵横交错,连接着各个景点与城区,让你出行无忧。住宿方面,从高端舒适的星级酒店,到温馨便捷的经济型客栈,再到充满特色的民宿,应有尽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游玩季节上,春季可前往康熙探花庄园,看百亩杏花盛开,如置身仙境;夏季到平原湖景区,乘船游湖,享受清凉;秋季,琵琶湾公园层林尽染,是赏秋的绝佳去处;冬季,选一家温暖的酒店,品尝热气腾腾的平原美食,感受小城的烟火气息。平原,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融的小城,正等待着你的到来,开启一场难忘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