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大多数的国民党军将领或是负隅顽抗,战败被俘,或是死不悔改,被我军击毙。
而胡涟确是那少数例外的几人之一,而他能够得以脱逃,说起来,大多数归结于他的狡猾。
胡琏,字伯玉,陕西华县人,出身贫寒,少时曾入冯玉祥国民军第二军某旅旅长冯子明麾下担任文书一职。

1925年,胡琏投考黄埔军校,为第四期毕业生,在北伐战争,以及随后的新军阀混战中屡立殊功,颇受蒋介石重视。
有人形容过,大多数国民党将领都对蒋介石有一种极端而顽固的忠诚,胡琏也不例外。
因此,在蒋介石发动的四次围剿中,胡琏的双手也沾满了革命军民的鲜血。
抗战爆发前,胡琏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第11师六十六团上校团长。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上一声枪响划破夜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了!
八·一三松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重兵会战。

在此战中,国军调集了70个师,共计70余万人,几乎是当时国军的全部主力,投入了这场规模浩大的会战当中。
中央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桂军,黔军……
全国军民同胞捐弃前嫌,携起手来共赴国难,一致对外抗击日寇侵略,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作为一名军人,胡琏率领他的部队作为第一批增援部队,开进了上海,而他的抗战第一战,就在被称之为“血肉磨坊”的上海罗店。
罗店地处要冲,如果此地沦陷,侵华日军便能以此为轴线,将国军主力部队一分为二,分割包围,所以,罗店不容有失!
张治中将军此时正在全权指挥淞沪会战,他也深知罗店对整个战局的重要性,因此立刻下令:必须守住罗店!

此时的胡琏,正是作为第11师的先头部队,迅速率军赶往罗店。
而此时的日军第11师团也到达了罗店外围。
将士们浴血奋战,在8月23日当天,就迅速收复了罗店,击退了日寇的第一次进攻,使日寇的阴谋宣告破产。
凶残的日寇天上有飞机,海上有军舰,地面上有源源不断从日本本土调来的援军不断增援,将士们,在踏上上海的土地时,他们就没再想过让自己活下去。

来到这里,是为了保卫家园,保卫国土,不再为了让自己活,而是为了让敌人死!
由于陆海空火力的巨大差距,最终,罗店还是不幸沦陷。
即使如此,将士们没有一人退缩,所有的国军将士都没有退缩。
从9月1日到9月5日,五天时间内,国军主力又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反攻,试图夺回罗店,虽仍然不幸失败,但成功的牵制住了日寇,有力的挫败了日寇的进一步企图。

1943年,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为重振日军士气,进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对石牌要塞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
当时的石牌要塞,可以说是中国战时首都的大门,石牌若是沦陷,重庆危矣!

情况如此危急,刻不容缓!
此时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当机立断,立刻将18军11师调往石牌,还相信这位出色的将领一定能守住石牌,挽救危局。
而此时担任国民党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的,正是胡琏。

杜甫曾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此情此景,正当此时,胡琏写下了两封家书,一封写给年迈的父亲,一封写给尚在家中的妻子。
写罢两封家书,胡琏率领全军将士,投入了对石牌要塞的保卫之中。

日寇丧心病狂,对石牌要塞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斗越发激烈,即使在重庆,枪炮声也依稀可闻。
随着战事的越发激烈,全国人民也时刻关注着石牌保卫战的情况。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曾经在战况最激烈时打电话询问胡琏战事如何,胡琏只说了一句话: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石牌要塞的坚守,确保了援军的及时到达,改变了整场鄂西会战的形势,国军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坚守。
日寇见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只得退兵,最终取得了鄂西会战大捷!
从淞沪会战到湘西会战,胡琏几乎参加了全面抗战期间所有的大型会战,他已经充分的证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才能。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满心期盼着和平,可是不久之后,内战的烽火又在中华大地上燃起。
蒋介石全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殷切期盼,悍然发动内战。
如果在此之前,胡琏能够知时达务,功成身退,在历史的评价中,胡琏必然是抗日英雄,但很可惜,他追随蒋介石,参与了内战。
从此刻开始,他不再是英雄,而是罪人。

在战场上,胡琏的作战风格凶悍而残忍,即使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也全然不顾。
随着战事的发展,胡琏在罪恶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他成为了战场上我军难缠的对手,主席也曾评价他“狡如狐,猛如虎”。
主席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如果说“猛如虎”三个字是评价他作战凶猛,那么前三个字“狡如狐”则充分体现了他作战时的狡诈与残忍。

而他的这个特点,在解放战争期间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与其他依仗优势装备就贸然猛打猛冲的国民党将领不同,他擅长防守,与此同时,他每一次都能做到给自己的部队留条后路。
在解放战争前期的南麻临朐战役中,面对被我华东野战军包围的险境,胡琏指挥部队,迅速建立起来一套可用的防御体系。

与一般的只会借助山川河流,也就是所谓“天险”来防守的国民党将领不同,他擅长利用自己身处的一切条件,来进行防守作战。
他的连环堡垒战法,可攻可守,守中有攻,让当时尚且缺少攻坚能力的华东野战军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胡琏也被粟裕将军视为他的对手之一。

南麻临朐战役结束后不久,真正决定中华民族和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开始了。
80万对60万,这是新旧中国两种命运的真正大决战!
而此时的胡琏却陷入了他人生中的低谷,原来,由于国民党军形势的不断恶化,蒋介石决定集中兵力组建机动兵团,寻求与我军决战,而其中第12兵团司令官的人选却让老蒋伤透了脑筋。

众所周知,国民党军内派系林立,如果不能寻求一种平衡,那可真就是“互相拖后腿坑你没商量”。
所以,蒋介石权衡再三,并没有选择经验丰富,与我军数次交手的粟裕来担任12兵团司令官,而是选择了在抗战初期,虽然也作战英勇,但比起军事实践,理论知识更加丰富,有“书呆子”之称的黄维。

“书呆子”自然比不上“狐狸”,更何况,这个“书呆子”后来被国民党第18军军长杨伯涛亲口评价为“是个外行”。
由于他墨守成规,狂妄自大,国民党12兵团被困双堆集,成为了瓮中之鳖。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追悔莫及,急忙任命胡琏为国民党第12兵团副司令官,命他迅速乘飞机赶往双堆集,妄图垂死挣扎,挽救第12兵团。
此时别说是这个小小的12兵团,就是整个蒋家王朝都已是大厦将倾,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国民党第12兵团最终难逃覆灭之命运。

而当最终覆灭的命运来临时,胡琏充分展露了他那如狐狸一般的狡诈心性。
他和黄维商谈,各乘一辆坦克逃走。
而当他登上坦克,开始逃亡时,他却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
突围的道路就在前方,他却下令向相反的方向驶去,他身边的副官急忙出言提醒:“司令官,走这条路恐怕出不去呀!”

而胡琏似乎早已料到他对自己的提醒,他对他的副官狡黠的一笑,此时的胡琏就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老狐狸”。
胡琏就好像闲话家常一样对副官说道:“古语说,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想从他们的包围圈里跳出去,就得反其道而行之。就让他黄维当个靶子,给我们打个掩护吧。”

在战场上,胡琏一贯的狡诈,多变。
其实,应该从哪里逃出去,他心中早就有数,只不过,此时他需要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吸引火力的目标,而这个目标自然就是黄维。
这个书呆子成为了胡琏仓皇逃窜的弃子,狡诈如狐的胡琏通过出卖同僚,最终才逃得活命。
但他虽然侥幸逃脱,但始终与人民为敌,实为罪人。
信源:
《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