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将铁铉凌迟处死,更是将骨架下油锅,妻女下场更悲惨

蔡妹子 2024-12-31 15:07:27

1402年,朱棣将铁铉凌迟处死,更是将骨架下油锅,妻女下场更悲惨

世人皆知永乐大帝朱棣是一代明君,却鲜有人知他登基之路上曾犯下何等滔天罪行。永乐元年,济南城破,一代忠臣铁铉被擒。这位曾让燕王久攻不下的铮铮铁骨,最终在京城惨遭凌迟,甚至连死后的尸骨都被下了油锅。然而更令人心碎的是,这位忠臣的妻女竟落得比死更悲惨的下场。

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朱棣对一个臣子痛下如此毒手?为何连其妻女都未能幸免?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铁铉其人

洪武十五年(1382年),山东诸城县的一户寒门之家迎来了一个男婴,这便是日后让燕王朱棣都闻之色变的铁铉。自幼饱读诗书的铁铉,年纪轻轻便在当地崭露头角,常有乡邻赞其"聪慧过人,器宇不凡"。

说来也是命运使然。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仅五岁的铁铉随父迁居济南。谁能想到,这一迁居竟为日后济南保卫战埋下伏笔。那时的济南,城墙巍峨,商贾云集,正是铁铉熟读诗书、增长见闻的好去处。

在济南生活的这些年,铁铉勤奋好学,更是对兵法谋略格外着迷。每逢赶集市日,他总爱听说书人讲述古代名将故事,对孙武、诸葛亮等人的韬略尤为推崇。这些年少时期的积累,为他日后守城抗敌打下了坚实基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铁铉参加科举,一举中第。当时主考官见他对答如流,不禁连连称赞。这位年轻俊才很快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其时朝廷正在推行"升龙之选",专门选拔年轻有为的官员。铁铉因其出色表现,被选入都察院,任职金吾卫经历。在这个位置上,铁铉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才干。

有一次,京城发生了一起重大盗案。众多官员都一筹莫展之际,铁铉却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几处微小线索。他日夜追查,最终在三天之内就破获了这起案件,让朱元璋龙颜大悦。

朱元璋十分赏识这位年轻官员,亲自为他取表字"鼎石"。这"鼎"字取自国之重器,"石"字喻指稳重,可见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铁铉升任山东参政。上任伊始,他就着手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短短几个月内,当地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无不称颂其德政。

其间有一桩轶事尤为传奇。当时济南一带连年干旱,铁铉提出开凿新河引水灌溉的建议。有人认为工程浩大,难以完成,但铁铉坚持己见。他亲自带领民工测量地形,昼夜督工。不到半年,新河完工,灌溉农田数万亩,当地百姓感激涕零。

这些政绩让铁铉在山东声名鹊起,百姓更是亲切地称他为"铁青天"。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家乡济南即将成为他奋勇抗敌的战场,而他本人也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书写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

这时的铁铉,虽已位居要职,却依然保持着为官清廉的本色。他的府邸简朴,生活俭约,所得俸禄大多用于救济贫困百姓。正是这样的品格,为他在后来的保卫战中赢得了军民的真心拥戴。

二、靖难之变爆发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初,一纸檄文从北方传来,震惊朝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这场改变王朝命运的"靖难之役"。对于远在济南的铁铉来说,战火很快就会烧到山东。

当时铁铉正在德州督办粮草转运,突闻噩耗,立即星夜兼程赶回济南。一路上,他连续更换了三匹快马,终于在燕军抵达之前回到了城中。

燕王军队浩浩荡荡压境而来时,济南城内万分紧张。城中百姓都知晓燕王军队向来战力强悍,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更有传言说,凡是抵抗的城池,都被屠城三日。

就在济南城外十里处,燕军突然停止了推进。一名骑士手持白旗来到城下,将一封信用箭矢射入城中。这封信是朱棣亲笔所书,不仅许诺优厚待遇,更扬言若不投降,必将血洗济南。

消息传开,城中一片哗然。有官员主张开城投降,认为抵抗必死无疑;也有人建议弃城而逃,先保住性命要紧。正当众人纷纷议论之时,铁铉命人取来纸笔,当场写下一封回信。

这封回信却甚是特别。铁铉并未正面回应朱棣的劝降,而是写了一篇《周公辅成王论》。文章引经据典,历数周公如何辅佐成王,最终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字里行间,既表达了对朱棣的敬意,又暗示他应该效仿周公,辅佐年轻的建文帝。

