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国十佳影片排名:八一厂独领风骚,赵丹于蓝添新彩,杨在葆成偶像

DJ雅清 2022-12-25 19:40:05

1965年,山雨欲来。

随着文艺界“左倾”思潮的冒头,电影工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遭遇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

然而在类似于“高压”的状态下,我国文艺工作者还是凭借满腔热情,创作和拍摄出了一大批优秀而经典的好电影。

尽管这些电影,在接下来的那场“运动”中,大多都被打成“毒草”,在全国上下遭到批判。

然而几十年后再看,却发现其中不乏艺术质量上乘、电影语言成熟、制作品质考究的精品瑰宝。

其中有一部大片,哪怕是在57年后的今天,也不一定能拍得出来。

我把它放在了今天排名的第一位。

另外还有一部影片,截止到目前,观影人数超过30多亿。如果按今天的电影票价平均35元一张来计算,那么它的票房收入会是多少钱?

远超许多好莱坞巨制和国产大片。

这部电影,在咱们今天的排名中,位列第三名。

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聊一聊1965年我国拍摄放映并产生巨大反响的优秀影片。

看看那些老艺术家们,身处“夹缝”之中,又是如何执着于艺术梦想,坚持打造电影精品的。

1965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国各大电影厂拍摄的电影数量并不多。

许多好的提议和方案,都未能得到具体落实。

比如上影厂原本有计划拍摄《鲁迅传》(赵丹、于蓝、孙道临等主演)、《雷雨》(舒适、上官云珠、王丹凤等主演)、《七月流火》(张瑞芳扮演茅丽瑛)、《秋瑾传》(白杨主演)等,但都因为要“大写十三年”而被迫搁浅。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四大电影厂——北影厂、上影厂、八一厂和长影厂还是拍出了许多艺术佳作。

比如咱们今天将要说到的这十部备受观众所喜爱的影片。

其中以战争片居多,而擅长拍摄此类型影片的八一厂便在这个排名中独领风骚,共有五部电影入榜。

那么这十部影片,分别都有哪些?又能唤起各位怎样的记忆呢?

咱们先从排名第十位的《打击侵略者》开始说起。

第十位:《打击侵略者》——八一厂出品

这部电影根据话剧《保卫和平》改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讲述了在朝鲜战场上,我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共同打击美帝侵略者的战斗过程。体现出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勇于自我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国际主义精神。

本片的导演华纯,因为曾经亲赴朝鲜战场拍摄过纪录片,所以在体现战斗场景和战斗气氛等方面,都显得无比真实。

不过令我们最难忘的,还是志愿军战士丁大勇,为完成任务,隐蔽在草丛中,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他忍着剧痛,坚持到最后的场景。

以及可爱的小豆豆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画面。

很多军事迷,都是通过这部电影,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是“喀秋莎火箭炮”。

不过对于更多观众来说,可能更加记忆犹新的,是八一厂那些熟悉的老演员们的动人表演。

张良扮演的丁大勇勇敢顽强,黄焕光扮演的小豆豆机灵可爱,李炎扮演的李军长庄重威严,于纯棉扮演的崔凯动作敏捷,李松竹扮演的尹玉善颜值靓丽。

另外,前一年刚在《英雄儿女》中因扮演王芳而红极一时的青年演员刘尚娴,在该片中客串了朝军报务员这个角色。

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纯粹。

它不是冲着票房而拍,而是想通过此片,激烈人们的斗志和信心。

显然它做到了这一点。

因为影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第九位:《特快列车》——长影厂出品

后来,有网友说,这部电影,很像是国产版的《生死时速》。

雅清深有同感。

不过最令雅清感动的,却是影片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朴实无华的人性光辉。

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境界,高到让人想哭。

现在,要想再拍出这样的电影来,真的已经很难了。

因为缺少了那份“真情”。

《特快列车》根据发生在1964年4月2日的一件真实事件改编。

用一句话来概括影片内容就是——为了一条生命,一辆列车上所有的人,包括列车长、司机、乘客、车站工作人员在内,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让一趟逢站必停的慢车,变成了“特快列车”。

故事看似很简单,但影片所体现出的阶级情谊,和时代特色,却令人倍感温暖。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越是观看以前的老电影,就越会觉得,过去的日子,虽然物质很贫乏,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无比昂扬,三观很正。阶级情谊,人间真情这样词,在那个时候,绝不是空话、大话,而是一个个实际的行动。

