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早年好不容易除掉鳌拜,为何到了晚年,却要给鳌拜平反?

大陈说书人呀 2024-12-11 15:36:06

那是因为鳌拜实际上没有什么反心,他可是清朝的大功臣。康熙早年问罪鳌拜,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权力,拉高声望。

自然在自己晚年权力巩固,朝堂安定之时,给鳌拜平了反。

首先,鳌拜并非是单纯的忠臣或奸臣,不能非黑即白的评价他。鳌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其应该被定义为权臣,是阻碍了少年皇帝康熙的权臣。

鳌拜是费英东的侄子,身份显赫,地位尊贵。大家可能不熟悉费英东这个人,毕竟在历史中就没出现过几次他的身影。

但费英东这个人可不得了,他是后金的开国五大臣之一。努尔哈赤的孙女婿,在努尔哈赤死后。费英东的牌位,甚至被允许放在努尔哈赤神位旁。

所以这鳌拜,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俗话说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鳌拜能爬到影响康熙的权臣之位,靠的肯定不仅仅是出身。

鳌拜精通骑射,武力值高的爆表。早年间更是追随皇太极,拳打察哈尔,脚踢朝鲜国。战功赫赫,深得皇太极信任,更是得了个“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

自然出身又好,功劳又大的鳌拜就成了皇太极的心腹。命鳌拜为其所率领的镶黄旗护军统,可见皇太极对他的信任。这时的鳌拜,算是绝对的忠良。

但是皇太极死后,鳌拜就摇身一变,从忠良变为权臣。

因为这皇太极死得突然,临终前并没有决定哪位皇子为太子。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谁才有这个能力资本来主舵满洲。

在多轮的筛选下,最后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进入决赛圈。二人展开了对皇位最后的角逐。

正黄旗和镶黄旗支持豪格,正白旗和镶白旗则支持多尔衮。朝中有权有势的大臣们也纷纷站队,豪格和多尔衮势力之间剑拔弩张。

鳌拜深受皇太极的恩赐,自己又是镶黄旗的统军护。自然是坚定地站在了豪格这边,首先举起了反对多尔衮的大旗。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召集诸大臣,于崇政殿商讨继位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对皇太极发血誓,今天誓死拥护豪格!两旗精锐尽出,包围崇政殿,如果今天出了什么变故的话,他们就是鳌拜最后的底牌。

崇政殿上的会议果如鳌拜所料,代善根本压不住场子。大臣们在堂下吵得不可开交,听的鳌拜心烦。随后其便挺剑而出,逼迫多尔衮,就算不立豪格,也必须立皇太极的子嗣为帝!

“先帝对我的恩情如天地一般宽宏广大,你要是今天不立先帝的子嗣,那我就下地下去陪先帝!”

不然两黄旗就要与你两白旗杀个天昏地暗!

多尔衮一看鳌拜那凶神恶煞的脸,也只能同意他的提案。最后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这福临是谁呀,是顺治帝啊!康熙他爹!

这么算下来的话,鳌拜对康熙那是有恩!没有鳌拜的提案,哪能有顺治帝?又哪能有康熙帝呢?!

可谁知,这鳌拜对康熙的恩情,也是日后康熙把他拿下的重要理由。

话说回鳌拜,在朝臣们达成共识,拥立福临为帝后。这鳌拜和多尔衮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时顺治帝还小,朝廷的实际掌舵人是多尔衮。此人好搞党争,不断地排挤与自己有仇的鳌拜一派。

鳌拜在多尔衮的连番折腾下,好几次差点把小命丢掉了。幸亏多尔衮的命数比鳌拜还差,不到四十便驾鹤西去了。于是这权力就从多尔衮的手中,还给了顺治帝。彼时的顺治帝才14岁,正是懂了一些道理,但又没完全懂的年纪。

仍然需要朝廷重臣,为其皇位保驾护航。自然,鳌拜这些混迹朝堂多年,又忠心耿耿的老油条是不二之选。

可惜顺治帝命也不长,二十多岁便英年早逝了,由八岁的康熙接下担子。

顺治同时安排了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康熙。

能看出,顺治帝在选辅政大臣时是下了心思的。

索尼和鳌拜是共同对抗多尔衮的战友。但索尼年老,力不从心,空有声望在身。苏克萨哈虽是鳌拜的亲家,但其一开始却是为多尔衮干活的。因此,和索尼鳌拜的关系都不是特别好。遏必隆怯懦,没有主见,属于听风就是雨的那类人。

这四人虽在顺治帝陵前共同发誓,忠心辅佐康熙。但不难看出,这四人其实是分属不同阵营,可以相互牵制彼此。但四人之间的联系又不浅,又没法离开彼此。

所以顺治帝希望凭借这种关系,在四人之间达成制衡,好让康熙的统治长长久久下去。

但顺治帝算错了一点,鳌拜可是拔剑逼迫多尔衮改继承人的狠人。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光凭一个苏克萨哈又怎么能摁住鳌拜呢?

