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一生跌宕起伏,许多人记得他鞭尸报仇、直谏而死,却少有人知道,在他穷途末路、命悬一线的时候,有一位不曾留下姓名的渔夫,曾救他一命。
那天,江边风大浪急,渔夫划着一叶小舟,默默把他送过江。伍子胥感激涕零,解下随身佩剑相赠。谁知渔夫接过后,转身便自刎。他说:“我救你不是为了这把剑,你不信我,我也无颜活。”这一幕,让伍子胥终身难忘。

春秋末年,楚国京城郢都刚刚下了一场雨,天空依旧阴沉着,昭关以北的江水泛着浑黄的波浪。
一个中年男子沿着江岸踉踉跄跄奔逃,他衣衫破烂、满脸风尘,身后传来犬吠与人声。他不时回头,确认追兵尚远,这才气喘吁吁地扑到江边,一屁股坐在乱石之上,紧紧握着怀里的佩剑。
这人正是伍子胥,楚国贵族之子。短短几月,他从朝堂贵胄变为通缉之身。父亲伍奢、兄长伍尚因谏言得罪楚王,双双被杀。
伍子胥避过楚兵数次追捕,一路从郢都逃至昭关。此时,身无分文,舟车全失,徒步千里,脚底起泡,腿伤未愈,已然油尽灯枯。
更要命的是,这江太宽了,彼岸遥不可及,目之所及并无渡船。

就在这时,一叶小舟缓缓靠岸,舟上一位花白头发的渔夫正垂钓。他斜眼看了看伍子胥,皱了皱眉,没有言语。
伍子胥定了定神,朝渔夫躬身一拜:“在下遭人迫害,愿用佩剑相谢,只求一渡。”
渔夫放下鱼竿,仔细打量了他一眼,眼神中透着一丝犹豫。他不问姓名,也不问缘由,只慢慢撑起船篙,说道:“上来吧,船小,经不得急。”
伍子胥当即跪谢,颤抖着双手将佩剑取下,奉于渔夫手中。
那把剑并不华丽,却是家族传承之物,寒光凌冽,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此剑,乃祖上所传,百金之价不止。恩公相救,唯有此物为谢。”伍子胥语气诚恳,几欲落泪。
谁知,渔夫接过宝剑后,反倒苦笑了一下,轻声说了句:“这把剑,我还是收下吧。”
说罢,他看了伍子胥一眼,眼中多了分沉重,又像是下了某种决心。他将剑搁在船尾,回身从衣袍中掏出一方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汗,动作慢条斯理。
伍子胥正疑惑他为何不继续撑船,谁知渔夫突然转身,拔剑向自己腹部刺去!
伍子胥一惊,忙扑上去阻拦,可已晚一步。
渔夫倒在船尾,口中还在喘息,艰难地说:“楚王悬赏五万石粟、封官晋爵捉你……我若贪财,当初就不该救你……如今你怀疑我,赠剑避嫌,我只能一死,以证清白。”
说完,眼睛缓缓闭上,再无声息。

那一刻,江风扑面,寒意刺骨。伍子胥跪在船中,看着这位救命恩人横尸脚下,眼中溢出泪水。
伍子胥没想到,自己一念多疑,竟成了杀人之因。这个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老人,宁可自刎,也不肯承受被猜忌的羞辱。他不是为了求赏,不是为了结缘,只是凭着一腔良心,送他过河。
如今,却因这一剑,命丧江中。
伍子胥将渔夫轻轻抬到岸边,找来几块石头,为其筑起一座简单的坟冢。他跪在坟前,磕头三次,默默念道:“此生若能复仇雪耻,定为你立碑建祠。”
风起,江水翻涌,那船上的宝剑,早已随波而逝。

数年之后,伍子胥已贵为吴国上卿,辅佐吴王阖闾攻破楚国,成就赫赫战功。他曾亲率大军五战楚军,一路打到楚都郢城,鞭尸楚平王以祭父兄之冤。
后来又多次进谏吴王,辅政有功,百姓称颂。
而那段在江边的往事,他始终没有忘。
有一年,吴国准备讨伐郑国,伍子胥奉命领兵出征。
大军抵达郑边,一路顺利,几乎兵临城下。
然而,就在攻城前夜,一个手持木桨的青年走进营帐,敲击着船板,唱起一首古调:“芦中人,芦中人,君可记江边故人身?”

伍子胥一听,心头一震,命人将他带入营帐。
青年未等他发问,便跪地叩首:“家父,正是当年在昭关渡您过江之人。临终前曾嘱咐,若有朝一日见到‘芦中人’,请他念旧情,手下留情。”
伍子胥沉默许久,扶他起身,轻声问:“你父亲,可有留名?”
“未留名。他说救人不为名,只愿来日得平安。”
伍子胥回身,望向郑城方向,良久未语。

翌日,他亲自下令,撤军退兵,并命人在大军前竖起一块木牌,上书六字:不忘渡江之恩。
将士不解,百姓不解,唯有他心中明白。一个亡命之徒被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救了一命,而今有了权柄,却不能忘了那一剑一命的情分。
这一幕很快传遍诸国,连远在鲁国的孔子都感慨道:“知恩图报,如此者稀矣。”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以一己之力,从亡国流亡者变为吴国柱石,辅佐吴王数十年,却因直言劝谏被夫差所忌,最终饮剑自尽。
可比起战场的杀伐与政坛的风云,那位无名渔夫的一段救命之恩,才是这位将军最无法释怀的一桩心事。
据传,伍子胥临终前曾向左右交代:“若吴国有一日衰亡,江边那片芦苇处,若还有他子孙,请厚待三代。”
他没能为渔夫建祠,但后人记得那句“芦中人”,记得那把未曾用过的剑,也记得那位宁死也不受误解的老人。

有些人,不在史书中留名,却在一个人的一生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
江边的一场相遇,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走向,也温暖了一个时代的冷血与杀戮。
千百年过去,吴越早已沉入史册。但在江南的一些老村口,仍有老人指着旧碑轻声说起:“那碑是为一位渔翁立的,传说当年救了伍子胥。”
他们讲这故事时,眼里带着敬意。因为他们知道,那个不问名姓、不要报酬的渔夫,用自己的命,守住了一份人间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