影片虽然属于“记录性艺术片”的类型,为了抢进度,拍得很快,但刚刚拍完《冰山上的来客》的导演赵心水,还是动用了所有的电影手段,将电影拍得真实、生动、感人。

首先剧本是扎实的,结构也是完整的。铁路和机车部分,也拍得相当专业。

另外,赵心水在节奏的把握上,在悬念的设置上,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并没有像很多好莱坞同类型影片那样,依靠一些人为的手段,强行制造紧张感,而是仅仅依靠“如何抢救一个受伤的解放军英雄”,便令所有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国产同类型影片中的翘楚,也并不为过。

它的制作水平,与同期好莱坞影片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许多年后,却很少有人再提起这部电影,也是遗憾。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老面孔”——卢桂兰、贺小书、史可夫、王春英、崔超明、马陋夫、张冲霄、邵万林、梁音等,都是观众所喜爱的长影演员。

而电影中的那首歌《列车员之歌》,也很好听。“朋友啊朋友,列车就要开动,我将和你一路同行……”大家都还记得吗?

第八位:《苦菜花》——八一厂出品

“苦菜花儿开,满地儿黄……”我至今都记得这首歌,而且还会唱。

这就很奇怪了。因为我从未专门学过这歌,怎么就无师自通了呢?

而且一唱起这歌,许多回忆都袭上了心头。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年纪很小,就记住了一首歌,还有冯大娘端着枪打死狗汉奸的那个画面。

后来长大后再看,觉得里面的角色觉悟真高,而且演员的表演,个个都好。

这部电影根据冯德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是八一厂的李昂,他还执导过一部更有名的电影,叫《闪闪的红星》,是70年代少年们的集体回忆。

影片其实讲述的,就是一位英雄母亲的成长历程和转变过程,以及她的觉醒,和在亲情和家国大义面前的选择。

因为影片的篇幅有限,所以李昂对原小说进行了高度浓缩,不过改编后的叙事也很完整。前后两部分的衔接也比较自然顺畅。而且很难得的是,它拍出了浓郁的山东风情,使影片散发着泥土气息。

在电影语言方面,画面和音乐都很生动,主题歌的创作尤其成功,不仅起到了串联剧情的作用,而且还旋律悠扬,感染力很强。

最值得一提的,是几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冯大娘的坚毅、娟子的果断、星梅的刚强,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演员的表演都是那么自然朴实,曲云虽然是第一次挑大梁,然而却显示出了一个职业演员的深厚功力,凭借细腻、深刻而颇具爆发力的精湛演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正气凛然的革命者母亲形象。

杨雅琴的美丽和袁霞的清雅,都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男演员也都毫不逊色,反派尤为出彩,王志刚演的姜永泉、张怀志演的老起、谢万和演的王竹、顾岚演的王柬芝,也全都栩栩如生。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还在影片中看到了刘江、石存玉、孟庆芳、邢吉田等众多老演员的身影。

满满的,全是回忆啊。

第七位:《三进山城》——长影厂出品

1965年,中国有没有“娱乐片”?

有的。

比如这部《三进山城》。

矛盾集中、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惊险刺激等娱乐片的所需要元素,它都拥有。

所以一上映便观者如云。

不过影片在后来也曾遭到批判和禁映,原因是它“美化了叛徒”。

这部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当时长影厂正在筹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的影片,导演张凤翔认为这本小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1965年7月,《三进山城》正式拍摄,演员汇聚了长影厂的“性格小生”梁音,和“反派专业户”方化,10月份拍完,在国内上映时产生了巨大反响。随后又被推广到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国家放映,同样收获众多好评。

影片讲述的故事,虽然很简单,就是八路军连长刘宏志奉命率领侦察小分队,三次潜入敌后齐阳城,与日本鬼子巧妙周旋,炸了敌人军火库,并将鬼子一锅端的过程。

然而完整的结构,整齐的分段,巧妙的编排,却使得电影环环相扣、层层叠见,惊险紧张的氛围始终抓牢观众的视线。使得刘宏志三次化装进入山城,三次与敌人展开交火,都各不相同,并且将人物的性格,也刻画得饱满鲜明。

虽然按照当时的创作习惯,影片中的正反角色都善恶分明,然而导演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脸谱化的区分,无论是正面主角,还是反面角色,还是中间人物,都显得行动线分明,又全都有血有肉。

影片的摄影颇具中国特色,呈现出了中国式的含蓄之美和诗情画意。

梁音和方化都在其中呈现了精湛的演技,使得刘宏志和小野这两个人物形象,至今都鲜活在观众的脑海之中。

影片中的许多桥段,都曾令影迷津津乐道,比如把手榴弹捆在侦缉队长刁德胜身上,然后又把导火索穿过刁德胜的衣袖握在刘宏志手中的画面,以及方化写书法的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

