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8月31日,英俄在圣彼得堡签署《英俄条约》。加上此前法俄缔结的军事同盟、英法签订的《挚诚协定》,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与德、奥、意的三国同盟形成对垒之势。多国联合起来以钳制某个超级大国,是近代欧洲外交的主旋律。而在1907年,英法俄这三个老牌帝国首次走到了一起。此前,它们为欧洲霸权争斗了半个多世纪,战争从远东打到北非,可以说是不死不休。互相看不顺眼的英法俄为什么突然和好了呢?首先,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上获得了鲁尔区,实力急速膨胀,威胁到英法俄的地位。
在拿破仑战败后,英法为了拉拢奥地利对付俄国,在调节普奥矛盾时偏袒奥地利,强迫普鲁士吐出了大片波兰领土。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元气大伤,在地盘分配上只能任由英法摆布。可人算不如天算,普鲁士后来建成了著名的工业基地鲁尔区,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先后暴打奥地利与法国,实现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与此同时,在提尔皮茨元帅的鼓动下,德国建立了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公海舰队,并且公开支持南非等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野心昭然若揭。德国还与奥匈帝国结成了军事同盟,让俄国也对这位新崛起的邻居胆战心惊。为了应对德国的威胁,英法俄不得不放下争端团结起来。
其次,英法俄三国在彼此倾轧中国力衰退,达成协约也是给自己解套。当时的俄国一方面向西的扩张遭到英国的强烈抵制,在克里米亚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大败亏输,实际上已经无法维持扩张政策。另一方面,高度集权的君主体制也在国内给沙皇招来了巨大的反对声。引发了长达两年的大规模暴动,俄国的国力一落千丈。
英法此时的处境也不好受,两国在非洲深陷殖民地战争泥潭。1899年,英国镇压南非的布尔人起义,结果花了三年、砸了整整两亿两千万英镑,最后支撑不住被迫和谈。布尔战争使英法逐渐意识到,维持殖民统治的代价已经超过了殖民地所能带来的财富,两国不约而同地将重心转回欧洲事务,殖民争端逐渐平息。
不过英法俄联合的趋势并没有逃过德国宰相俾斯麦的眼睛,为了降低德国在欧洲的仇恨值。俾斯麦利用英、法、俄、意、奥等国的利益纠纷,同时与英国、俄国、奥地利达成了部分同盟关系,像演杂技一样打造了一个除法国之外所有欧洲大国都有求于德国的外交体系。英、俄、奥匈、土耳其纷纷讨好德国,法国却无人牵手。
但这套精妙的外交体系却在俾斯麦下台后被迅速放弃了。德国不再努力割裂英法俄的联盟,反而主动向它们施加军事压力,点燃了世界大战的引线。为什么德国要改变俾斯麦的政策?第一,俾斯麦下台后,没有其他人能玩转这套自相矛盾的体系。第二,在军事容克的鼓动下,德皇威廉二世主动寻求一场世界大战。
德国崛起的19世纪末,欧洲的版图基本划分完毕,若不发动战争,德国已经不可能从欧陆得到更多的肉了。在统一过程中崛起的军事容克也需要以军功换取地位,他们积极推动国家的外交政策由守转攻。而皇帝威廉二世恰好是个一点就着的火星。德国不断对英法俄施压,迫使他们团结到一起;而对手的结盟又刺激了德国人的侵略野心,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俄搁置旧怨,合作对抗德国,这也验证了弱势结盟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