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几天发的站笼酷刑,让许多读者看的牙痒痒,纷纷留言希望贪官跟人贩子(还有个别提到许家印,代表了奸商)先站进去,看样子这几类人是现在人民群众最痛恨的。
笔者不禁想起一个好官,把他的故事写出来,以飨读者。我们中国,不缺贪官污吏,好官清官同样层出不穷。
前年播出的“三国版谍中谍”《风起陇西》余热未减。历史上,陇西郡曾设立于狄道(今甘肃临洮),隋朝时候有个官员叫辛公义,他就是狄道人(甘肃省临洮县),曾被调去做岷州(甘肃省岷县)刺史。
改革陋习,被称为“慈母”
当时的甘肃一穷二白,老百姓也没什么文化。根据当地习俗,人们非常害怕瘟疫,一旦有人发了病,全家人都避之不及,因此病人大都死亡。
辛公义到任后,下令将病人都抬到自己的办公室门口,送来了数百人。当时正值酷暑,厅堂内外全都挤满了病人,乡亲们避都来不及,而辛公义却在厅堂放了张床,昼夜守在病人周围,用自己的俸禄给他们请大夫、买药,亲自挨个照顾慰问。
每当病人痊愈,他就会去与病人的家属说:“生死有命,岂会互染,若真如此,我早死了。”病人的家属们深感惭愧,拜谢而去。从此以后,岷州人得病都争着住到辛公义身边去,而他们的家属却一改往日,陪伴身旁。人们的关系变得相睦和爱。
由此慈爱之风开始兴起,陋习恶俗慢慢变革,辛公义彻底以言行改变了这一坏风俗,整个州境内称颂他为“慈母”,这是对一个官员最大的褒奖了吧。
刑狱无小事
后来,辛公义又被调到并州(山西太原)做刺史,他刚一下车,不去办公室,却先去监狱中露天坐下,亲自挨个审问罪犯。只用了十几天就全部审判完毕,然后才回到衙门开始办公。
如若有些审理案件都需当天判决,而按照当时法规,有些事情白天处理不完,则当事人必须暂时拘留,他就住在厅事堂内,也不回卧室休息。有人劝他:“处理公事自有程序,您何必那么劳累?”辛公义回道:“我作为刺史德行不够,不能使老百姓都和睦相处、不打官司,又怎么能做出把人拘禁在监狱里而自己却回家呼呼大睡的事情呢?”此话穿出后,很多犯人听了深受感动,大多直接认罪伏法。后来有人再要去打官司,乡亲们就赶紧来劝解:“这都是一些小事,如何忍心再去劳烦刺史大人!”于是要打官司双方大都互相谦让认错而作罢。
上述故事记载于《隋书·辛公义传》、《资治通鉴》,有据可考。
结语
中国古代老百姓日子过得苦,总是期盼“青天大老爷”,主管当地的官员又被称作“父母官”,对官员最大的褒奖就是“爱民如子”,其实这并不对。
现代政府是向国民收税,提供公共服务的,本质上是个服务机构,作为官员就应该服务好纳税人,并不是什么“父母”,“人民公仆”才是最恰当的比喻。相信未来像辛公义这样的官员会是社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