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火花带闪电 仿佛坐在炼丹炉里”。
这是航天员朱杨柱描述神舟十八号返回地球的场景,11月3日下午,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神舟十八号及其乘组人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成功踏上回家之旅。
今天(4日)凌晨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当航天员出舱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抬了出来。
那些看似云淡风轻、挥手致意的航天英雄们,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
克服生理障碍,拥抱失重生活
神舟十八号成功返回地球,三位航天员平安落地,举国欢腾,朋友圈里,大家纷纷转发着航天员出舱的画面,赞叹着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
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航天员出舱后,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健步如飞,而是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出来,放在轮椅上。
这并不是作秀,更不是矫情,而是太空环境对人体造成的不可逆的影响,踏入太空的第一步,航天员们就要面临生理上的巨大挑战,迎接失重生活的“洗礼”。
第一就是肌肉和骨骼发生改变,在地球上,我们人体的脊柱都是弯曲着的并且都有正常的曲线,但在太空中,脊柱呈现垂直的状态,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航天员的身体“长高”了6-8厘米。
很多人感觉这不是挺好的吗?但其实,这种对身体带来的是痛苦的,宇航员们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能在痛苦中醒来。
第二,在失重环境中,也会导致人体的血液重新分布,在地球上,因为地球的重力,我们的血液大多集中在下半身,但在太空中,没有了重力的限制,血液会均匀分散到全身,特别是头部。
这会导致航天员面部浮肿,而且血液分布的改变还会引起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视觉和嗅觉。
第三,太空环境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太空中,你能直观的看到地球的全貌,感受到人类的渺小,而且由于太空中的环境处于封闭状态,会导致航天员感到脱离社会,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种环境还会导致“四分之三效应”,即在任务接近尾声时,负性情绪累积达到高峰,影响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
第三,对于女性航天员而言,太空之旅同样充满挑战,在微重力环境下,女性的生理期会变得异常复杂,为了避免在太空中处理生理期带来的麻烦,女航天员通常会选择服用药物来暂时停止月经周期。
但长期服用药物会对女性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对于想要成为航天员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牺牲。
生死考验,穿越“火海”
在返回地球的路上,从太空回到地球的过程就像是和时间赛跑,而失重环境下的生活已经让身体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当飞船脱离空间站,开始返回地球时,航天员们将要面对最危险的时刻——穿越黑障区。
黑障区,是指飞船返回大气层时,与地面通讯中断的一段区域,在这段区域内,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外界的一切都变得未知,航天员们只能依靠飞船自身的系统和地面雷达的跟踪。
更可怕的是,飞船穿过大气层时,会和空气剧烈摩擦,温度飙升到上千度,就像个大火球划过夜空,此时,飞船外部的温度足以融化钢铁,航天员们仿佛置身于火海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杨柱形容就像坐在炼丹炉里一样,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飞船上涂了一层特殊的防热材料和烧蚀材料。
防热涂层可以抵御高温,而烧蚀材料则会在高温下自动脱落,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飞船内部的温度,不过,即使有这些保护措施,航天员们仍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强和冲击力。
飞船在快速下降时,会生成很大的加速度,这对航天员的心脏和身体都是不小的挑战,这不仅是检验他们专业能力的机会,也是对他们心理承受力的极大考验。
穿过黑障区,这只是个开始,前面的路还长着呢,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返回舱就会自动打开降落伞,以减缓飞船的下降速度。
第一个打开的是一个锥形带条伞,也称为引导伞,它的作用是带动减速伞的展开,接下来是减速伞,同样是一个锥形带条伞,它的作用是将返回舱的速度从200米每秒减至约90米每秒,为后续主伞的展开做准备。
最后展开的是主伞,学名为环帆伞,这是最大的降落伞,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能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90米每秒降至7-8米每秒,确保航天员能够平稳着陆?。
当巨大的降落伞打开,飞船开始缓缓下降,航天员们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安全降落。
航天员在太空中待久了,身体已经习惯了失重的状态,现在回到地球,得重新适应地面上的重力,所以你就会发现。
在返回舱安全落地后,航天员们并不能立即站起来,而是会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出返回舱,放在轮椅上,并盖上毯子进行保暖。
之后,他们会被送往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康复训练,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更久,这段时间里,他们需要逐渐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恢复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并接受心理疏导,以缓解太空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
参考资料
就那死亡翻滚,没两刷子命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