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

彩樱飞舞梦 2024-12-18 10:03:55

遥想西汉年间,中原王朝就开启了对西域的探索与管理之旅。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府闪亮登场,这可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就好比在西域这片土地上插上了中原王朝的旗帜,从此新疆稳稳地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可谓“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打那以后,西域便在中原王朝的精心呵护下,历经东汉、西晋、大唐等诸多朝代的更迭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变幻。

大唐盛世之时,西域的影响力那可是蹭蹭往上涨。丝绸之路在这个时期热闹非凡,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儿欢快地碰撞、交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绘的就是当时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繁华景象。西域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成为中原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交流互动的关键枢纽,在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公元 755 年,一场“安史之乱”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无情地打破了大唐的太平盛世。唐王朝为了平息内乱,不得不把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的大部分驻军调回内地,这可给了吐蕃一个绝佳机会,它迅速攻占陇右和河西地区,一下子就截断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通道。不过,安西四镇的留守部队那可是相当硬气,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依然坚守着大唐的荣耀与尊严,就像一座座屹立不倒的英雄雕像,在西域的土地上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公元 808 年冬天,安西四镇最终还是无奈地沦陷了,这段历史充满了悲壮与英雄气概,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

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王厚、童贯和高永年曾成功收复陇地区,还设立了陇右都护府,可惜好景不长,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就荒废了。元朝时期,四大汗国名义上对元朝称藩,实际上各自为政,当时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都归察合台汗国统治。明朝的时候,西域由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掌控。洪武年间,明朝的西北疆界一度延伸到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还设置了一系列卫所。可岁月流转,公元 1472 年,哈密卫城被吐鲁番攻破,卫所只好内迁,虽然后来有复设的举动,但公元 1514 年又再次被攻破,15 世纪后半期之后,西北诸卫纷纷瓦解,明军无奈只能退守嘉峪关,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直接管控陷入了低谷。

直到清朝,康雍干三代皇帝对准噶尔部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艰苦卓绝的战争。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在乾隆朝彻底搞定了准噶尔部,中央王朝得以重新在西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公元 1757 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最后一位大汗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准噶尔汗国彻底玩完;公元 1759 年,又成功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天山南路也恢复了太平,至此,清朝全面收复西域。

那清朝为啥非要拼了老命收复西域呢?这里面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清朝统治的根基是“满蒙一体化”,蒙古各部(尤其是漠南蒙古)的支持对清朝来说就像大厦的基石一样重要。而准噶尔部作为漠西蒙古的一支,实力强劲且野心勃勃,它的历代统治者都妄图掌控全蒙古的统治大权。要是准噶尔部真的得逞,控制了漠北漠南各部,那清朝的统治基础可就摇摇欲坠了,“满蒙一体”的格局也会化为泡影,清朝的后院肯定会乱成一锅粥。而且,准噶尔部的扩张还严重破坏了西域地区的稳定,把丝绸之路也给堵得死死的,影响了中原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就像古人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了消除这个潜在的大威胁,清朝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前赴后继地对准噶尔部发动战争,就是为了确保清朝的长治久安和江山稳固。

在收复西域的过程中,清朝施行了一系列很有成效的治理举措。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田、改土归流这三件大事,那可都是农耕文明治理智慧的典范之作。

官绅一体纳粮,打破了历朝历代官绅名下土地不用交税的特权“壁垒”,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以前,士大夫阶层靠着特权,肆意抢夺自耕农的土地,导致国家税收越来越少,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这可是改朝换代的一大隐患。清朝顶着巨大压力推行这一政策,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这个历史“顽疾”的根源。据记载,明朝政府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也就大概 2000 万两白银,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财政收入突破 5000 万两,咸丰年间更是超过 8000 万两,差不多是明朝的 4 倍呢。雄厚的财政实力,为清朝治理边疆地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土归流也是清朝在边疆治理方面的一大创举。明代以前,中原政权对边远地区的管理比较薄弱,大多采用土司制度,土司自己管理辖区事务,只给中原政权象征性地进贡。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当地民众对中原国家概念很模糊,比如明末的播州之乱,就是土司拥兵作乱,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和危害。清朝雍正年间,在云贵等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设置官府,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废除土司的行政管理权。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掌控力,还促进了民族融合。

