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是朱小鹿】第122期真实人物故事
口述:杨姐姐
我是70后的云南人,老公是我大学校友,毕业没几年,我们就结婚了。
公婆是上海人,年轻时来云南当知青,就再没回去,一直定居在云南。
婚后,退休的公婆去美国帮大姑姐照顾孩子,还拿到美国绿卡,能享受免费医疗。
十多年后,公婆执意要回昆明养老。
开始,我是心里不高兴的。
在他们能付出的时候,帮大姑姐,现在年老体衰,要回来颐养天年,老公是独子,以后肯定是我们伺候。
不过,短暂的磨合期过后,我跟公婆关系很好,我们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他们对我太好了。
我是杨姐姐,一名70后,从小读书成绩还可以,后来考入一所985高校。
老公大我一届,他本来考上北大,不过选不到好专业,就来我们学校就读。
后来休学一年,与我同级,毕业后我们都回到昆明。
我公婆是地道的上海人,都说上海人精明,但他们对人特别好。
公公家以前是农民,他天赋很高,从小聪明好学,但因成分问题,一生都抬不起头。
解放前,大人物们得到消息,纷纷撤退,把手里的田地低价贱卖给穷人。
公公家一辈子给人打工,没有自己的土地,看到消息后,就用仅有的积蓄去买地。
最后人财两空,还被划为成分不好的代表,公公因此没法上大学,他当时读林业类中专,最后被分配到云南。
从上海到云南,路途遥远,坐着拉煤的车,五脏六腑都被颠簸得离家出走,一个多月后,终于到目的地。
到云南后,公公被分配到有原始森林的地方干活,一两个月不回家。
(公婆年轻时)他这一辈子,就像头老黄牛,任劳任怨,踏实能干。
按照他的才能,可以当高级工程师,可以走上领导岗位。
但时运不济,他一辈子都过得不如意,被打压过,经历过厄运,公公不管行住坐卧,整个人总是缩起来的,过得小心翼翼。
但他有才,人也很聪明,80年代,他侄子结婚,公公买木料回来自己打全套家具,再用火车运到上海。
女人干的缝纫活计,公公也会,用缝纫机制作窗帘、床单被套他都会,而且做工精美,堪比大商场卖的货。
除此外,他从未学过,但写得一手好字,比普通人练习大半辈子写的字都好看。
我婆婆也是勤快又能干的人。
她年轻时是上海纺织厂的职工,后来随厂搬迁到昆明,在云南生活至今。
现在婆婆80多岁,一直用手洗衣服,觉得干净,每天要拖地,洗澡。
不管我啥时候去她家,屋子都收拾得一尘不染。
公婆就是那种勤劳、朴实还非常善良的老人。
婚后生下大姑姐和我老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也没多少钱,还要分成4分养家。
一份给奶奶,一份给外婆,一份给姨妈家,当时大姑姐在那边读书,最后一份才是他们自己花。
说上海人精明,其实很多时候,不精打细算,日子根本没法过。
他们的精明是体现在做事上,对自己人,是非常好的。
(公婆和我老公)公公干事,比我老公靠谱。
我老公是幺儿,又是独子,公婆对他非常宠爱,基本是老公在家啥都不干。
我们当初的婚房,买材料,装修的事,都是公公帮我盯着。
我结婚用的家具,也是公公陪我去一家家商场挑选的。
我跟老公开玩笑,感觉是要跟你爸结婚似的。
我每次看到公公都会想,女人这辈子遇到他这样的男人,真是值了。
结婚前,我和公婆的交集不多,不过对彼此印象都很好。
婚后,公婆已经退休,到美国帮大姑姐带孩子。
等外孙不需要照顾时,他们又去帮华人家庭带孩子。
去美国十多年,大姑姐已经帮公婆拿到绿卡,可以享受免费优质的医疗资源。
他们在美国的那些年,我和老公的婚姻,除去对彼此的滤镜后,经常吵闹。
我的原生家庭很好,父母相爱,父亲能干、勤快,脏活重活都会抢着做。
因有父亲和公公这样的好男人,我对老公越看越心烦。
结婚前,我都是在单位吃饭,经常加班,也住在单位。
结婚后,我回家做饭,等老公回来一起吃。
新婚燕尔时,当洗手作羹汤的媳妇,觉得没啥,自己一个人收拾家里,也很开心。
时间长了,我心里很不爽,一对比我父亲和公公,我就更不满了。
都是男人,差距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我也是老幺,从小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啥都不用做,一天吃吃吃,玩玩玩就行。
但我有自理能力,等到事情没人替我分担,只能自己来的时候,我也不会推辞,而是尽心做好。
而我老公,婚前婚后一个样,啥都不做,啥都不管。
明明是一家人,但我觉得自己就像伺候他的保姆,他就是大爷。
