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期间,美军先后动用了多艘航母。
江泽民敏锐地注意到了航母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他连忙吩咐说:
“把刘华清上将叫来,海军不能没有他。”
上将刘华清1916年,刘华清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193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1953年,刘华清担任第一海军学校的副校长兼政治委员,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办学校发展中国的海军,刘华清决定前往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系统学习海军专业理论和高级指挥学。
4年后,刘华清顺利从海军学院毕业,没多久,刘华清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担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职务,为中国领海的安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61年8月,刘华清成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开始研究新型舰艇,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又是4年时间,刘华清终于带领众人摸清了舰艇科研设计体系。
1966年10刘华清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负责研究军队的装备。在此期间,他组织研制核潜艇、反坦克武器和高空高速歼击机。“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也有他的部分心血。
中国的海军战略1982年9月1日,刘华清已经66岁了,这一年,刘华清离开科研岗位,他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进入海军部队工作。
当时邓小平意识到我国海军内部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整顿,而刘华清早年在海军学院读过书,担任过海军领导,还研究过舰艇,让他去海军部队再合适不过。
就这样,刘华清进入中国海军部队,他凭借自己过人的管理才能和丰富的海军知识储备,很快就让中国海军焕然一新。
内部的问题解决了,就应该着手发展海军的军事力量了。1983年,刘华清提出想要建设现代化海军,必须要有正确的海军战略。通过对各个海军舰队的考察,经过多次实验与论证,1985年12月20日,刘华清确定了海军新战略——近海防御。
而在此之前,中国海军一直遵循近岸防御原则,这其实导致我国在海防方面颇为被动。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刘华清才会提出“近海防御”新战略,同时刘华清还主张
“建设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现代化中国海军”。
核潜艇、航母与刘华清海军的作战素质提升刘华清有信心,但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刘华清其实有些忐忑,因为核潜艇、航母这一类重型装备,研制和后续使用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
中国当时的经济水平有待提升,再加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封锁,都导致我国在核潜艇、航母研制领域的进展特别缓慢。
其中核潜艇的研制甚至一度停滞,直到1965年,核潜艇研制项目才被重启,刘华清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带着科研人员们潜心研制核潜艇。
1970年1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入海,经过4年的考核与完善,“长征一号”核潜艇终于入列中国海军。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潜艇技术的国家。
而在研制核潜艇的同时,刘华清也在思考研制航母的相关事宜,核潜艇成功入海的同一年,刘华清组织起中国境内第一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花费心血起草了航母工程报告。
进入80年代,刘华清带领中国的军事技术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美国的海军基地,他参观了“小鹰号”和“突击者号”航空母舰。
尽管在此之前刘华清已经对航母有了很多了解,但在踏上甲板的一刹那他还是被震撼到了。尤其是他乘坐直升机驶离甲板的一瞬间,他更加坚定了中国要造航母的想法。
回国后,刘华清仍然在为核潜艇研制和航母研制工作四处奔走,他在1987年2月时提出:
“航母与核潜艇是海军的核心力量,这两种装备如果研究出来,不仅别人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快速还击,也可以对其他国家起到震慑作用,如此一来,他们就不敢觊觎中国了。”
中央军委针对刘华清的观点经过仔细探讨和评估,觉得刘华清言之有理,但那时候国内的用钱项目很多,中央对于核潜艇、航母研制要不要继续仍然存在分歧意见。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军在战斗过程中频繁运用航母,其对于美军在伊拉克战场迅速掌握战争主导权起到了巨大作用。
而这场战争的结束之迅速,也让中央军委重视起对海军的建设。江泽民更是提出,一定要将刘华清上将叫来,由他带领海军,中国海军不能没有他。有了中央的鼎力支持,刘华清在海军管理和舰艇研制方面继续深耕。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7年9月,81岁的刘华清身体逐渐跟不上繁忙的工作,几经思量,他退出了领导岗位,将机会留给更年轻和厉害的后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刘华清再不问世事,他依然格外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海军的发展、民生建设……
2010年末,刘华清亲眼见证了自己所选拔出来的人才,被任命为中国首艘航母的舰长,但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首艘航母下水服役的盛况。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上将在北京逝世。
没有刘华清将军,中国海军断不会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实现质的变化,他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贡献良多,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