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花了整整十年,这期间齐国为什么会不战而降?

大陈说书人呀 2024-12-12 15:30:27

总结原因其实就一句话,那就是两国实力对比悬殊。秦国已经不是齐国能欺负的对象了,由此出现的一系列乱象最后使得齐国放弃抵抗。

公元前230年,秦军跨过天堑浩浩荡荡地杀向中原。六国为了生存奋力抵抗,但此时的秦国已经今非昔比。

在和秦国交锋过后,魏国深知此时的秦国强悍异常。遂召集合纵,欲联合诸国,把秦军压回秦地。

但最后合纵失败,魏国首都大梁也被秦人改造成了水上乐园。

而失去了韩国这个盟友,赵国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上。虽李牧连却秦军,但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赵国也只能跪下唱征服。

但赵国公子嘉却依然在抵抗,在赵国灭亡后自立为王,在代地继续抵抗。在公元前222年,公子嘉被秦军俘虏后自杀。尽显赵人风骨。

燕地和楚地的悲歌更是传响中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更是流为千古佳话。

但在各个诸侯国的抵抗运动中,齐国的行为却显得极其特殊。相传当时的齐国手中握有40万军队,兵力相当雄厚。

其又占这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离秦国又远,没受到多少战火的侵扰。

不指望其能打赢秦国,但和秦国掰掰腕子,争取点时间总能做到吧。于是各国都眼巴巴地看着齐国。就等着齐国天兵一到,嬴政束手来降。

但齐国就这么稳坐东边,看着各国和秦国的厮杀。直到秦军兵临临淄,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入城中,灭亡齐国之时。

齐国都没做出过什么有效的反抗。

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不解,史书上描写齐人就没离开过“好勇,彪悍”这些词句。

那么为什么齐国会纵容秦国的侵略?哪怕是实力不够,也至少要跟秦国人杀个你死我活吧。

就算最后输了,那也是光荣战死。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由于自己的不抵抗不作为,被后人念叨好几百年。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齐国自己在外交这方面不甚理想。

甚至可以说被其他五国给孤立,被霸凌了。

在公元前230年的五十年之前,中原诸侯国们经常联合起来对秦国拳打脚踢。齐国看见了,这好事也不能落下我们。

于是也加入了伐秦联盟。

但在对秦作战前夕,齐国齐愍王脑子突然一抽。私下占领了当时一息尚存的宋国。

这可惹恼了伐秦联盟的其他成员。在作战前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刺盟友。这事太恶劣了,今天偷袭的是宋国,明天呢?!是不是就得把我们几个全都偷袭一遍啊!

彼时的战国还是秦赵齐三国并立为最强,但这不代表联盟会容忍齐国的行为。再加上秦国在其中的煽风点火。

很快,在公元前284年。以燕将乐毅为主帅,五国伐齐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临淄。

联军双管齐下,连着歼灭数万齐军。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后,齐都临淄失陷。齐愍王也被联军取走人头。

随后齐国大半被燕国接管,大量的财富也流入燕国的国库。国家被肢解,大量土地沦丧。

幸亏后来田单率军稳住了齐国的阵脚,但此时的齐国国力已经元气大伤,大不如前。

在五国伐齐后的齐襄王和齐王建两代人都专心国内事务,不再理会天下大事。

有观点称此时的齐国对五国的做法感到心寒。你们把我揍了一顿,抢完钱夺完地就跑了。

现在轮到你们被抢钱夺地了,想起我了?想让我支援你们?门都没有!

但这个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齐国也是百年老国了,从春秋走到战国,安能不知唇亡齿寒之理?

秦国灭掉五国后齐国也跑不掉,那么既然深知此理,又为何不做抵抗呢?

这就得说说齐国内部的情况了。

在田单复国之后,迎接他的不是泼天的荣华富贵,而是齐襄王的猜忌和不信任。

连这种护国大臣都得不到信任,就更别提齐国的其它大臣们了。一时间齐国朝堂上下人人自危,齐国内部也不安分起来。

而彼时齐国的外部环境也不安稳。

首先就是齐国复国不久,对其虎视眈眈的国家大有人在。

上文提到的燕国,一直想维持自己对齐国的影响。为此不惜一边和赵国连年作战,一边继续蚕食齐国。冒着双线作战的风险,也要保持自己的地位。

这是何等的毅力,但对齐国来说,燕国的行为无异于灭顶之灾。

为了不重蹈覆辙,齐国只能奉行收缩战略。先别管什么六国天下事了,先把燕国挡住再说吧!