70年代末,该片作为首批解禁后的影片,又重新开始在全国放映,再次引发观影热潮。据说仅拷贝,就发行了130多个,由此可见它是多么的受欢迎。

第六位:《秘密图纸》——八一厂出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影迷中广泛流传着“三战一秘”的说法,

“三战”指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而“一秘”指的就是《秘密图纸》。

我国当时诞生了众多优质的反特片,像《寂静的山林》、《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冰山上的来客》等。

但其中最有影响力,恐怕还是被称作是“岭南反特片三大代表作”的《羊城暗哨》、《跟踪追击》和《秘密图纸》。

而《秘密图纸》的观影人数又最多。

我想这里面一定有田华、王心刚、刘季云、师伟等人的“明星效应”在起作用。

这又是八一厂的一部作品。

称得上是群星荟萃,老戏骨云集。

这部电影有许多创新。

首先,这是第一部以女侦查员为主角的反特片。

其次,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将福尔摩斯式的探案过程运用到电影中的推理片。

另外,反套路化的叙事结构、反差巨大的女特务方丽的形象塑造,都令观众感到新颖。

当然情节紧凑,疏密有致,又令观众有想象空间,也是这部电影备受欢迎的巨大原因。

其中,演员的表演是最大的亮点。

田华、王心刚这样的大明星就不用说了,刘季云扮演的古仲儒、李壬林扮演的叶长谦、师伟扮演的方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所扮演的特务形象,统一的特点就是“深藏不露”。

李壬林带火了“火、火、火、火、火”这句台词。

师伟也一改过去“纯情少女”的戏路,而破天荒扮演了一位气质高雅,又十分“和蔼可亲”的女特务形象,成功摆脱了“脸谱化”的表演,使得方丽这个角色,成为了她新的代名词。

几十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我们仍有诸多发现和不同感受。

比如影片中所出现的广州街景,那朴实的民风,那富有时代特色的凉茶铺、公用电话等,一下子就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年代。

而当时,出现在影片中的深圳,还是偏远落后的小渔村,可是现在,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了。

还有,如今被广大网友所啧啧称赞的“朝阳群众”,其实早在57年前的这部电影里,就已经有了真实的体现。那时,人们的警觉性和反特积极性,是多么高涨啊。似乎不需要动员,从公安,到解放军,从街道,到广大群众,大家都团结一心抓特务。想想,都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而现在,虽然电影的投资越来越大,电影的类型也越来越多,然而却很少能拍出像《秘密图纸》这样引发观众集体共鸣的影片了。

第五位:年青的一代——上影天马厂出品

60年代,年轻人的思想有多进步?

看看这部《年青的一代》,就知道了。

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又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都义不容辞地背上背包,奔赴边疆。

而且家中的长辈,也都鼓励和支持年轻人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不像现在的家长,恨不能将孩子都放进温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好像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其实,这样的结果,除了将孩子培养成“巨婴”之外,还能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不同的时代,不仅思想观念不同,而且连教育理念,也有很大区别。

《年青的一代》这部电影上映后,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担任主演的年轻演员杨在葆和达式常一跃成为新一代偶像。

影片用最常见的对比的方式,向当时的人们表达了“什么是幸福?”、“年轻人应该寻求怎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话题。

而这部电影放到今天,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同样向我们提出了“年轻人应该如何选择职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行为是否值得推崇?”等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我觉得,我们都不该忘记6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的选择,和他们的光荣。

本片的导演是赵明,他的电影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格调清新,又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既注重时代特征,又兼顾人物的刻画。《年青的一代》无疑也是如此。

曹雷扮演的林岚,当年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她在影片中所散发的那火一般的热情,我想,正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风貌,最真实的写照吧?

第四位:《烈火中永生》——北影厂出品

1965年北影厂拍摄的影片有《红色背篓》、《红石钟声》、《山村姐妹》、《龙马精神》等,但大多都是应景之作。

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就只有这一部由老导演水华执导的《烈火中永生》。

这部电影根据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演出阵容无比强大,单单是“22大明星”,就有于蓝、赵丹、张平、庞学勤、王心刚等5位参演。另外还有项堃、胡朋、李健、安震江、林盈等著名演员加盟。

称得上是“大片配置”。

于蓝和赵丹,以饱满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江姐、许云峰那光辉伟岸的英雄人物形象。

于蓝迎来了她演艺生涯中最为适合的角色,将个人气质和角色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对“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赵丹将自己的表演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尽管有网友称比较过火,然而我却觉得他恰好表现出了许云峰的壮志凌云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项堃的徐鹏飞、胡朋的双枪老太婆、方舒的小萝卜头,也都各有特色,令人难忘。

