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时那“吃人”的草地,如今过去80多年,现在变得怎么样?

彩樱飞舞梦 2024-12-15 15:07:1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八十多年过去了,红军长征时那片让人闻风丧胆的“吃人草地”,见证了无数的英勇和牺牲。曾经的艰难困苦,与现在的全新面貌相互对比,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展开,讲述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长征之路:草地的生死博弈与坚强意志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军毅然踏上了长征的伟大征程。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十四个省,一路上战火纷飞,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1935 年 8 月,红军来到了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松潘草原。这片草原,乍一看广阔无垠、绿意盎然,好像是个宁静的好地方,实际上却暗藏危机。它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 3400 米,周围山地海拔更是超过 4000 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恶劣的气候,寒冷和潮湿如影随形,频繁的降雨更是让草地变得危险重重。

雨水倾盆而下,土地变得松软,沼泽到处都是,就像一张巨大的死亡陷阱。据记载,草地面积达 15200 平方公里,其中沼泽面积超过 30 万公顷。红军战士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死神较量,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无底的泥潭。一旦陷进去,如果没有及时救援,就只能在绝望中看着泥水慢慢没过身体。许多年轻的战士,就这样在懵懂和无畏中,被这片草地夺去了生命。

除了危险的自然环境,缺医少药、粮食短缺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也让红军战士们举步维艰。进入草地前,战士们想尽办法筹备粮食,把青稞脱壳做成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在藏民的带领下辨认野菜充饥,甚至准备烧酒、辣椒来抵御严寒,可粮食还是非常短缺。每人带的干粮最多不过 8 到 10 斤,普通战士只有 5 到 6 斤,有些战士甚至只有 3、4 斤。在漫长的征途中,这点粮食很快就吃完了。

当干粮吃完后,战士们只能寻找野菜、草根、树皮来填饱肚子。但不是所有野菜都能吃,有些野菜有毒,吃了会呕吐、腹泻,甚至中毒身亡。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战士们把身上的皮带、皮鞋、皮毛坎肩,甚至马鞍等能煮的东西都拿来吃。有的战士在绝境中,还从粪便里挑出未消化的青稞麦,洗干净后煮着吃。“风餐露宿何辞苦,野菜充饥志越坚。” 红军战士们在这片草地上,用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与恶劣的环境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据统计,红一方面军进入草地前大约有近两万人,走出草地时只剩下 1.3 万人,有六千二百零七人永远留在了这片草地;红二方面军进入草地前有 1.6 万人,走出时是 1.3 万人,约三千零九十二人长眠于此;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损失最为惨重,仅第三次过草地就损失了近七千人,如果累计前两次的伤亡,数字更是让人痛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充满热血和理想的鲜活生命,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长征路上悲壮雄浑的英雄史诗。

治理之路:从沼泽到美景的华丽变身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无数英灵的土地,终于迎来了新生。国家大力开展松潘草原治理工程,一场与大自然的艰苦战斗就此打响。

许多专家学者来到松潘草原,经过仔细勘察,发现草原沼泽形成的原因是雨水过多,地下水无法有效排出,导致土地长期松软泥泞。于是,一套科学的治理方案应运而生:大力修建排水渠,让地下的积水顺利流出,使土地逐渐稳固;播撒吸水能力强、抓地力好的青草种子,加固土壤;修筑坚固的堤坝,开垦肥沃的农田,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防止土地再次松软形成沼泽。

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奋勇向前,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书写着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松潘草原的沼泽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曾经让人害怕的泥潭沼泽,已经被绿草覆盖,充满生机。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修复和改善,松潘草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单一放牧方式被农牧结合的新模式取代,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放牧牛羊,在这片曾经的“死亡禁地”,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松潘草原的生态变化,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

如今的若尔盖草原,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美好家园,也成了吸引各地游客的旅游胜地。扎嘎瀑布气势磅礴,像银河倒泻;二道海湖水清澈如镜,宛如仙境;丹云峡奇峰罗列,怪石嶙峋;雪宝顶高耸入云,圣洁壮美。这些美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画卷,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欣赏大自然的神奇,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生态保护:守护草原的绿色未来

若尔盖草原,这片我国五大草原之一的广袤大地,在时代的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增多,若尔盖草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冲击。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曾经众多的三百多个湖泊逐渐干涸,沙化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在这片草原上敲响。我国政府迅速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态恢复项目。限制放牧规模,推行草原轮牧制,开展草场保护和沙化治理工程……这些措施直击草原生态问题的要害。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人们期望能够遏制草原退化的趋势,让这片珍贵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1995 年,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在若尔盖草原建立,这是草原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若尔盖草原独特的生态价值,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对这片土地长期保护的决心。保护区内,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成为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合作,收集分析大量治沙数据,积累了宝贵的治沙防沙经验和方法,并应用到草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恢复实践中。九百六十三亩曾经的沙漠化土地,在科学治理下变成了绿洲,这不仅是若尔盖草原生态改善的有力证明,也展示了我国生态恢复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若尔盖草原的保护工作备受关注,力度不断加大。2022 年,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批,为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注入了强大动力。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建立,就像一道坚固的生态防线,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将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生态恢复的重要科研平台,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从曾经的“死亡禁地”变成了如今的人间仙境,这巨大的变化,凝聚着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彰显了新中国治理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期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用心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1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