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江苏省的地图,你会发现无锡和常州两个相邻城市的地形十分奇怪。常州的武进区南端如一把利刃,横插进了无锡市的版图,把无锡的陆地完全一分为二,仅水域相连。虽然我国各地不乏城市飞地存在,但飞地往往要比城区面积要小很多;像无锡这样一市被二等分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在地图上看到,无锡被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面积较为均等的地块。东北部是市中心梁溪区在内的五大市辖区和江阴市,加在一起的总面积为2630.86平方千米;西南部为无锡代管的宜兴市,总面积为1996.61平方千米。这样奇怪的地形不仅形成了客观上东强西弱的差异,无锡在做一些城市全局规划时也存在一些不便,甚至需要借道常州武进才能完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无锡、常州二市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是因为历史原因,二是因为太湖这一“黄金”资源。在古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锡属于常州府;因此两市同根同源,文化风俗几乎一模一样。
1913年国民政府“撤府”后,原本稳固的常州府被瓜分得四分五裂;与此同时,无锡“离家出走”不再归常州管辖。从民国到新中国城市,无锡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动后,到了1983年设立地级市,无锡、江阴、宜兴合并形成了无锡大市格局。陆上、水上精华几乎都被无锡挑走,剩下孤零零的常州府驻地武进县(现为武进区),插在无锡版图的中间。
宜兴的滨湖优势以及矿产资源,是无锡不惜隔着常州武进也要将其拿下的原因。对于苏锡常这些太湖周边城市来说,太湖毫无疑问是大家争抢的一块“肥肉”。
苏州和无锡历来是“太湖争夺战”的主要选手,苏州与无锡对太湖管辖面积的总和,达到了太湖总面积的90%。虽然苏州占了70%的绝对优势,但是无锡很早就认识到了太湖的价值,把太湖这一IP做大做强的正是只占了20%的无锡。另外,横插无锡一脚的常州武进区占了10%,武进区的雪堰,潘家,漕桥3镇成为常州唯一濒临太湖的部分。少,总比没有强。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淡水储量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旅游资源更是引入入胜。无锡比较幸运,拥有整个太湖最佳的山水组合;在所有环太湖城市中、市区距离太湖最近,旅游开发也是最早。无锡很早就将鼋头渚、灵山、拈花湾、蠡湖等众多景点串珠成线,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因此,虽然太湖并非无锡独有;但是世人提起太湖,第一想到的就是无锡。
常州也意识到了太湖的重要性,在临湖区域打造了太湖湾度假区。虽然名声尚不及无锡的太湖风景区,但是因为走的是休闲度假路线,也颇有自己的特色。
不过,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的无锡与常州是否依然会保持如今这样略显“别扭”的局面,谁也说不准。我们更期待这两座城市能以最合适的方式达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