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句话,治好了我在育儿路上一半的焦虑,你不妨也读读看

百合妈妈读心理 2020-12-09 11:31:43

文|百合妈妈

多年前,当我在育儿路上遇到困惑的时候,便一头扎进了育儿知识的学习中,几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育儿书籍,听遍了所有的育儿微课,尽管也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彷徨焦虑,但磕磕绊绊走下来,孩子成长得还算不错。

而我也无形中成长蜕变成了一个育儿达人、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甚至还踏入了学习精神分析的奇妙旅程,从原先的生活轨迹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读了中学,但是育儿之初的那些迷茫我依然记忆犹新,我也相信有千千万万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迷茫焦虑,也像当初的我一样不断学习探索,在前行的路上也会怀疑自己、不知所措,在理论与实践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4句话,可能会让减轻家长们的一部分焦虑,大家不妨读读看:

第一句话:

父母就是父母,不是孩子的咨询师。

无论我们学习了多少育儿知识,都不能照搬照抄简单地套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曾经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总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迫不及待地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然后照着书中的或者专家的说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无意识地给孩子贴上了繁重的标签,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伤害和束缚。

直到我找一位心理咨询师做了咨询,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及时悬崖勒马。

我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当初学习心理学的一个私心,那就是觉得咨询费用太高,与其把那么多咨询费给咨询师,还不如自己去学,学完之后,直接拿来用到孩子身上。

现在想来,这种想法真是幼稚的可笑,我是孩子妈妈,怎么可以成为他的咨询师呢?我们把学到的方法简单粗暴地运用到孩子身上是不负责的。

就算我们拥有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也不应该或不可能成为孩子的咨询师,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成长自我的同时,以更好地方式陪伴孩子的成长。

第二句话:

父母就是父母,不是孩子的老师。

前几天,看到资深媒体人李小萌发的一段话,读来很有感触。

她说,疫情期间,女儿老师发了一段话:“请家长不要辅导孩子作业或直接教他们知识,这是我的工作,不是你们的,那样对你们不公平;也请家长不要帮孩子写作业,我了解每个孩子的水平,过分完美的作业,实际上浪费了我们每个人的时间。”

学校和家,应该各司其职,学校负责教,家庭负责爱。如果两边都成了压力巨大的教学关系,孩子们的情绪就没有着落和出口,就会出现各种反弹和失控。

许多人都讲要给到孩子最好的陪伴,但最好的陪伴不应该是越位或错位的。

表妹是一个中学老师,说他们学校有一位老师每天都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写作业,甚至陪孩子学习各门课程,一天都没有落下,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

还多次奉劝我,想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就一定要坚持陪伴孩子学习,不能有任何的放松。

表妹还说,那位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学习的每科知识甚至都比孩子学的要好,一直在进行自我成长,如何如何优秀等等。

我听后不禁哑然,实在是无法苟同,那样的无缝陪伴,实际上是一种监督与压制,孩子可能会形成依赖,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也无法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一旦孩子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是否还能做到自觉学习呢。

其二,如果那位妈妈对各学科的知识感兴趣还好,多学习学习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如果她压根儿就没有兴趣,完全是为了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等等,这无疑是一场悲剧,是一种残忍的成长。

父母的牺牲,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巨大的压力。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在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上付出时间精力,做出成绩,这样的成长,给到孩子的是一种正向阳光的引领,孩子会从中学到如何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委曲求全、放弃自我,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

第三句话:

手机不会毁掉下一代,游戏不会毁掉下一代,能够毁掉下一代的只有上一代。

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习惯于把问题归罪于手机、归罪于游戏,而不懂得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方法,其实,孩子出问题的根源在父母的教育,手机不过是成了“替罪羊”而已。

记得很久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孩子玩游戏充的钱,不过是毛毛雨,游戏不会毁了孩子,对孩子漠不关心,出了事把责任推到游戏上的做法和心态,才会毁了孩子。”

当时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真是有一种拍案叫绝的惊艳,顺手便一笔一划记在了本子上,而现在却因为时间太久忘记了它的出处。

真正有担当的父母,对教育有着清醒的认知,也担得起自己的责任,绝不会轻易推卸责任。他们的孩子就算玩手机,也懂得自律,不会完全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

而恰恰是那些对孩子没有尽到养育责任的父母,孩子才会出现沉迷手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四句话:

不是惩罚孩子,孩子就会有好的行为,而是孩子只有感觉好,才会产生好的行为。

前段时间,后台有一位网友向我咨询,说他9岁的小女儿偷家里的钱,被他发现后,狠狠地教训了孩子,威胁孩子再敢这样,就剁掉她的双手,当时,孩子吓坏了,保证不再犯,结果,后来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他对我说,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就应该狠狠地惩罚,不然孩子记不住。

我说,惩罚后,孩子的行为变好了吗?

他说,没有。

所以,并不是说惩罚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也不是说不能惩罚,而是要分清楚,你的惩罚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发泄息自己的怒气,许多时候,盲目惩罚带来的负面后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记得《正面管教》一书中倡导,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行为好。

我深以为然。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父亲在发现女儿第一次偷钱时,不是狠狠地惩罚她,而是冷静地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感受到了理解、爱与尊重,孩子还会出现不好的行为吗?

或者只是给予孩子小小的惩戒,而不是恶毒的伤害,都比现在的结果要好。

孩子是孩子,行为是行为,问题是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而全盘否认孩子。而应该在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尊重的同时,帮助孩子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END-

0 阅读:14

百合妈妈读心理

简介:用实用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简洁温暖的文字治愈您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