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联合罢免益州本土最大势力李严名单一览:李严没死都赚到了!

黄涛涌动讲 2025-02-09 17:13:32

公元231年,蜀汉唯二的托孤大臣,益州本土最大势力头子大势已去,被联名罢免,纵观联合上书罢免李严的人员名单,全都是诸葛亮的党羽,李严没死真的是赚到了,我们来看名单:

联名罢黜李严名单

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刘琰

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袁綝

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吴壹

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高翔

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吴班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

行前监军征南将军刘巴

行中护军偏将军费祎;

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许允

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

行右护军偏将军刘敏

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姜维

行中典军讨虏将军.上官離

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

行参军建义将军阎晏

行参军偏将军爨习

行参军裨将军杜义

行参军武略中郎将杜祺

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

以上无一不是蜀汉重臣,军中巨鳄

公元 223 年,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白帝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此上演了著名的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与李严,希望二人能辅佐幼主,延续蜀汉的基业。这一安排,看似是对两人的极度信任,实则蕴含着刘备深刻的政治考量。

诸葛亮,这位自隆中起便追随刘备的智者,早已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他足智多谋,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备心中,诸葛亮无疑是辅佐刘禅的不二人选,他的忠诚和能力都毋庸置疑。

而李严,同样有着不凡的经历。他本是刘璋的部下,在刘备入蜀时归降,之后凭借出色的表现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期间,李严以五千兵力平定了马秦、高胜数万人的叛乱,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刘备的高度认可 。刘备临终前,将李严提拔为尚书令,并任命他与诸葛亮一同辅政,以中都护的身份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永安作为蜀汉的东大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李严坐镇此地,肩负着抵御东吴的重任。

在托孤初期,诸葛亮与李严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诸葛亮称赞李严 “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对他的能力给予了肯定。李严也对诸葛亮表示尊重,毕竟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无人能及。两人分工明确,诸葛亮主政,负责处理蜀汉的内政外交等诸多事务;李严掌军,主要负责军事防御,尤其是东线对东吴的防御。他们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让这个刚刚经历了夷陵大败的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然而,这种和谐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悄然拉开帷幕。

权力天平的倾斜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政权内部的权力天平逐渐发生了倾斜。诸葛亮凭借着在刘备集团中的深厚根基以及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军政事务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开府治事,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体系,众多军政大事皆由他决断。

而李严,虽被刘备委以统内外军事的重任,但实际上却逐渐被边缘化。他长期驻守永安,远离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其权力范围也主要局限于东线的军事防御。尽管李严手中掌握着一支精锐的军队,但在诸葛亮的战略布局中,这支军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

诸葛亮为了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积极组建新军,收罗军队。他亲自训练的新军,成为了北伐的主力。而魏延等将领的军队,也逐渐被纳入到诸葛亮的直接指挥之下。相比之下,李严的军队虽然精锐,但由于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未能在蜀汉的军事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蜀汉与东吴关系的缓和,东线的军事压力减轻,诸葛亮开始考虑将李严和他的军队调往北线,以加强北伐的力量。然而,这一调动却遭到了李严的抵触。李严深知,一旦离开永安,他将失去自己的根基,彻底沦为诸葛亮的附庸。因此,他先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调动。后来,诸葛亮表奏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他在江州的职位,李严才勉强率领两万人马来到汉中。

在汉中,李严被安排负责北伐军的后勤事务。这一安排,看似是对李严的重用,实际上却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军权。李严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自己作为托孤大臣,应该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力,李严开始采取一系列行动。

他先是向诸葛亮提出,要求划分五个郡,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试图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要求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因为这不仅会破坏蜀汉政权的统一,也会削弱诸葛亮的权力。后来,李严又以司马懿在曹魏招贤纳士为借口,暗示诸葛亮应该加九锡、进爵称王,试图以此来威胁诸葛亮,获取更多的权力 。诸葛亮自然明白李严的意图,他严厉地驳斥了李严的建议,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些行为,使得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李严的种种举动,不仅让诸葛亮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也引起了蜀汉政权内部其他官员的不满。在权力的角逐中,李严逐渐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为他日后的罢黜埋下了伏笔。

建兴九年(公元 231 年),诸葛亮发起了第四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深知粮草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将督运粮草的重任交给了李严。李严此时已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负责北伐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战争初期,蜀军进展顺利,诸葛亮采用了灵活的战术,多次击败魏军,给曹魏军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后勤保障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当时正值夏秋之际,天降大雨,道路泥泞难行,这给粮草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李严作为督运粮草的负责人,本应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确保粮草的及时供应。然而,他却未能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面对粮草运输不继的情况,李严不仅没有积极想办法解决,反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先是派人通知诸葛亮,称由于粮草无法及时运到,希望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听从了李严的建议,下令撤军。

然而,李严的行为却十分诡异。当他得知诸葛亮撤军后,竟然故作惊讶,说 “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试图将责任推卸给诸葛亮,指责他无故撤军。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职,李严还向后主刘禅上表,称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试图欺骗刘禅,让他相信撤军是诸葛亮的战略安排,而非粮草问题。

