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之二:秦惠文王

闲人杂谈 2025-01-10 22:53:23
引言:秦国崛起的关键转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这句千古名评,道尽了秦国一统华夏的波澜壮阔。在秦国崛起、迈向大一统的征程中,秦惠文王嬴驷无疑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君主。他上承秦孝公变法图强之余荫,下启后世诸君蚕食诸侯之霸业,以非凡的谋略与果敢的决策,为秦国的腾飞筑牢根基,其在位期间诸多惊世之举,至今仍熠熠生辉,值得后人细细探寻。

一、早年磨砺:太子生涯的波折

嬴驷身为秦孝公嬴渠梁之子,自幼便在秦国宫廷的权谋漩涡与变革浪潮中成长。彼时,秦国僻处西陲,受山东诸国轻视,秦孝公矢志变法图强,广纳贤才,卫鞅(即商鞅)应召入秦,掀起一场惊世骇俗的变革风暴。

嬴驷年少为太子时,心性未定,在旧贵族的蛊惑下,一度触犯商鞅新法。商鞅秉持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的铁律,决意惩处太子以立威。然太子为国之储君,不可轻易受刑,于是商鞅严惩了嬴驷的师傅公子虔与公孙贾,公子虔遭劓刑割鼻,公孙贾被施以黥刑脸上刺字。此事令嬴驷颜面尽失,心中对商鞅暗生怨恨,宫廷之内,一股压抑的暗流悄然涌动。这不仅是嬴驷个人的屈辱,更在秦国朝堂埋下了新旧势力冲突的隐患,为日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伏笔。

二、初登君位:车裂商鞅的抉择

(一)权力交接的暗流涌动

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溘然长逝,年仅 19 岁的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此时秦国看似国势日盛,新法推行卓有成效,然实则暗潮汹涌。旧贵族们因商鞅变法剥夺了诸多世袭特权,怀恨在心已久,秦孝公在世时,他们敢怒不敢言,如今新君初立,便妄图反扑,欲除商鞅而后快;而商鞅凭借变法之功,在秦国威望极高,朝堂上下多有其支持者,新君权威面临严峻挑战,朝堂之上隐隐形成新旧势力的对峙僵局。

(二)车裂商鞅的多面剖析

嬴驷继位伊始,公子虔等旧贵族势力迫不及待地诬告商鞅谋反。嬴驷深知,此时若袒护商鞅,必与旧贵族彻底决裂,秦国朝堂将陷入无休止的内斗,危及国本;可若惩处商鞅,又恐背负 “忘恩负义” 之名,且变法大业恐遭重创。权衡再三,嬴驷选择借贵族之手铲除商鞅,以车裂这一极刑处死了他,还灭其全家,看似冷酷决绝,实则暗藏玄机。此举一方面稳住了旧贵族,使其误以为新君站在他们一边,平息了贵族们的熊熊怒火,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稳固了初立的君权;另一方面,嬴驷并非昏庸之主,他深知商鞅变法乃秦国崛起根基,虽杀其人,却明智地保留了新法,继续推行耕战之策、强化中央集权,确保秦国沿着富国强兵之路稳步前行,向山东诸国昭示秦国变法图强的坚定决心。

三、东出战略:对魏战争的辉煌

(一)首战告捷:河西之地的争夺

秦惠文王虽以铁腕手段处置了商鞅,却未被守旧势力裹挟,而是坚定地秉持东出之志,将矛头率先指向魏国。彼时,魏国在桂陵、马陵之战中连败于齐,精锐损耗惨重,国力大衰,秦惠文王敏锐捕捉战机,重用公孙衍这位军事奇才。公孙衍本为魏人,却因在魏国不得志转投秦国,一心欲立不世之功。公元前 330 年,秦军在公孙衍的统率下,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与魏军展开生死对决。秦军将士在 “首功之国” 爵赏激励下,个个如猛虎下山,奋勇厮杀;魏军则因主将龙贾战前疏于防备,仓促应战,军心大乱。此役秦军大获全胜,斩首八万,生擒龙贾,魏国河西守军土崩瓦解,被迫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河西之地的收复,是秦国自战国以来对魏国作战的重大胜利,一雪百年国耻,秦国东进之路自此豁然开朗,秦军士气如虹,威震山东诸国。

(二)乘胜追击:黄河东岸的拓展

秦惠文王并未因初战告捷而沾沾自喜,他深知魏国虽衰,余威尚存,必须乘胜追击,给予致命一击。公元前 329 年,秦军再度挥师东进,如狂飙席卷河东,连下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等城邑,势如破竹;次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克蒲阳(今山西隰县)。魏国在秦军接二连三的强大攻势下,连招架之功都已丧失,无奈之下,只得割让上郡 15 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以求苟安。至此,秦国不仅鲸吞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广袤地盘,还在黄河东岸建立起稳固的东进前沿阵地,彻底突破了魏国的河西防线,为后续东出中原、逐鹿天下铺就了坚实根基,秦国的疆域大幅东扩,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令山东诸国胆寒的西部雄强。

