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出售王府,价钱为九十万斤小米

威猛舒克 2025-04-22 15:53:19

清朝那会儿,有两个挺重要的人物当过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他帮清朝打下了大片江山。另一个呢,是载沣,他算是清朝的收尾人了。清朝没了以后,载沣想把自己的王府卖掉,要价是90万斤小米那么多。

载沣是道光皇帝的后代,他是大清第十一个世袭亲王——醇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他跟光绪帝载湉不是同一个妈生的兄弟,他还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的亲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叫叶赫那拉·婉贞。而他的正妻,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也是慈禧的心腹大臣荣禄的姑娘。

载沣两岁那年,就被封了个小爵位,叫不入八分辅国公,这是第八等的爵位。到了他七岁,爵位又往上升了升,变成了镇国公。被封为镇国公的第二年,也就是1890年,他老爹奕譞去世了,载沣就继承了老爹的爵位,一跃成了醇亲王。

载沣能继承爵位,那真是走了狗屎运。他虽然是家里的老五,但大哥、三哥、四哥都早早离世,就剩二哥载湉还活着,还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老爹的爵位就只能落到他头上了。所以说,载沣这家伙,打从娘胎里出来,身份地位就比大清其他那些王公贵族高出一大截。老天爷也真是眷顾他,让他在官场上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但他自己确实具备一定的处理事务的本领。

他19岁那年,正好是1901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快签字那会儿,慈禧和光绪皇帝都已经跑到西安去了。德国那边呢,非要清政府派个皇家的使者去德国,给他们的驻华大使克林德被杀这事儿道个歉,赔个不是。

慈禧和光绪皇帝派载沣去柏林处理那件事情。

光绪帝的胞弟、大清的亲王亲自出面给德国皇室赔不是,这诚意也算是足了。德国皇室呢,也给了他点面子,但谈起道歉这事儿,要求可严了,非得让载沣三跪九叩,给德皇威廉二世磕头道歉不可。德皇就在白厅那儿坐着等,亲王上去就是三个鞠躬,递上书信,说了些好话。但按照规矩,见皇上那礼节,磕头可是少不了的。

载沣觉得德皇是在故意刁难他,让他下不来台,他立马就拒绝了,说:“我宁可跳西海淹死,也不会向德皇下跪。大清的王爷怎能给‘洋鬼子’下跪呢?不管怎样,大清的尊严不能丢。” 经过二十多天的你来我往,德国那边终于松了口,说只要载沣和他的随从鞠个躬道个歉,这事就算了。这事之后,载沣的名声在国内国外都传开了,很多外国媒体都说:“醇亲王可真是中国的好王爷啊。”

慈禧太后对载沣挺满意,有些人还拍马屁说:“以后国家的顶梁柱,得靠咱王爷亲自撑起来。”

这次去德国访问,载沣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他亲眼见识到德国皇室的强大,于是就向接待他的威廉·亨利亲王诚心讨教。亲王直截了当地跟他说:“想让皇室更厉害,就得先把兵权握紧;想让国家更富裕强大,那就得好好发展军事。”

载沣心里头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把这事儿记得清清楚楚。在德国的那段日子,他算是开了眼了,对国外的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啊,他对别的国家也挺上心,琢磨着能不能趁这次机会,也去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这些地方转转。可没想到,德国那边儿死活不同意。没办法,载沣只好找了个身体不舒服、得回国成亲的理由,把去其他欧洲国家的计划给搁浅了。他心里头那个憋屈啊,觉得这就是弱国在外头受气的真实写照。

这次出使让载沣心里感到特别丢脸,他压根儿没想过,身为王公贵族里最风光的一个,头一回亮相竟然会那么狼狈,跟个小丑似的。

载沣从国外回来后,干劲儿更足了,对慈禧也是言听计从,慈禧对他相当满意。到了1902年1月份,慈禧做主给载沣订了亲,把她的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同时也是她的干闺女,许配给了他。

那时候,载沣其实已经和希元将军家的千金有了婚约,聘礼都送过去了。但慈禧太后一发话,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没办法,只能取消了这门亲事。载沣自己也是敢怒不敢言。最惨的是那个姑娘,因为这事儿觉得丢了脸,居然自杀了。

载沣听从了慈禧的安排结婚,这让他在官场上走得更加顺畅。

1903年春天,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20岁的载沣就当上了随扈大臣。过了三年,到了1906年的春天,载沣的大儿子溥仪出生了。那一年,载沣不仅开始管理健锐营的事情,还当上了正红旗满族的都统。时间一晃,到了1907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25岁的载沣又升了官,开始军机大臣的工作,学习处理国家大事。没多久,慈禧太后还给了他特别的恩赐,让他能在西苑门内骑马,还赏了他高贵的嗉貂褂穿。