更气人的是,不干活就算了,他还不知道尊重我的劳动成果。
(婆婆的厨艺很好)我拖干净的地板,他洗完澡,穿着水淋淋的拖鞋,在屋子里穿来穿去,光洁透亮的地板上,都是他湿哒哒的脚印。
我叠放整齐的衣服,他找自己的东西时,翻箱倒柜,弄得一片狼藉。
我年轻时,是个暴脾气,说话也不留情面,看他当甩手掌柜还没点自知之明,就对他发泄心中的不满。
我觉得他懒,他觉得我烦,小题大做。
吵架后,我们没法改变对方,也说服不了自己,彼此连说话都带着冷气。
最后,大家忙着各自的工作,也懒得吵。
等我们关系缓和一点,公婆打算从美国回来养老。
我当时心里是非常不开心的。
那时我年轻气盛,心胸也不够开阔,对他们的决定非常不理解。
他们过去十多年,对那边的气候、饮食或者生活方式都非常习惯。
拿着绿卡,以后住养老院,生病也有人伺候,为何还要回来。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私心。
不过,最后公婆执意要回来,我觉得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接受吧。
几年前,我因工作原因,也因其他的事,生过两场大病。
病得最严重的时候,一只脚都在鬼门关那种。
生病后,我开始反思,都说众生如母,我虽做不到那样伟大,但理应孝敬老人。
就算他们在最有精力的时候,没有照顾我,老了以后却需要我出力,那也没什么。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缘分,作为小辈就该孝顺长辈。
等我转变观念后,跟公婆相处得非常好。
我们和公婆住的地方,隔着一条街,离得很近,所以隔三差五都会去看他们。
每次去公婆家吃饭,婆婆大清早就要去买菜做饭,我们只管吃。
饭桌上,公公都不动筷子,坐凳子都只坐在前1/3处,就看着我们吃。
一大桌子菜,他觉得客人吃好喝好就行,他怎么都无所谓的。
(我去英国学习)在别人看来,这不可思议,但公公的经历让他一辈子都活得压抑,他的处事原则就是,就算自己过不好,也要对别人好。
而我每次跟他们吃饭,都要给公公夹很多菜。
不然以他的习惯,他只会看着我们吃,自己舍不得动筷子,等我们吃完,第二天他和婆婆再吃剩饭。
如今80多岁的公婆,还经常给我们送吃的。
他们做好吃的,比如煲个排骨汤,或者做个酱牛肉,买到啥好吃的,不打电话,直接拎着保温盒,坐公交车给我们送来。
看到老人如此辛劳,我心里既感动又心疼。
我和老公想着他们年纪大,怕他们路上出啥意外,让他们做好告诉我们就行,我们自己过去吃,或者提前打电话,我们去取,他们都不愿意。
因公婆太好,我曾跟老公吵得不可开交,每次想着离婚,各自安好时,一想到两位对我很好的老人,我就不忍心,也舍不得。
现在,母亲跟我住,我给她养老。
我还有哥哥姐姐,按照传统观念,母亲跟哥哥,或者大家轮着养。
但我从毕业后,没想过在外打拼,总想着回家照顾父母。
和哥哥姐姐相比,我也更适合照顾母亲,就把母亲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我老公也是很孝顺的人,他从没因此事跟我有过任何不快。
公婆也很支持我,没有说过半句不好听的话。
相反,每次去公婆家,他们都会问一下我母亲的情况,母亲也让我有时间多去看看公婆。
现在,母亲年老,腿脚不好,大多时候,都是老公陪公婆吃饭,我在家跟母亲吃。
老公过去,真的是啥都不用做,纯属陪吃饭。
如今平淡又幸福的生活,我和老公最大的担忧,就是公婆太固执,不听劝。
(公婆和大姑姐)比如,公公有晨练的习惯,就算大冬天,也要6点多就起床,穿得很单薄,就要外出锻炼身体。
已经80多岁的老人,我们总是劝他别这么做。
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就得睡懒觉,养精蓄锐。
再说血压高的人,太早出去,怕对血管不好。
可公公不听,依然坚持己见。
婆婆每天也很辛苦,大早上就要买菜,把一天的菜择好,洗好。
到饭点时,做饭,吃完收拾、拖地。
下午出去打麻将,回来吃完饭收拾完,就坐着看电视。
每次看电视,看着她都很疲惫,一直在打瞌睡。
劝她生活过得简单点,用洗衣机洗衣服,她不愿意,连床单被套都是手洗。
虽说对老人要孝而不顺,但很多时候,顺从才是孝。
毕竟像我公婆这种年纪的人,非常固执,很难去改变他们。
与其一天说他们这不对,那不好,只要不是生死攸关的事,还不如依着他们。
不过,现实里,就算大多时候将就着两位老人,遇到别的事情,不能如意的时候,公婆就着急上火。
前段时间,公婆去银行存钱,他们年纪大记不清,以为银行弄错,他们的钱不对。