诸葛亮对李严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和失望。他深知李严的这些举动不仅严重影响了北伐的战局,也损害了蜀汉政权的利益。为了揭露李严的罪行,诸葛亮将李严前后的亲笔书信和上表内容一一展示出来,这些证据确凿地证明了李严的失职和欺骗行为。

在铁证面前,李严终于无话可说,只得低头认罪。他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他失去了诸葛亮的信任,也引起了蜀汉政权内部众多官员的不满。李严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严重破坏了北伐的计划,使得蜀汉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北伐机会。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李严命运的转折点,为他最终被罢黜埋下了伏笔。

建兴九年(公元 231 年),诸葛亮联合众多蜀汉官员,向刘禅呈上了一份弹劾李严的表章。这份表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蜀汉政权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表章中,诸葛亮历数了李严的种种罪行,言辞激烈,证据确凿。而在这份弹劾表章上签名的官员,阵容堪称豪华,他们大多是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

领衔弹劾的是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刘琰。刘琰是刘备的老部下,早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就已追随左右 。他与刘备同宗,且仪表堂堂、善于言辞,因此深受刘备厚待。在蜀汉政权中,刘琰虽不参与实际政务,但地位尊崇,常作为刘备的宾客,跟随其应酬交际 。刘备攻占益州后,刘琰被任命为固陵太守;刘禅即位后,他又先后担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等职,最终升任车骑将军,其官位在蜀汉政权中一度仅次于李严 。尽管刘琰在军事和政治上并无显著功绩,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在此次弹劾中发挥了重要的领衔作用。他与诸葛亮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政治立场上,始终坚定地站在诸葛亮一边,对诸葛亮的决策和领导表示支持。

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魏延,也是弹劾李严的重要人物之一。魏延是蜀汉的一员猛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刘备的赏识和重用 。刘备攻占汉中后,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在北伐过程中,魏延更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他多次提出独特的军事建议,虽有些未被诸葛亮采纳,但他对北伐事业的积极态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魏延与李严之间并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他深知北伐对于蜀汉的重要性,而李严在北伐粮草问题上的失职,让他深感愤怒。出于对蜀汉政权和北伐事业的忠诚,魏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弹劾李严的行列 。

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吴壹,同样在弹劾名单之中。吴壹是蜀汉的元老级人物,他早在刘备入蜀之前,就已在益州任职 。吴壹家族在益州颇具影响力,他本人也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在蜀汉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曾随刘备参加汉中之战,表现出色,战后被封为关中都督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壹积极参与,为北伐事业贡献力量 。吴壹与诸葛亮的合作较为顺畅,他认同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和北伐战略,而李严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北伐的进程,这让吴壹无法容忍,因此他选择支持诸葛亮弹劾李严 。

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高翔,也是此次弹劾的参与者。高翔在刘备麾下效力多年,参与了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 。在诸葛亮北伐中,高翔表现英勇,曾与魏延、吴班等人在野战中大败司马懿,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他对诸葛亮忠心耿耿,视诸葛亮为蜀汉的中流砥柱 。李严在北伐中的失职行为,让高翔感到失望和愤怒,他认为李严的行为损害了蜀汉的利益,必须受到惩罚,因此他坚定地站在了诸葛亮一边 。

此外,还有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上官離、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阎晏、行参军偏将军爨习、行参军裨将军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等众多官员 。这些官员在蜀汉政权中各司其职,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将领,有的是精明能干的文臣,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们大多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对诸葛亮的领导和决策表示认可和支持 。在他们看来,李严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为官之道,也损害了蜀汉政权的整体利益,必须予以严惩 。

这份联名弹劾表章,充分显示了李严在蜀汉政权内部的孤立无援。曾经与他同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如今已成为弹劾他的核心人物;而那些曾经与他共事的官员们,也纷纷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在众人的指责和弹劾下,李严已无路可逃。最终,刘禅采纳了众人的建议,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梓潼郡 。曾经位高权重的托孤大臣,就这样在权力的斗争中彻底失败,沦为了一介平民 。而这一事件,也深刻地影响了蜀汉政权的发展走向,成为了蜀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李严被罢黜后,被流放到梓潼郡,从昔日位高权重的托孤大臣,瞬间沦为了一介平民,这巨大的落差让他的心境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深知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彻底终结,曾经的雄心壮志也都化为了泡影。在梓潼郡的日子里,李严常常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或许会后悔自己当初的贪婪和野心,后悔自己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他只能在孤独和悔恨中度过余生。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李严的罢黜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深刻地影响了蜀汉的权力格局和政治生态。在权力格局方面,李严的倒台使得诸葛亮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集中。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中真正的核心人物,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可以更加自由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北伐战略,不再受到来自内部的重大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汉政权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使得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能够在北伐等事务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统一。

然而,这种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并非没有弊端。诸葛亮事必躬亲,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这使得他身心疲惫,最终积劳成疾 。同时,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抑制了蜀汉政权内部其他人才的发展和成长,使得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境。

0 阅读:1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