另外张平、庞学勤也各自起到了“黄金绿叶”的作用。

最遗憾的是王心刚,他所扮演的刘思扬,原本也是主角之一,可最终因为时间有限,而被剪成了一闪而过的大龙套。

影片在镜头的运用上十分成熟,后期剪辑也格外流畅,转场相当自然。更难得的是,导演用了很多表达人物情感的镜头语言。比如小萝卜头放飞蝴蝶,江姐雨中看到丈夫死讯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服化道和场景设置也都很写实,大场面的展现十分震撼人心。

电影上映后好评如潮,后来还在日本上映,也同样引起轰动。

然而因为有夏衍参与创作(演职员表上的名字是周皓),所以不久它也被打入“冷宫”,直到70年代末才重新放映,并成为了央视电影频道最常播放的影片之一。

第三位:《地道战》——八一厂出品

《地道战》原本只是八一厂拍摄的一部军事教学片,然而它上映后所创造的上座率,却比很多故事影片要高得多。

我想原因,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个最重要的,是当时大家可见的影片特别少,战争片更是屈指可数。

因为大量影片都被打成了“毒草”,而《地道战》却幸免于难,于是在影院和露天电影场不断放映,以至于每个观众都看过不下三次。对其中的场景、桥段、台词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

其二战争片是孩子们的最爱,看过之后还想再看。况且《地道战》颇具游戏互动性,很适合孩子们模仿、娱乐。

三是影片的故事、所传递的思想、所表现的战争、所展示出的抗日军民的智慧,都有诸多可取之处。

一部电影,又好看,又接地气,又有娱乐性,谁不喜欢呢?

所以它的观看记录达到30多亿人次,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本片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张勇手、王炳彧、刘江、王孝忠等担任主演。

其中刘江扮演的汤司令,和王孝忠所扮演的山田队长,成了小朋友们最爱模仿的对象。

“悄悄的进村,开枪的不要”、“高,实在是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等台词,都是成了当年的流行语。

影片中的音乐创作颇具特色,老支书高老忠深夜发现鬼子,赶紧跑去村口大槐树下敲钟报警的那场戏,配乐节奏紧凑,营造出了十分紧张的氛围。结果后来被小朋友们自发性地配上了歌词“老头,后面有鬼子在追你,快跑快跑,不要遭鬼子抓到了,快跑快跑快跑跑跑跑跑……”诙谐幽默,广为传唱。

而《地道战》这首主题歌又曲调激昂,振奋人心,一旦唱起,便力量倍增。

这部电影,虽不是1965年最好的国产片,但却是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豆瓣8.3分,就是对它最好的肯定。

第二位:《舞台姐妹》——上影天马厂出品

这部电影是1965年我国拍摄上映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它的制作水平,它所体现出的艺术水准,就算与当时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进行比较,也毫不逊色,甚至还有诸多出彩之处。

所以谢晋曾骄傲地说,《舞台姐妹》已经具有“好莱坞的品质”,这话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

漂亮的运镜,民族化的视听造型,精致的美术设计,唯美的细节展现,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创作,演员们生动的表演,都无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这之前,谢晋已执导过《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等众多影片,都大获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创作《舞台姐妹》时,他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两方面,都具有了相当醇熟的创作手法。

这一点,我们从《舞台姐妹》一开篇,就已经见识到了。

电影一开始,在江南越剧的歌声中,镜头从摇镜俯拍大全景,再到近景,再到小镇舞台边的赌桌上。交待了环境,交待了场景,交待了人物命运。

服化道、布景、场面的调度、演员的配合,都无不见功力。

演员的表演以上官云珠为最佳。尽管她不是女主角,出场的戏份有限,然而却在短短的几个镜头之中,却呈现了最炸裂的演技,将商水花这个一代名伶的悲惨命运,诠释得入木三分。看她的表演,不禁令人想起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曹银娣演的邢月红也不错,人长得美,戏也演得好。

谢芳一如既往地稳定发挥,不负众望。

冯奇扮演的邢师傅、李纬扮演的唐经理、邓楠扮演的和尚阿鑫、沈浩扮演的沈家姆妈,更加耐人寻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所以它后来在国际电影节上连获大奖,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只是这部电影也同样“命运多舛”。从1961年立项,到1965年才拍完,文化部将其作为重点影片向国外发行,然而在国内该片却遭到“大批判”。1966年4月公布的7部“坏电影”中,《舞台姐妹》就榜上有名。在全国放映时,不允许鼓掌,只允许“批判”。可是观众还是看得泪水涟涟。