在紫禁城里头骑马,这待遇通常是给60岁以上的老臣,或者是二品以上的高官。当然,也有些特别受皇帝喜欢的大臣能享受到这福利,比如说26岁的和珅就被允许在紫禁城骑马。载沣更厉害,他25岁就得到了这个特权。另外啊,能穿上嗉貂褂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嗉貂褂可比黄马褂尊贵多了,做一件得用上好几万只貂皮。清朝就这么几个大臣能穿上这嗉貂褂,载沣能穿上,说明他在朝廷里头地位可不低。

1908年年初,就是光绪三十四年那会儿,慈禧太后挑中了载沣,让他去当军机大臣。

慈禧老是提拔载沣,主要是觉得他性格软弱,听话好使,慈禧早就把载沣拿捏得死死的,想怎么摆布就怎么摆布。这事儿载沣的弟弟载涛也提起过,“她看了一圈儿皇族里头的,就觉得载沣最听话,让她说啥是啥,所以才让他当上了军机大臣……”

那年11月份,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病得厉害。光绪帝去世后,慈禧太后立马着手挑选继承人,她想把才3岁的溥仪扶上皇位,还打算让载沣来帮忙管理国家大事。

张之洞、世续等大臣心里头直犯嘀咕,怕隆裕皇后又要搞起垂帘听政那一套,所以他们琢磨着,干脆立载沣当皇帝算了。可慈禧太后一听这话,立马就摇头了。她说,同治、光绪这两位皇上已经是哥哥传位给弟弟了,要是再立载沣,那不就是三代都是兄弟接着干了吗?这太不吉利了。所以,慈禧太后一口咬定,就得让溥仪当皇上,载沣呢,就做个摄政王算了。

说白了,吉利不吉利这些说法,都是慈禧自己在心里盘算的。慈禧琢磨着自己马上就要退居二线,不当那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了,但她那么爱权力,怎么可能轻易放手呢?好在载沣挺听话,慈禧还能继续通过他掌权,载沣做了摄政王,可实权还是在慈禧那儿,这样一来,她就不担心有人会去查她以前的账了。

世事难料,光绪皇帝一死,慈禧隔天也跟着不行了。她心里明白自己大限已到,在咽气前又发了一道遗令:往后国家大事,都得由摄政王照着隆裕太后的意思来办,算是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娘家的侄女。

慈禧安排妥当后就去世了,跟光绪帝死的时间只差20个小时。

在皇帝登位的大日子里,小皇上溥仪不停地哭闹,载沣一边忙着安抚他,一边随口念叨:“这下糟了,全砸了,快收不住了。”载沣的这番话,把在场的满清贵族、文官武将们都吓得脸色大变,都觉得这太不祥了。

载沣成了摄政王后,心里盘算着要大展拳脚。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那次去德国访问时,亨利亲王的话他一直记在心里,下定决心要让清朝皇室重新振作,改变清朝的落魄样。刚坐上摄政王的宝座,他就琢磨着怎么收拾袁世凯,可没想到,还没等他动手,袁世凯就先跑了。听了一些大臣的分析后,载沣觉得还是先放袁世凯一马比较妥当。

他把心思全放在了军事和经济的变革上,还搞了个“皇室内阁”,妄图靠这些变革让大清重新焕发生机。可没想到,三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这过程中,他还增加了农田的税收,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短短三年时间,他就把自己弄成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载沣掌权三年光阴一晃而过,武昌那边突然闹起了革命。他手里头压根没兵去抵挡,没辙了,只得硬着头皮去求袁世凯帮忙。结果袁世凯这家伙差点儿没把他耍得团团转,最后载沣实在没办法,只能把大权拱手让给袁世凯。打那以后,他对政事是完全没了兴趣,一副再也不想沾边儿的模样。

1911年10月30号那天,载沣没办法,只好发了道认罪的诏书,把皇族内阁给撤了,也不再当那个“监国摄政王”。他换了个醇亲王的身份,说是退休了,其实就是找个台阶下,说自己要“回家带孩子”去了。

说白了,载沣心里早就明白,清朝的完蛋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退隐对他来说是最明智的一招。到了宣统三年的腊月二十五,隆裕太后下了道旨意,说清帝退位,溥仪就这么下台了,清朝也就此终结。

清政府完蛋以后,载沣的日子还算过得去,民国政府没动他的钱和财产,还给了他不少好处。他虽然不能再管国家大事了,但身边的侍卫、原来的俸禄啥的都没变。而且,民国政府每年还会额外给皇室成员四百万银元呢。

到了1924年10月,也就是民国十三年那会儿,冯玉祥在北京搞了个大动作,他派了鹿钟麟带着兵马冲进了紫禁城。鹿钟麟一到那儿,就下了命令,剥夺了溥仪的皇帝称号,直接把他从紫禁城里头撵了出来,让他搬到醇王府去住。这时候,载沣可急眼了,他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想给溥仪再把皇帝称号要回来,还想让他回宫。但不管他怎么忙活,到最后都是白搭,啥也没捞着。