此信一出,燕军上下哗然。朱棣看罢大怒,立即下令强攻济南城。当日午时,战鼓雷动,燕军分作数路向城墙发起猛攻。

铁铉早有准备。他命令守军在城墙上布置了大量擂木礌石,还特意在城门附近挖掘了陷马坑,让进攻的燕军损失惨重。到了夜晚,燕军不得不撤退修整。

一连数日,燕军轮番进攻,却始终无法攻破济南城防。朱棣不得不改变战术,开始对济南城实施围困。他认为济南粮草有限,迟早会弹尽粮绝。

然而朱棣没想到的是,铁铉早在战前就暗中储备了大量粮草。不仅如此,他还组织城中百姓在城墙内侧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保证了军民基本口粮。

更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铁铉竟然在城中设立了"抗燕军功簿",凡是在守城战斗中立功的军民,都会被记录在案,并获得相应奖赏。这一举措大大提振了军民士气,使得济南城在接下来的围城战中屡创奇迹。

这场围城之战就这样在双方的较量中一天天持续着。燕军虽然占据优势,却始终无法撼动济南城防。而城内的百姓和守军,在铁铉的带领下,正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

三、空城计与敌营

围城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济南城内的形势愈发严峻。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铁铉召集城内众将商议对策。有人提出,不如暂且示弱,装作要投降的样子,引燕军入城,来个关门打狗。这计策一出,众人觉得可行。

这日午时,铁铉命人打开城门一角,放出一名老兵,手持降书前往燕军大营。这老兵是铁铉精心挑选的,为人机敏,而且曾在城外生活多年,对地形了如指掌。

老兵来到燕军大营,将降书呈上。降书中写道,城中已无粮草,军心涣散,愿意打开城门投降。为表诚意,请燕王亲自入城受降。朱棣看罢大喜,立即下令准备入城。

就在燕军准备接收济南城的当口,铁铉已经在西门布下了天罗地网。他命人在城门洞顶安装了一道铁闸,闸门重达千斤,只需轻轻一拉机关,就能瞬间落下。门洞两侧还埋伏了数百精兵,只等燕王入城便发动突袭。

当日申时,朱棣果然率领亲兵前来受降。眼看燕王的马蹄已经踏入城门,埋伏在两侧的明军突然高呼"燕贼受死"。城门顶上的铁闸轰然坠落,正好砸在朱棣坐骑的前蹄上。

千钧一发之际,朱棣身边的亲兵拼死相护,这才让他得以逃脱。但这次伏击让朱棣震怒异常,立即调来大批攻城器械,对济南城展开了疯狂轰击。

城墙被炮火轰得摇摇欲坠,眼看就要被攻破。正在这危急时刻,铁铉突发奇想,命人将朱元璋的画像高高挂在城头。不仅如此,他还在每个城垛口都放置了朱元璋的神主牌位。

这一招果然奏效。燕军将士看到先帝画像,纷纷收起兵器,不敢贸然进攻。有的士兵甚至当场跪地叩拜。朱棣见状也不好发作,只得暂时收兵。

趁着这个机会,铁铉又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这支队伍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每人都写下了血书,誓死报国。他们趁着夜色,从城内暗道潜出,分成几路突袭燕军营寨。

这些敢死队员或放火烧粮草,或斩断马匹缰绳,有的甚至潜入大营刺杀敌军将领。一时间,燕军大营内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等到天亮时,燕军已经损失了大量粮草辎重,不得不暂时退却十余里。

这次夜袭大大振奋了济南城的军心。铁铉趁胜追击,派出骑兵四出袭扰。这些骑兵像游击队一样,专挑燕军补给线薄弱处下手,让燕军疲于奔命。就这样,济南城在铁铉的带领下,又坚持了下来。然而这时谁也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四、最后的抵抗

正当济南城与燕军僵持不下之际,一个惊天噩耗传来:建文帝的京师已经陷落。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击碎了守城将士们的希望。然而铁铉却立即召集众将,宣布誓死守城,绝不投降。

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朱棣在攻下南京后,立即派出大军分三路向济南进发。一路从东面来袭,一路从西面包抄,还有一路专门断绝济南与外界的联系。铁铉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方向的进攻。