(公婆和我侄子)他们小区有个老同事,以前存钱被柜员弄成买理财产品,吃过亏,给公婆说了此事,公婆越发认定他们被银行坑了。
结果,公婆血压忽高忽低,我和老公前前后后去很多趟银行,弄清了事实,跟公婆解释,没有错,钱都在。
可是,不管我们想什么办法,用什么语气,他们都不相信证据,只相信自己的记忆。
经过我们的一直劝说,现在他们不提这事了,是因为他们认为我和老公一趟趟跑银行太辛苦,不想再累我们。
可是,公婆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总觉得银行就是坑了他们。
我看着很心疼、担忧又无奈,又找不到好的办法去开导他们。
尤其是公公,啥事都记在心里,就觉得自己钱的数目不对。
他现在表面上不再念叨,可我知道,按照公公的脾气,这将是他心里的大结,我很怕直到他走,也解不开。
人啊,不是有这些结,就是有那些结;甚至已经由点结成面、再结成网,把自己牢牢困在其中而不自知。
放下心结就是放过自己,但又有几人能做到?
从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我的婚姻有遗憾,也有美好的一面。
其实,我老公属于妈宝男类型。
但婆婆经常对我说,“他做错事,你就骂他,该管就管,别惯着”。
我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遇事急躁。
就算偶尔被老公惹得着急上火,也不会争吵,而是自己冷静下来。
在婚姻里,我得到最多的,不是老公的爱,而是两位老人无私的爱,对我真的像亲生女儿一样。
他们每次从美国回来,所带的行李中,有一半都是要给我的东西。
在美国的时候,跟着大姑姐去逛街,看到什么好看的,就要唠叨,买给我。
我们刚结婚的时候,还要来帮我们打扫卫生,是我故意以非常强硬的态度反对,才不来。
只要是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竭尽所能地付出。
对上海的亲戚,时时放在心里,别人有急有难时,出钱出力。
平时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时间和空间,隔不开他们的亲情。
两位老人勘称舍己为人的模范,虽然这个范围不算大。
他们的存在就是为别人的需要为活,自己省吃俭用的,废纸板都要攒着卖钱,客厅灯泡永远只开一只。
但是对别人,就是一根蜡烛,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全部。
前些年我父亲姐姐住院做手术,不管离家有多远,他们都要一趟又一趟地送鸡汤。
(我)我住院做手术都不敢告诉他们,也是怕他们一趟趟跑。
后来被他们知道,为此唠叨我很长时间。
甚至到了我要是几天不出现,就担心我是不是又有什么事情瞒他们。
我当初看上老公,是因为他很孝顺,对老人好,嫁过来才发现,孝顺是他们的家风。
奶奶年老重病,公公专门从美国回来,在跟前端屎抬尿地服侍了几个月。
他说自己从小就没有父亲,母亲一手拉扯几个孩子长大,他成年后就远在云南,无法在跟前尽孝,现在是时候对母亲尽一点孝心。
有句话说,一个福泽深厚的家庭,有温情但不失规矩,懂包容但不失底线。
我很庆幸,此生能嫁入这样的家庭,遇到这么好的公婆。
虽然大多鸡汤都说,结婚后,别把公婆当亲爹妈,也别指望公婆把自己当亲生女儿看待。
更有甚者会说,如果公婆不帮忙带孩子,那就不要给他们养老。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听他人言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自己要怎么做,跟着心走,而不是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朗读者》中说过:“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一种归宿”
推开门,我们披荆斩棘;关上门,我们与家人相依相偎,互相取暖。
这是【我是朱小鹿】记录的第122个真实人物故事。
我觉得,真实自有千钧之力,拥有感动和温暖人心的力量。
把你的痛苦讲述出来,你就会减少一份痛苦;
把你的快乐分享出来,你就会得到两份快乐。
如果你也想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请发私信给我@我是朱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