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兵家鼻祖,被称为武圣人,七十岁出仕开创西周百年基业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9:09
导语

姜子牙,又称姜太公,西周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七十岁出仕辅佐周文王姬昌,图谋天下。

文王死后,帮助周武王姬发发动牧野之战,一举灭掉殷商,与周公姬旦并称为西周两大顶级开国元勋。

武王死后,姜子牙先后辅佐成王、康王等两代君王,直到公元前1016年病逝,享年112岁。

姜子牙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其中尤以军事为最,诚如司马迁所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其所作军事著作《六韬》因诡诈暗黑和神秘莫测赢得后世极高赞誉。

姜子牙本人更是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时被封为武成王。

同时姜子牙还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华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半生寒微,大器晚成,常人生命的终点是他高光人生的起点

姜子牙,也称姜尚,话说其先祖曾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一方诸侯,因封地在吕地,所以也被称作吕尚。

夏商以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姜氏家族开枝散叶,子孙繁多,除了少数继承爵位,大部分都已沦为平民,姜子牙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1128年,姜子牙出生于东海之滨,也就是今天的胶东半岛。不过在当时,这里是一片待开发的不毛之地,被称为东夷。

虽然姜子牙出生的时候家道衰微,但他从小胸有大志,刻苦读书,尤其是喜欢军事韬略。

由于东海边这片盐碱地种不出粮食,当地人只能做点买卖谋生,所以等到姜子牙稍微大一些后,便跟随父亲往来中原,贩卖海盐,他的家庭也迁到殷都。

当时的中原处于商王帝乙统治,商朝频繁出动大军讨伐四夷,在那个战争频发的年代,姜子牙也只能备尝艰苦的生活。

常年的战争使得商朝人力匮乏,包括姜子牙在内的外来人员被征调到军中,做一些护送粮草、修垒挖渠等后勤工作。

与其他目不识丁的苦力不同,姜子牙十分善于观察学习,再加上天生的军事天赋,久而久之,他只要远远看见双方阵势,便能判断双方进兵的动作,有好几次战役,都能判断出敌我胜负和攻防形式。

帝乙死后,其子帝辛继位,是为纣王,纣王初期天下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姜子牙又操起了老本行,开始做一些小生意。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姜子牙逐渐深谙经营之道,通过低买高卖,获得丰厚利润。

最关键的是几十年的走南闯北使他掌握天下各地的形势,哪里兵乱,哪里太平,皆了然于胸。

虽然姜子牙生意做得不错,但他始终抱有一颗入仕改造社会的理想,即便他已年过花甲,但依然志在千里,想要成为叱咤风云的弄潮儿。

由于多年在商求官不得,姜子牙决定前往关中,投奔实力强大且长期被纣王刻意打压的周部落。

凭借多年的阅历经验再加上一路上的留意观察,姜子牙将商朝各地大小城邑、要塞、关卡、渡口,甚至兵力部署都详细记载下来形成九州形势图,以此作为向西伯侯姬昌献的投名状。

不过姜子牙清楚,官场上越是容易得到的,越不会珍惜,于是他决定在渭水河畔找了一个叫磻溪的地方隐居起来,再创造一些神秘传说来吸引姬昌的注意。

这个传说就是当下所谓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每天坐在大石头上,垂竿而钓,钓钩离水面足有三尺,而且钓钩不是弯的,而是直的,钩上也没有鱼饵。

这种反常的逻辑根本不可能有鱼儿上钩,不过姜子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而且他垂钓的地方是附近樵夫砍柴的必经之地,以展示“技艺”。

很快他的故事就被附近村落熟知,但想让这样的故事传到姬昌那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姜子牙有这个耐心,大半生都过去了,不在乎这几年光阴。

他的妻子曾责难其信口开河,不务正业。结果姜子牙淡淡回道:

“吾不钓鱼鳖,独钩王侯,此非妇人之见所能知也,若再过数年吾不遇明主,钓王侯取封爵,誓不立于天地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姜子牙等了三年又三年,终于在他七十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机遇。

见多识广的姬昌被他的事迹吸引,前来驻足观看,而姜子牙也把握住这次机会,他献上了自己呕心沥血编纂的九州形势图。

并详细介绍了殷商的山川、河流、人口、物产、兵力等情况,此时的姬昌已被眼前这个貌伟非常,飘飘然有神仙之状的老先生彻底折服。

在这次见面后,姜子牙便被姬昌接回周部落都城镐京,此后的姜子牙一飞冲天,不仅被拜为太师,总领军政,还娶了姬昌如花似玉的小女儿为妻。

这一年是前1067年,姜子牙七十一岁,在常人的古稀之年和行将就木之年,姜子牙却迎来人生和事业的第二春。

兴周灭商,牧野决战奠定西周数百年基业

姜子牙出山后开始帮助姬昌制定一系列兴周灭商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德政,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对外表面侍奉商朝,麻痹纣王,暗地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诸侯国,不断拉拢、瓦解商朝的盟国。对于忠心于商朝的诸侯,则毫不犹豫的讨伐,比如发动战争消灭商朝西部同盟国崇国。