溥仪躲进了日本公使馆,日本人接纳了他。接着,日本人帮溥仪在东北搞了个假满洲国,还有些清朝的老顽固支持他,他们嚷嚷着:“祖宗保佑,大清还有希望。”

载沣压根儿就不想让溥仪去当那个伪满洲国的皇帝,任凭溥仪怎么求他,他都没跟着去,甚至还发过火,骂溥仪跟日本混在一起。但话说回来,从那以后,醇王府的开销倒都是由伪满的那个“内廷”给包圆儿了。

1934年7月,就是民国二十三年那会儿,载沣跑到长春去看了溥仪,还在那儿住了一个多月。这期间,他一直不肯接受日本人的伪职,还老劝溥仪别再错下去。这事儿,溥仪的弟弟溥任也提到过。说是有天晚上,屋里就他们仨人——载沣、溥仪和溥任,载沣就跟溥仪说:“别把日本人当笨蛋,他们可不傻。他们不可能打下江山让你去坐,你看看朝鲜就知道了,还有以前的那个石敬瑭也是。当这个傀儡皇帝有啥意思,还不如当个普通老百姓,活得自在点。”

载沣回到国内后,就住在北京和天津,他自认为是皇族的老人了。那时候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安安稳稳地过完下半辈子,像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到了晚年,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书癖,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载静云,心里头就盼着能安安静静地老去。

1948年那会儿,解放军把北平城给围了起来,载沣就赶紧让家里人全都挪到西侧花园的益寿堂住,这样大家伙儿能在一起,互相也有个照应。

1949年1月份,傅作义在北平选择了和平起义,给解放军开了城门。打那以后,载沣天天抱着收音机听,留心各种动静,琢磨着怎么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他在日记里记下这么一句话:“一月里,北平有的地方开始平静下来了……解放军进城时,都挺安静的。”

新中国一建立,看着国家未来发展特别有盼头,载沣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干脆做了个决定,要把自家的王府卖给国家。

瞅瞅这老大的院子,载沣心里头直犯嘀咕。醇亲王府啊,一开始是康熙那时候的大学士纳兰明珠的窝儿,后来乾隆快完事儿的时候,和珅这家伙给霸占了。嘉庆四年,和珅倒了霉,这宅子就归了嘉庆帝的哥儿们成哲亲王永瑆。到了光绪那会儿,又转到了他老爹奕譞手里,成了府邸。可到了自个儿这儿,这院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冷清得很。一来府里的下人走了一大堆,住的人少了,空屋子满地都是;二来维护这些房子得花老鼻子钱了,开销大得吓人。载沣琢磨着,不如把这些房子拿出来给社会用用,既能省点儿钱给社会做点好事儿,也能给家里人留条后路,再说卖房子的钱还能补贴家用呢。

琢磨了好久,1950年的时候,载沣就让儿子溥任把醇亲王府给卖了,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成交的价格是九十万斤小米。

载沣是这样打算卖房的钱的:他打算留下一半给自己另外去买房子,剩下的一半就平均分给他的八个孩子,也就是溥杰、溥任,还有韫龢、韫颖、韫娴、韫馨、韫娱、韫欢。这些钱让孩子们自己到外头去买或者租房子住,让他们都靠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

1950年夏天的时候,载沣搬到了利溥营11号,那地方离魏家胡同挺近的。

1951年的时候,68岁的载沣因为身子骨弱,多年的老毛病又惹上了风寒,结果在2月3日就没了。他的葬礼办得挺简单,最后就埋在了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里头。

载沣这辈子过得挺平淡,甚至还被皇室的人指责为大清的祸首。就连他的儿子溥仪都直接讲:“载沣这人太胆小,挑不起大梁,根本没法给我撑腰。”

在那个年代,载沣真的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慈禧就是看重了他的普通没啥本事,才让他挑起了那副重担。他就像是被硬拉着去拉一辆快要散架的大车,真的是力不从心。后来,他干脆辞掉了摄政王的位子,也没跟着那些顽固的老顽固们瞎折腾复辟的事,这做法挺合时代口味的,也算是挺明智的。再说了,他也没支持溥仪去当那个伪满洲国的皇帝,啥伪满洲国的官儿也没当,这就表明了他不跟着搞分裂,挺有民族骨气的,这也算是他晚年过得还算可以的一个原因。还有啊,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挺痛快地把王府给卖了,给家里带来了不少好处,这都得说载沣还是挺有头脑的。

3 阅读:77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9

用户10xxx19

2
2025-04-23 17:28

一家一姓,天诛地灭。

威猛舒克

威猛舒克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威猛舒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