四、称王之路:秦国崛起的宣言

公元前 325 年,秦惠文王做出了一个令山东诸国瞩目的举动 —— 效仿山东六国称王,改元更元元年。彼时,称王之风在战国渐盛,魏国、齐国等诸侯早已相继称王,秦国虽经变法图强,国力大增,但在名分上仍稍显逊色。秦惠文王此举,意在向天下宣告,秦国已彻底摆脱昔日西陲弱国的形象,拥有了与山东诸国平起平坐、逐鹿中原的雄厚实力。这一称号的变更,如同在战国的熊熊烈火中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激起千层浪,秦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也让山东诸国对秦国的东出野心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知,秦国自此以更加昂扬之姿,大步迈向统一天下的宏伟征途。

五、纵横捭阖:合纵连横的智慧

(一)五国伐秦的危机

秦国的强势崛起,如芒在背,令山东诸国惶惶不安。公元前 318 年,在魏相公孙衍的积极斡旋牵头下,一场针对秦国的合纵风暴呼啸而来。赵、魏、韩、楚、齐五国歃血为盟,合纵伐秦,推楚怀王为纵长,集结大军浩浩荡荡直逼函谷关。此时的秦国,虽国力日盛,但面对五国联军,亦不敢小觑。祸不单行,秦国西北的义渠部落,在公孙衍的策动下,趁机发兵骚扰秦国后方,烧杀劫掠,令秦国腹背受敌。函谷关前,五国联军旌旗蔽日、气势汹汹,大有一举踏平秦国之势,秦国上下,一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局,存亡系于一线。

(二)张仪连横的破局

值此生死存亡关头,秦惠文王再次展现出非凡的用人谋略,他对张仪这位纵横大家深信不疑,委以重任,令其出使化解危机。张仪身负秦王重托,凭借那如簧巧舌,周旋于诸国之间。他深知,五国联军看似强大,实则各怀鬼胎,利益诉求纷繁复杂。张仪先奔赴燕国,向燕王剖析利弊,陈明燕国与秦国并无深仇大恨,何苦为他国火中取栗,燕国参与伐秦,不仅损耗自身国力,且所得寥寥,反易招秦国报复,燕国边境将永无宁日;燕王权衡再三,心生退意。继而张仪又马不停蹄赶赴楚国,面见楚怀王。楚怀王贪婪短视,张仪投其所好,许以秦国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劝其与齐国断交,退出合纵联盟。楚怀王被眼前利益蒙蔽,欣然应允,迫不及待与齐国决裂,还派人辱骂齐王,齐楚联盟瞬间瓦解,齐国愤而转与秦国交好。

五国联盟既已从内部崩裂,秦军趁势全力反击。樗里疾率秦军精锐出击,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魏、赵、韩三国联军展开生死决战。秦军将士怀着保家卫国的决绝斗志,如虎狼般凶猛扑杀;联军则因楚国、燕国撤军,军心大乱,士气低落。此役秦军大获全胜,斩首八万二千,韩、魏、赵联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五国伐秦之势土崩瓦解。张仪以卓越的外交谋略,成功破解合纵危局,让秦国转危为安,威名更盛,山东诸国自此对秦国的连横之策忌惮不已,秦国在战国棋局中的话语权愈发强硬。

六、开疆拓土:巴蜀、义渠的征服(一)灭蜀败楚:战略后方的构建

正当秦国在中原与山东诸国纵横捭阖之际,秦惠文王的目光敏锐地投向了西南一隅的巴蜀之地。彼时,巴、蜀两国积怨已久,争斗不休。蜀王分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苴侯与巴王交好,却引得蜀王震怒,举兵讨伐。苴侯势单力薄,仓皇奔巴,巴国自忖难以抗衡蜀国,遂向秦国发出求救。这一求救信号,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秦国通往西南的扩张之路。

秦惠文王朝堂之上,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张仪主张先伐韩,以图挟持周天子,进而号令天下,成就王业;而司马错则力陈伐蜀之利:“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且有禁暴止乱之名。” 秦惠文王权衡再三,终采司马错之策,于公元前 316 年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大军,沿着艰险的金牛道挥师南下。