在姜子牙的精心谋划下,商朝羽翼逐渐被剪除,形成“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形势。

前1056年,姬昌病逝,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尚父。此时的周部落已完成灭商的各项准备工作,只等武王号令。

前1042年左右,西周军队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姜子牙以东征之名号令诸侯前来以观察是否云集响应。

结果大大出乎其意料,奉令前来和不请自来的有八百多人,所有诸侯力劝武王向朝歌进军。

但姜子牙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因为他很清楚强大的堡垒往往从内部瓦解,伐商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而不仅仅依靠军事上的硬碰硬,于是下令全军返回。

孟津观兵后的两年里,姜子牙一面抓紧练兵,一面打探商朝内部动向。

两年后,从前方情报传来商朝王室内部分裂,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微子则出逃西周。

而商朝主力军队深陷征伐东南夷战争泥潭不能自拔,姜子牙意识到时机已到,便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

前1046年,姬发通告诸侯伐商,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军队5万人渡过黄河东进伐商。

发兵前周公姬旦占卜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于是建议姬发暂缓,群臣一时之间决心动摇。

关键时刻,姜子牙站出来力排众议,万事俱备,箭在弦上,岂能因占卜退缩,挥剑发兵,同时也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为了鼓舞士气,姬发在姜子牙的陪同下,发表著名的牧誓激发士兵的战斗欲望。

此后西周大军浩浩荡荡向朝歌杀去,一路势如破竹,不久抵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

在这里双方摆开阵势决战,纣王集结70万大军对战西周5万军队。

虽然表面上商朝军队规模占优,但大多是临时组织的奴隶和东夷的俘虏,由于平时受纣王压迫太深,因此与商朝离心离德,毫无战斗力可言。

而西周军队人数虽少,但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师,作战勇敢顽强。

大战开启,姜子牙率少数精锐发起冲锋,姬发率主力兵马压阵。

商朝这支由奴隶拼凑的军队早已对纣王恨之入骨,刚一交锋便纷纷倒戈,西周大军顺势发起总攻,商军瞬间土崩瓦解。

姜子牙乘胜追击,一举攻入朝歌,纣王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至此延续六百年的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而八十岁的姜子牙终于完成不世之功,走上人生巅峰。

建立齐国,安定周室

西周灭商后,开始分封诸侯,将在灭商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分封各地,让他们充当王畿地区的屏障,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姜子牙被封于营丘(即山东淄博)建立齐国,镇服东方。

在兴周灭商过程中,姜子牙作为太师,指挥所有军队,与周公姬旦并列为姬发的左膀右臂。

姬旦是姬发的同母胞弟,在血缘和身份上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西周建立后,周公位列宰辅,执掌象征王权的大钺于武王左右,地位在姜太公之上。

同时周公负责主持诸侯分封事宜,出于维护自身权威及姬姓家族统治需要,以屏障东方为由,将姜太公外放。

此时的齐地尚处于东夷控制范围,东夷长期与西周对峙,不服从管理。

姜子牙对于将他“放逐”的安排颇有不满,一路走走停停,行军速度很慢,身边近臣提醒其行动缓慢势必引起周中央政权疑心,姜子牙这才醒悟,披星戴月赶赴营丘。

此后姜子牙率军四处征讨,东夷各部落全部被降服,齐国正式建立。

五个月后,姜子牙向周公“报政”,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同时让周公明白自己忠于周王室,别无二心。

在齐地期间,姜子牙推行以法治国,对宣称要以所谓“仁义”治齐,阳奉阴违的官员就地正法,安定局势。

同时打破周公推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唯才是举,吸收大批当地东夷人才加入到齐国官僚阶层。

文化上,姜子牙从当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推行周礼。

由于齐地土地贫瘠,很难开发精耕细作的农业田耕,姜子牙以多年的商业经验,实行“农、工、商”并举的政策。

为此他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矿藏、鱼盐资源,大力发展冶炼、纺织及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百姓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贸易。

在当时普遍尊崇周礼、农耕的时代,姜子牙敢于逆向而动,打破陈规束缚,齐国在很短时间里,由偏僻荒凉的小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

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幼冲之龄的成王继位为君,但由于年龄过小,周公代为摄政,不久爆发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商遗民势力起兵反周。

在风雨飘摇的危机局势下,姜子牙辅佐周公平定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赫赫战功,平叛后,姜子牙留在镐京辅政,齐国交由他的儿子们管理。

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又接受托孤,与众臣扶立太子姬钊登位,是为周康王,一百多岁的姜子牙承担起辅政重任。

在他的管理下,周朝国力日盛,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姜子牙病逝于镐京,享年112岁。

纵观姜子牙的一生,不仅在军事、政治和思想文化有卓越建树,而且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前半生庸庸碌碌,坎坎坷坷,古稀之年出仕指挥千军万马扶周灭商,奠定西周百年基业。

由于其神秘莫测,行军从政不按常理出牌,因此被后世景仰,被称为武祖、武圣。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