大量汉族移民纷纷涌入边疆地区,经过几百年的交流融合,这些地区逐渐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清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在新疆先是设立伊犁将军管理军政事务,民政事务委托当地首领自行处理,1884 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乱后,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立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对新疆的治理体系,让新疆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摊丁入田政策,按照田地收税,废除人头税,有力地推动了生育,对清代人口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明末中国人口大概有 2 亿,经历满清入关战争后,顺治年间全国人口锐减到不足 1 亿。在摊丁入田政策的刺激下,清代人口快速增长,到乾隆年间已经超过 3 亿,1912 年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达到 5.5 亿。人口的大幅增长为清朝大规模移民边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清朝通过大规模移民充实边疆,成功地稳定和巩固了边疆地区。就拿新疆来说,乾隆年间清朝实际控制新疆时,新疆人口只有 38 万人,到道光 30 年(1850 年)大概 80 年后,人口才增长到 73 万人。1884 年新疆设省后,内地向新疆移民数量大增,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到民国元年(1912 年),新疆人口已经达到 209 万。大量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元的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疆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不过,清朝末年,新疆遭遇了诸多严峻的危机与挑战,甚至差点就从中国分裂出去。

第一次分裂危机是阿古柏之乱。1865 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国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领大军入侵中国新疆南部,自立为王,建立了“哲德莎尔”伪政权,霸占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当时,清政府正忙着镇压内地人民起义,根本无暇西顾。1871 年,沙皇俄国又趁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新疆一下子就陷入了被英俄两国夹击侵吞的危险境地。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清政府内部就收复新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财力建设水师来防御日本,他觉得新疆就是“数千里之旷地”,收复新疆会“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而左宗棠则坚决反对,他深刻认识到新疆的战略重要性,指出一旦失去新疆,陕西、甘肃的清军就会被长期牵制,西北门户大开,蒙古、甘肃等地就会面临被叛军和沙俄攻占的危险,“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最终,朝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临危受命,虽然年事已高但毅然出征,还抬着棺材上阵,以此表明收复新疆的坚定决心。西征军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境内地区。但收复新疆的过程极为艰难,耗费巨大。清政府为了全力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那可是掏空了家底,户部拨款、各省协饷,甚至还通过胡雪岩向汇丰银行借款,前后总共花费了约 5230 万两白银,几乎把清政府多年的财政盈余都花光了。此后,左宗棠又集结重兵在伊犁附近,凭借强大的军事压力支持曾纪泽与沙俄谈判,直到 1881 年才成功收复伊犁,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才得以重回祖国怀抱。

第二次分裂危机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文为领袖的革命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这个纲领存在比较严重的大汉族主义倾向,把东北、西藏、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排除在“恢复中华”的范围之外。1911 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十八星旗”成为革命军标志,它代表的仅仅是十八个行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新疆四个行省以及蒙古、西藏等广大边疆地区都被排除在外。武昌军政府发布的《布告全国电》,以“十八省”“汉族”“汉人”为号召,这可让边疆地区的民众感到恐慌和不安。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列强都在虎视眈眈,日本想要争夺东北,俄罗斯觊觎新疆与蒙古,英国企图吞并西藏。革命党的这个纲领无疑给了列强可乘之机,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危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世凯、立宪派以及即将灭亡的清政府共同努力,挽救了国家的分裂局面。1912 年 2 月 3 日,清朝皇帝在《授权袁世凯与民军商酌情退位条件指令》中特别提出“蒙古、回、藏之待遇,均应预为筹划”;2 月 12 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明确提出“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境内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退位法令为民国替代清政府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也明确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性,五族共和才得以成为中华民国的主流理念,新疆也得以继续留在祖国大家庭之中。

第三次分裂危机发生在盛世才执政时期。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边疆地区的经济支持几乎为零,新疆局势动荡不安。盛世才,这个东北出身的满族军官,靠着外部势力的支持,在 1933 年成为新疆的统治者。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给盛世才提供了大量军事与经济援助,并在新疆获得了一系列特权,新疆逐渐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盛世才甚至还想劝说斯大林让新疆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国民政府虽然多次抗议,但也无济于事。

直到 1941 年 6 月 22 日,法西斯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计划,苏军遭受重创,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卫国战争,苏联逐步停止了对新疆的蚕食。1942 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国家,大量美援涌入中国,盛世才审时度势,转而投靠国民政府,将苏联军民移出新疆,新疆才得以暂时摆脱分裂的危机,继续坚守在祖国的版图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把帮助边境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走各民族共同繁荣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推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面临着工业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很难抽出大量资源支援边疆。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中央创造性地设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 年,驻扎在新疆的十几万解放军官兵集体就地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员。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独特模式,通过大规模组织屯垦建设,既减轻了驻军财政负担,又为新疆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产建设兵团的官兵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戈壁、荒地甚至沙漠中开垦出大量良田。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沙肆虐,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新疆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展壮大,成为新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棉花、瓜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量丰富、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市场;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交通、通信、水利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新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从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到清朝的重新收复,从近代的危机四伏到新中国的繁荣稳定,新疆的每一段历史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如今,新疆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窗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3 阅读: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