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黄油年糕刷爆全网,大家纷纷打卡品尝。有人为它的“外脆里糯”疯狂打卡,有人直呼“一口沦陷”,也有人痛斥它是“减肥刺客”,专家也紧急提醒尽量少吃。我们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呢?
图源:福州晚报
好吃是真的好吃,但何尝不是“另一种猪油拌饭”黄油年糕,正如其名,是将西方的黄油元素与东方的传统年糕完美融合的创新之作。在制作过程中,以糯米粉和粳米粉作为基础原料,加入软化好的黄油、牛奶以及白砂糖等配料,经过精细的搅拌、成型和烘烤,最终制成外脆里糯的黄油年糕。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还会添加抹茶粉、可可粉等食材,进一步丰富了黄油年糕的口感层次。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黄油年糕中的糯米粉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可快速提供能量;黄油的加入则为这道甜品注入了浓郁的香气,同时贡献了丰富的脂肪,使其口感更加醇厚;牛奶与白砂糖的融入,不仅调节了年糕的湿度,让其口感更为细腻,还提升了甜味,激发了人们对甜品的愉悦感。然而,也正是这种高糖、高油的组合,使得黄油年糕成为典型的“糖油混合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我们熟悉的猪油拌饭,那浓郁的香气和丰富的口感,同样让人难以抗拒。
百度百科截图
一块黄油年糕的热量大约相当于大半碗米饭,其热量主要来源于黄油、糖和糯米粉。一块中等大小的黄油年糕,热量可能高达200千卡,而且由于其口感软糯香甜,很容易让人一不小心就吃多,从而摄入过多的热量。
南方有黄油年糕,可我生在北方黄油年糕是江浙沪地区的常见零食,在黄油年糕没有爆火之前,很多北方人对它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北方人就可以幸免了吗?其实北方人也有自己的“黄油年糕”。
在畅销零食中,果脯蜜饯是甜度超标的重灾区,这些零食在制作时会加糖、炼乳腌制,成品糖含量高达70%,也就是说,吃100克果脯蜜饯就摄入了70克糖,远超居民膳食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5克添加糖控量。常见的芒果干、地瓜干等零食,糖分也高得惊人,而像猪肉脯、牛肉干等零食,糖分同样不容小觑,基本在15~25克,踩着指南推荐量的“红线”。
除了零食,很多菜肴为了提味,糖加得相当豪横。比如经典的锅包肉,调料汁里就有30克糖;糖醋里脊也是下料很猛,按照大厨王刚的教学视频,调汁竟要用80克糖。
黄油年糕的热量远高于普通年糕,每100克可达200~300千卡,主要源于黄油、糖和糯米粉等高热量、高脂肪的原料,在当前全民追求健康减肥的大环境下,这样的高热量食物无疑成为减肥路上的“绊脚石”。
对于肥胖人群和正在努力减重的朋友来说,过多食用黄油年糕很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当摄入的热量超过身体消耗的热量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进而导致体重增加,使肥胖问题更加严重。
这些人群也需注意消化功能较弱者
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消化能力较差。年糕的黏性较大,难以消化,而黄油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油腻感。过量食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如胃胀、胃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建议这类人群适量食用,或选择更易消化的食物。
人民网微博截图
心血管疾病患者
黄油年糕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过量摄入会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坏胆固醇,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黄油年糕,选择更健康的食物,以减少心血管负担。
糖尿病患者
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其升糖指数较高,而黄油年糕中还可能添加糖或其他甜味剂,使得其升糖速度更快。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能导致血糖快速上升,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糖尿病患者谨慎食用,严格控制食用量,并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食管癌康复期患者
黄油年糕的黏性较大,存在食用后黏滞在食道、阻塞呼吸道引起噎呛的风险。因此,此类人群应避免食用黄油年糕,选择更为安全的食物,以减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黄油年糕怎么吃更健康?把握食用量控制食用量很关键,每次吃的时候最好不超过50克,大概就是1~2小块,把它当成偶尔解馋的小点心,而不是经常吃的主食,这样能有效避免热量超标。
挑对时间选择在白天活动量较大时享用黄油年糕,比如午餐后或运动前,这样可以借助日常活动消耗部分热量,减少脂肪储存。空腹或睡前不宜食用,因为空腹时食用高热量食物会使血糖迅速上升,黏性太大的黄油年糕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而睡前食用则易使热量转化为脂肪。每周食用次数最好控制在1次以内,避免频繁摄入导致脂肪堆积和血糖异常。合理搭配一些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在食用黄油年糕的同时,不妨搭配一些低热量又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等,能帮助消化,也更营养健康。此外,食用黄油年糕时应避免与油腻、辛辣食物同食,以减少胃肠道的刺激,降低消化不良的风险,让食用体验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alls on countries to reduce sugars intake among adults and children[EB/OL]. (2023-03-04)[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