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同学晓峰,是从一个传统小县城考出来的,毕业后就在本地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
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到很晚,就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站稳脚跟。
晓峰的爸妈控制欲挺强,从小就对他的生活和学习管得很严。
等晓峰长大离开家了,他们还是想管着晓峰的生活。
每次打电话,爸妈先问工作,接着就对晓峰的生活瞎指挥。
晓峰跟同事朋友出去聚餐,爸妈一遍遍打电话催他赶紧回去休息。
晓峰想旅游,爸妈又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钱攒着以后用。
晓峰谈了个外地女朋友,爸妈觉得外地的以后生活习惯可能不一样,还说女孩花钱大手大脚,让晓峰赶紧分手。
年假的时候,晓峰本来想回家好好跟爸妈聚聚,缓和一下关系。
结果一回家,爸妈又开始唠叨他的工作和感情,一直诉苦说自己年龄大了,身体这不好那不好,话里话外想让他回老家工作和生活,这让晓峰压力特别大。
整个假期,晓峰就在爸妈的各种念叨中度过,感觉特别累。
假期结束要回城市的时候,晓峰松了一口气,甚至开始考虑下次放假还要不要回家了。
同样是我大学的另一位同学晓林,跟晓峰的经历差不多,但他父母就开明得多。
晓林说从小父母基本上都不怎么管他,小时候他墨迹,作业写得慢,父母也不催,到点就全家休息关灯睡觉,作业几次写不完被老师惩罚后,他再也不敢墨迹了。
就是这种“放养”式的养育方式,反而让晓林变得又独立又坚强,什么事都不依赖父母。
大学毕业以后,晓林也是在本地找了一份工作,父母偶尔打电话来问候一下他的生活,从不干涉他其他,现在晓林找了一个本地女朋友,打算以后在这边安家,父母知道了也只说了一句“你自己的生活自己规划好就行了”。
父母越是这样,晓林越是觉得自己恋家,一放假就回去看看,还打算结婚以后攒钱在同一小区再买一套房子,让父母也住过来。
两个同学,差不多的家庭情况,不一样的父母,孩子对家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一个天天跟孩子诉苦,想把孩子困在身边,却让孩子越来越远离,而另一个,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孩子反而恋家,不愿意跟他们分开。
从心理学分析两类父母:
不想给子女添麻烦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增强子女的责任感和愧疚感
当父母表现出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时,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信息。
子女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责任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有义务照顾好父母,回报父母的付出。
同时,这种行为也会让子女产生愧疚感。
子女会意识到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很多,而自己却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这种愧疚感会促使子女更加关注父母,主动与父母保持联系,甚至更加恋家。
建立健康的亲子边界
不想给子女添麻烦的父母往往能够尊重子女的个人空间和生活选择,不会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
这种做法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亲子边界,让子女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子女,会更加独立自主,同时也会更加珍惜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会觉得父母是自己坚强的后盾,而不是负担。
因此,他们会更愿意回家与父母相处,分享自己的生活。
总跟子女诉苦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引发子女的心理负担和逃避心理
父母总是向子女诉苦,会让子女感到沉重的心理负担。
子女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解决父母的问题,从而产生无助感和焦虑感。
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子女可能会选择逃避,远离父母,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此外,频繁的诉苦也可能会让子女对父母产生厌烦情绪。
子女可能会觉得父母过于依赖自己,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绪会影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子女逐渐疏远父母。
破坏亲子关系的平衡
总跟子女诉苦的父母往往会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过度投射到子女身上,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行为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平衡,让子女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从而对父母产生失望和不满。
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导致子女远离父母。
因此,父母在与子女相处时,如果真的想让子女跟自己亲近,那么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尽量避免给子女带来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