在对外战争不利的情况下,齐国的经济地位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上文说过,齐国虽位于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大量的金银财宝被燕国带走,齐国的国库被翻了个底朝天。

那时的齐国刚休养生息没几年,经济没复苏多少。另一边魏国却不断开疆拓土,接连控制了几座商业大城。但几座城市显然满足不了魏国的胃口。

随后魏国不断东进,又拿下了齐国的一些地区。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方面,魏国都在不断压迫着齐国的生存空间。

眼看着魏国和燕国都在从齐国身上薅羊毛,楚国自觉也不能愣着。于是在控制了鲁国后,以鲁国为跳板,不断北上骚扰齐国。

在这三位大汉的轮流夹击之下,齐国对于天下大势那是有心也无力。

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如何保卫国家,御敌国门外上。

在齐国失去了征服中原的积极性后,秦国人也跳了出来。大家都知道,秦国人奉行“远交近攻”政策。而齐国是秦国人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秦国有意劝说齐王建身边的重臣大臣,让他们劝告齐王不要抵抗。上文说过,齐襄王对手下大臣很不信任。这也就使得齐王在齐国朝堂内的位置..不能说是很高吧,只能说很微妙。

但这也不是无解,如果齐王建努力修复与大臣们的关系的话,还可以保齐国朝堂一片安宁。可据史书记载,齐王建只信任他的母亲君王后一派。

不是大臣们把齐王建孤立了,而是齐王建一个人孤立了所有大臣们。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内部的小圈子里,这肯定对其王建的思想有着不小的影响。

而秦人的假求和一旦在这小圈子中传播开,就如洪水猛兽一般不可阻挡。很快齐王建耳旁,就都是劝告自己和秦国和平共处的声音。

甚至有人提出“秦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这种话来骗齐王建和秦国共处的利处。

于是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齐王建也开始寄希望于通过和平共处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位置。

既然你五国不给我齐国面子,那也就别怪我齐国加入秦国阵营。

有人说在齐王建妥协的那一刻,齐国实际上就已经输了。

这话不假,但如果齐王建决心与秦国战斗到底,那齐国有战胜秦国的希望吗?也没有。

首先是齐国自身的实力在不断下滑,在五国伐齐后,齐国的疆域只保留了原有的一半。‘

实力水平本来就弱了不少,而在近五十年的休养生息后,军事实力不能说是有所恢复,只能说是更下一层楼。

这是因为虽然燕,楚,魏三国不断骚扰齐国,但在这几十年间并没发生特别大规模的战争。齐军虽然数量多,但终归是没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验,实力多强不好说。

在军事实力衰微的同时,厌战情绪也弥漫在齐国的民间。

都说战争后的和平弥足珍贵,齐人就在贪婪的享受着五国伐齐后这珍贵的和平。齐国的经济底子好,所占地区又富庶。因此在和平期间,齐国的民众迅速富庶起来。

这人一有钱就容易贪安逸,这一贪安逸就不思进取。那时的齐国民众眼中,只能容得下自己的安逸生活,容不下继续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

等到齐王建幡然醒悟之时,已经晚了。五国死的死,残的残。

遍观整个中原大地,居然没有势力能再制衡秦国了。

齐王建最后一次朝见秦国时,被司马劝了回来。

司马问齐王:“我们是为国家立了一个君王呢,还是为了您而立了一个君王呢?”

齐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为了国家而立了一个王啊!”

于是司马又怼了一句:“既然是为国家立王,那么大王您为什么要抛弃国家去秦国呢?”

齐王语塞,只能灰溜溜地乘车回宫。

当燕国被灭后,齐王建才匆匆设置边防军。但在王贲的率领下,秦军轻易跨过了齐国犹如虚设的北部防线。直取临淄,齐国灭亡。

虽然在今人的视角里,齐国的行为很怪,不战而降更是耻辱。

但从客观角度来看,齐国是有一套完整的复国计划的。

首先,齐国要在五国伐齐后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而且要同时面对楚,魏,燕三国的威胁 ,不得已实行战略收缩。好不容易站稳了阵脚的时候,秦国却又杀到中原。

在那时候的齐国看来,秦国人这次大概率又会是无功而返。毕竟在之前的几次尝试中,秦国染指中原的行动就没成功几次。想必这次也不会是东方五国的对手。

而今东方五国又在不断欺负,压榨自己,那么为何不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好好恶心一下东方五国呢?

毕竟在那时的齐人认知中,历史就那么短。而在短暂的历史中,秦国人就没成功侵占过中原,染指中原对秦国人来说就是难事。所以能做出和秦国修好这种判断,也算正常。

但后来随着秦国一家独大,东方五国屡屡吃瘪。齐国则做出了臣服于秦的打算,做着东西两王的美梦。为此齐王建甚至不惜两次拜访秦国,努力营造一种和平的氛围。

但秦国灭亡齐国的野心昭然若揭,齐国不得已整军备战。但为时已晚,最后落得了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所以从这种视角来看,齐国做的没错。它仍然以延续着合纵连横的政策,想在各国的纷争中分得一杯羹。

但很可惜,在嬴政带领下的秦国已经今非昔比。目标就是为了统一天下,不会再留给六国一丝生机。

所以落后于版本的齐国,最后也只能化作历史中的尘埃。成为秦国统一天下中棋盘中,重要的棋子。

0 阅读:36
大陈说书人呀

大陈说书人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