于是顺治魂归天国后不久,鳌拜和苏克萨哈的矛盾就摆到了台面上。索尼见状直接退出,遏必隆见状也摆烂。这朝堂一下就变成了鳌拜的朝堂,其在朝内嚣张跋扈。自然也惹得康熙帝的厌烦。

但鳌拜党羽已遍布朝野,贸然行动必会打草惊蛇。万一这鳌拜真包藏祸心,那康熙帝未必是其对手。

于是康熙就挑选贵族子弟,让他们天天在宫中练习布库戏。鳌拜偶尔路过,还会点评两句。但他没注意到的是,这戏中的每一招,都暗藏着杀机。

眼看时机已到,康熙便支走鳌拜的亲信。命鳌拜上朝,待到鳌拜上朝之时。布库侍卫们一拥而上,将其拿下。

鳌拜落马的消息一时传遍上下,大臣们为鳌拜订了几十条罪名。按照大清的法律,鳌拜肯定是免不了一死了。

消息传到狱中鳌拜耳中,其请求面见康熙帝。在康熙帝面前,鳌拜扯开自己的衣服。开始细数自己身上的伤,这个是为了保护皇太极留下的,那个是为了保护顺治留下的。反正身上的一身伤,各个都是为了清朝留下的。

鳌拜这是要用自己的功劳,换康熙留自己一条命!

康熙看鳌拜声泪俱下,也不禁起了恻隐之心。决定留这位多朝老臣一条命,但绝对不能让他出了大牢!

所以说康熙为什么早年间要问罪鳌拜,想必看了上文的朋友都已经很清楚了。

就是鳌拜恃功自傲,多朝老臣的身份让他在康熙朝毫无顾忌。可他没想到的是,少年康熙也急需立住自己的威严,昭告天下自己康熙不是傀儡皇帝!

所以鳌拜的行为,那就是想睡觉就来枕头,康熙正好借鳌拜来拔高自己的声望。鳌拜被除掉后,朝廷上下一片噤声。没人敢再小瞧康熙一眼,都知道这小皇帝手段狠辣,是个不好惹的主。

说这鳌拜真有反心吗?不见得,以鳌拜的身份和资历,忠于皇太极终于顺治帝。只要大清还存在一天,那就不会亏待鳌拜。

所以鳌拜是不用冒着让自己身败名裂的风险,违抗康熙帝的命令。最后落得个不忠,不义的名号。鳌拜是个明白人,这点利弊他还是分得清的。

其实康熙对鳌拜也算仁至义尽了。

像曹操那类人,借别人顶上人头立威,那都是斩立决。康熙虽然给鳌拜罗织了三十条罪名,要求立斩。但最后还是饶了鳌拜,一直把鳌拜监禁到死。

而这三十条罪名中。也大部分是勾结党人完全可以,专权跋扈。没有哪项罪名明确地指出,鳌拜有弑君谋反的迹象或者行动。

既然没立刻处死,那就说明康熙并不是很想除掉鳌拜。果不其然,在康熙晚年时,就已经开始为鳌拜平反。

彼时的康熙大权在手,不再觉得有人能影响自己。在岁月的冲刷下,也没了少年皇帝的轻狂。开始为自己之前对鳌拜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丝愧疚。毕竟他是多朝老臣,又对自己和父亲顺治帝有恩。自己对他的惩罚,是不是有些太重了?

但正如朱元璋生前最后一道旨意,是让太阳停下来。这虽然荒唐,却能反映皇帝的权威。所以,皇帝是不会犯错的。即便皇帝真做错了事,那他也是对的。皇帝说1加1等于3,那1加1就必须等于3。

所以即便康熙觉得自己做错了事,那也不能直接恢复鳌拜的爵位。那就是康熙变相承认,自己以前真的犯过错。影响自己和大清的脸面,那是万万不可的。

康熙在人生末年期间,也是非常的宽容随和,贪图享受。

一些贪官污吏,僭越大臣。只要没做太多过分的事,康熙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他们共同构成了大清的基石,如果大量裁撤更换官员们的话。怕不是会毁了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盛世。

这种摆烂一般的思想,也影响了康熙的判断。

最后,康熙追封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相当于男爵。没有完全恢复鳌拜的公爵之位。

这表明康熙肯定鳌拜的功劳,但也没承认自己的过错。

鳌拜真正被平反是雍正朝时期的

雍正重新恢复鳌拜的一等公爵地位,加封“超武”,允许子嗣世袭。清朝的爵位很贵,不少都不允许子孙后代世袭。

所以鳌拜这个允许子嗣世袭的一等公爵,到底有多尊贵就不用多说了吧。

周星驰演的《鹿鼎记》里,鳌拜绝对是个十足的坏人。但看完他的一生就会发现,其对清朝忠心耿耿。

而他之所以被问罪,也只是成为了康熙帝掌权的垫脚石而已。他一生侍奉了皇太极,顺治帝。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为康熙帝掌权铺平了道路。所以鳌拜绝对是值得康熙,雍正为其平反的。

0 阅读:74
大陈说书人呀

大陈说书人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