可见一部电影好不好,最终还得由观众说了算。

哪怕到现在,《舞台姐妹》所呈现的艺术水准,都是很多过程影片所难以企及的。

第一位:《东方红》——八一厂、北影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

要说1965年我国拍摄的真正“大片”,无疑就是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了。

宏大的场面,恢弘的气势,波澜壮阔的叙事风格,精益求精的音乐和舞蹈,娴熟的舞台调度,自然的画面切换,情景交融,气象万千。

再没有哪部电影,像这部电影这样,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重温这部电影,我唯一想到的两个字,就是“极致”。

我觉得,《东方红》之后,国内再没有同类型影片,能够达到如此极致的艺术水准了。

创造经典的有两大因素。

一是创作者们,无论是演员还是幕后工作者,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二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每一首歌、每一个舞蹈、每一个画面,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和精心设计。

举全国之力,推出的一部好作品,怎会不好看?

单是演员,就有3000多人。

其中还包括了郭兰英、王昆、马玉涛、寇家伦、邓玉华、贾世骏、李光羲、才旦卓玛、胡松华等著名歌唱家。

他们的演出,感染了多少人?

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王苹和李恩杰采用了多机位拍摄,再加上舞台全景和台下观众相互融合的广角镜头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既气势宏大,又细节到位。也为此后拍摄同类型电影,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

2020年,4K修复版的《东方红》播出后,在年轻观众中也产生了巨大反响,纷纷称奇。

可见真正的艺术精品,永远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65年,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然而还是有这么多好作品涌现出来。对于前辈艺术家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怎能不由衷地,向他们表达敬意呢?

那么,请问这十部电影中,各位最喜欢的,是哪部?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互动。

文/DJ雅清编辑部:小静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28 阅读:4779
评论列表
  • 2022-12-28 13:23

    舞台姐妹永远的经典。向谢导致敬。

  • 2022-12-31 03:23

    因为现在的人性与那个时候不同了,所以怕不出来那样高质量的作品了

  • 2022-12-26 15:20

    都是佳作、上承之作!

  • 2022-12-27 19:55

    全部看过,大多数都是经典[点赞]。文章《地道战》里老钟叔牺牲前跑去敲钟的那段音配词是对不上音乐的,我们那的孩子们是这样唱的“老头,快跑,后面鬼子追来了,不要紧不要紧,我还有颗手榴弹,把鬼子炸死了,轰……!”与音乐片情严丝合缝,有趣的很。

  • 2022-12-29 21:04

    顺序:东方红,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其余的大家随便排。这五部电影堪称老电影中经典中的经典。至今无片超越!

  • 2023-01-01 09:07

    全部看过。就喜欢看老电影!

  • 2022-12-27 22:34

    长征组歌就不错,只不过没有东方红规模大摆了。

  • 2022-12-27 10:32

    那个年代,有哪部电影需要考虑票房?

  • 2022-12-29 08:22

    那时候的电影,记得最熟的是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有话就说 回复:
    他们该服,可能是你喜欢这两部电影而已。最经典的电影就是大家认可的,回头率最高的!
  • 2023-01-02 23:13

    马玉涛在东方红中是农友歌B角,比王昆唱的差远了

  • 2023-02-28 22:18

    怀念那个时代!

  • 2023-03-01 09:50

    记忆犹新,个个经典,还有很多经典之作,无比怀念。

  • 2022-12-26 21:42

    烈火中永生

  • 2023-03-13 23:42

    都看过

  • 2023-03-26 01:34

    红旗,我看到了红旗,她飘啊…飘…

  • 2022-12-26 20:22

    东方红,舞台姐妹,地道战

  • 2022-12-27 06:13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都好

  • 年轻的一代,东方红,没看。其余的,都看过,很好

  • 2023-02-28 14:37

    永远无人超越的经典,至少到现在为止。现在科技手段高超,人员的教育程度高学历,资金充裕,为什么拍不出高水平,贴近生活的片子?什么冯导张导筹大师我看是大仙,看个片头就不想往下看了,悲哀的文艺界,可能是没有一个好领导吧,比如打压陈朱后再也没有小品,打压汪文华后永远没有曲艺,悲催啊。

  • 2023-03-20 10:59

    巜东方红》的场面非常震撼,就是放到现在也没有一部与之匹美!

  • 2022-12-28 08:51

    高,实在是高![点赞]

  • 2022-12-27 16:05

    大部分都看过,而且现在有的还常看,如古众如古大夫

DJ雅清

简介:听雅清讲那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