面对这样的绝境,铁铉决定放手一搏。他先是将城中老弱妇孺安置在地窖中,又将剩余的粮草分发给守军。随后,他命人在城墙各处布置了大量火药,准备与城共存亡。

这时,又有一支燕军从淮南方向杀来。这支军队由朱棣的心腹大将张玉统领,装备精良,战力强悍。张玉一到济南城下,便派人喊话劝降,声称朱棣已登基称帝,改元永乐,铁铉再守下去已经毫无意义。

面对劝降,铁铉只说了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随后便命令关闭城门,准备决战。

当夜,燕军四面八方同时发起进攻。城墙上火箭如雨,喊杀声震天。铁铉亲自登上城楼指挥战斗,身边的亲兵一个接一个倒下,他却始终不退一步。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到第四天拂晓时分,燕军终于找到城防的薄弱处,一举突破了城墙。铁铉见大势已去,立即率领残余将士退守城中要塞,准备巷战。

然而这时,城中已经出现了叛徒。有人暗中打开了城门,让大批燕军涌入。铁铉身边的将士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死守在一座箭楼中。

就在这时,张玉再次派人来劝降,称只要铁铉投降,不仅既往不咎,还可以加官进爵。铁铉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继续指挥守军射箭。

最终,箭楼被燕军团团包围。没有了退路的铁铉,挥剑砍断了吊桥的绳索,准备与箭楼共存亡。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燕军神箭手的箭矢射中了铁铉的右臂,他这才被生擒活捉。

消息传到朱棣那里,立即下令将铁铉押解到京城。一代忠臣就这样离开了他苦心守护的济南城,踏上了最后的征程。这一路上,他始终昂首挺胸,脸上没有丝毫惧色。

五、悲惨结局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铁铉被押解至京城。一路上,不少百姓得知消息,纷纷跪在道路两旁,为这位忠臣送行。有的老人甚至失声痛哭,直说"好人不长命"。

到了京城,朱棣亲自审问铁铉。面对当朝天子,铁铉不卑不亢,只说自己尽忠职守,问心无愧。朱棣连番诱降,却始终无法撼动铁铉的意志。最后,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将铁铉推出午门,处以凌迟之刑。

行刑那天,京城街头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刽子手先是砍断了铁铉的四肢,却发现他始终不发一言。就连行刑的刽子手也不禁感叹:"三十年刀下,从未见过如此硬骨头。"

然而,这还不是最残酷的。朱棣特意命人在行刑台旁支起了一口大油锅。待铁铉咽气之后,立即将他的骨架投入沸腾的油锅之中。朱棣下令道:"活着的时候不肯低头,死了也要让他跪拜!"

内侍们拿着铁钩翻动骨架,试图让它转向朱棣的方向。然而无论怎么摆弄,那具骨架始终笔直挺立,不肯弯折。有内侍被滚烫的油花溅到,发出阵阵惨叫,却依然无法让那具骨架弯曲分毫。

铁铉死后,朱棣对其家人展开了疯狂报复。其父母被流放至海南岛,在那里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年仅三十五岁的妻子杨氏和年仅四岁的幼女被发配教坊司,沦为官妓。其长子被发配边疆,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次子则被贬为官奴,日夜操劳,最终郁郁而终。

消息传到济南时,城中百姓无不为之痛哭。有人偷偷在城外为铁铉立了衣冠冢,每年清明都有百姓前来祭奠。更有民间艺人编成了《铁青天歌》,代代相传。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在登基之后,经常在群臣面前提起铁铉。每当说起济南之战,他总是感叹:"若天下臣子都如铁铉这般忠心,何愁江山不稳?"

到了明神宗时期,朝廷追认了建文年间众多忠臣的功绩。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的祠庙陆续修建完成,香火不断。而在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时,更是追赠铁铉为太保,赐谥号"忠襄"。

时至今日,在山东大地上仍然矗立着不少祭祀铁铉的庙宇。每逢节日,总有百姓前来上香祭拜。济南的百姓更是将他奉为城隍爷,认为他是这座城市永远的守护神。

山东的父老乡亲常说:"只要还有人记得铁铉,济南城就永远不会陷落。"而铁铉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忠义的象征。

0 阅读:49
蔡妹子

蔡妹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