秦军入蜀,如虎入羊群,蜀军虽据险抵抗,却难敌秦军锋芒。葭萌关一役,蜀军大败,蜀王身死,秦军顺势攻占成都,蜀国覆灭。紧接着,秦军马不停蹄,挥师东进,一举灭掉苴、巴两国。如此,秦国鲸吞巴蜀之地,将其纳入版图,设巴、蜀、汉中三郡。这一战,不仅让秦国疆土大增,更获巴蜀之地丰富的物产、肥沃的土地,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与兵源,犹如在秦国身后筑牢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战略堡垒,使其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东出中原,逐鹿天下。此后,秦国以巴蜀为根基,进一步觊觎楚国,公元前 312 年,秦军趁势攻楚汉中,楚军大败,被迫割让汉中之地。秦国将汉中与巴蜀紧密相连,疆域再度拓展,战略优势愈发凸显,自此在战国地缘政治格局中掌握了更为主动的权柄。

(二)平定义渠:西北边疆的稳固

义渠,这支活跃于秦国西北的游牧部落,长久以来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威胁着秦国的后背。他们精于骑射,逐水草而居,机动性极强,时常趁着秦国主力东调、与山东诸国鏖战之机,纵马南下,劫掠秦国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令秦国军民苦不堪言,边疆百姓几无宁日,秦国的后方稳定饱受冲击,发展亦受阻挠。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便决心根除这一心腹大患。公元前 331 年,义渠国内突发内乱,各部落纷争不断,势力大为削弱。秦惠文王瞅准这一千载难逢之机,果断派庶长操统兵出征,直击义渠腹地。秦军挟锐士之威,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平定内乱,义渠王被迫称臣。为强化管控,秦国在义渠故地设立县制,派遣官吏治理,将其部分纳入秦国行政体系,义渠自此名义上成为秦国属地,为秦国西北边疆带来了短暂安宁。

然而,义渠人剽悍难驯,岂肯久居人下。公元前 318 年,趁五国伐秦、秦国主力被牵制于函谷关之际,义渠王撕毁盟约,再度兴兵反叛,在李帛之地大败秦军,一雪前耻,还大肆劫掠秦国边民,重燃战火,令秦国腹背受敌,陷入极其被动之境。秦惠文王盛怒之下,痛定思痛,调集重兵,于公元前 314 年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义渠发起全面反击。秦军吸取教训,凭借精良装备与严明军纪,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历经苦战,连克义渠二十五座城池,重创其有生力量,再度迫使义渠归降。经此一役,义渠元气大伤,短期内再无力大规模侵扰秦国,秦国西北边疆得以稳固,还从义渠手中夺取了大片牧场,为秦国发展骑兵、增强军力提供了充足的马匹资源,为后续东进中原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七、用人之道:贤才汇聚的秘诀

秦惠文王用人,极具慧眼与谋略,他深知战国乱世,人才乃争雄之本,故而广纳贤才,不拘一格。朝堂之上,外籍能臣闪耀夺目,尤以魏国居多,张仪、公孙衍、魏章、司马错等皆是其中翘楚。他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孙衍、张仪,令其在对魏作战、外交斡旋中大放异彩;对魏章这位魏国降将,委以重任,在攻楚之战中,以公子疾、甘茂等重臣辅佐,魏章不负所望,连败齐楚名将,夺下战略要地汉中;司马错更是历经三朝,在伐蜀、楚、魏、韩等诸多战事中屡立奇功。

秦惠文王用人不唯亲、不唯籍,唯才是举。他巧妙制衡各方势力,让能臣相互砥砺、各尽其能,既避免一家独大,又激发人才潜能,使得秦国朝堂英才汇聚,生机勃勃,为秦国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铸就了秦国强大的人才根基。

八、结语:惠文王的历史回响

秦惠文王嬴驷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权谋与征伐。他在秦国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以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果敢决断,巩固了商鞅变法成果,破除守旧势力阻挠,让秦国法治根基愈发坚实;东出函谷,向魏 “首战河西、再战河东”,令秦国疆域大幅东扩,国力剧增,打破了魏国对秦国的封锁,为东进中原开辟道路;称王之举,彰显秦国崛起雄心,提升国际地位,向天下宣告秦国将不再偏安西陲;合纵连横间,重用张仪,凭卓越外交谋略瓦解五国伐秦危机,使秦国转危为安,还借机削弱他国,掌握外交主动;南征巴蜀、北扫义渠,既拓展战略纵深、获取丰富资源,又稳固大后方,为秦军东出解除后顾之忧;用人唯贤,广纳各国人才,朝堂之上外籍能臣尽显其能,相互制衡又协同奋进,铸就秦国人才鼎盛之局。他的诸多建树,如同坚实梁柱,撑起了秦国迈向大一统的宏伟大厦,为后世嬴政横扫六国、一统华夏奠定了不可撼动的根基,其留下的政治、军事、用人等诸多宝贵遗产,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令后世不断追思、研读。

0 阅读:47
闲人杂谈

闲人杂谈

茶余饭后时光,畅聊历史故事,闲谈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