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在欧洲快结束的时候,苏联那强大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冲向西欧。这到底是为啥呢?是有长远的战略考虑,还是因为有别的力量制衡,又或者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一、战争把苏联打得元气大伤,人口也出了大问题
1945 年的苏联,就像是从惨烈战场上好不容易活下来的重伤员,满身都是战争留下的伤痕,疲惫到了极点。那场可怕的战争,让无数鲜活的生命消逝,苏联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有数据显示,苏联在战争里牺牲了 930 万军人,如果把平民也算上,死亡人数高达 2750 万。还有至少 440 万人落下了终身残疾,他们再也没办法像以前一样正常生活,更别说上战场打仗了。
在战争期间,苏联的土地上几乎每个家庭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家庭破碎,亲人离散。大量年轻力壮的男性都战死了,这使得苏联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好多村庄和城镇,以前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战争过后,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废墟里艰难求生。这种人口的大量损失,可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减少,它对苏联的生产、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储备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这时候的苏联军队,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得很英勇,战斗力很强,但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士兵们经历了长时间残酷的战争,身体和精神都已经疲惫不堪,就像一个跑了很久很久的运动员,虽然还有一点力气,但已经很难再继续冲刺了。而且,苏联为了维持战争,把征兵年龄从 17 岁扩大到了 55 岁,几乎把能打仗的人都送上了战场。这就意味着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后备力量了,如果要进攻西欧,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很可能就会面临失败的结局。
二、西方盟国实力强,还有原子弹威慑
再看看西方盟国,他们在二战中的损失和苏联比起来,那可小多了。西方盟国的军人死亡人数还不到 100 万,平民伤亡也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他们的工业基础在战争中并没有被彻底摧毁,像英美等国在战争期间工业生产一直都很稳定,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先进的装备。
在军事装备上,西方盟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据记载,盟军在西欧、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部署了 680 万人的军队,有 1.8 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3 万门火炮以及 2.8 万架飞机。这还不算英国本土的 75 万英联邦军和法国正在重建的 60 万预备军。美国本土还有 300 多万训练有素的士兵,随时都能投入战斗,他们的动员能力也非常强。
然而,最让苏联害怕的还是美国研制出的原子弹。当时的世界,对核武器还没有太多的限制。苏联很清楚,如果和西方盟国开战,自己很可能会成为美国原子弹攻击的目标。像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重要的城市,可能瞬间就会被原子弹摧毁。面对这样强大的、具有毁灭性的武器,苏联在做决策的时候肯定要非常谨慎,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冒险去挑战这种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威胁。
三、战后势力范围早有划分,苏联有自己的战略
早在 1944 年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斯大林就和丘吉尔、罗斯福商量好了战后的势力范围划分。这个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国的实力对比和长远的战略考虑,也为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希腊,英美两国占了 90%的控制权;在南斯拉夫,英美有 50%的控制权;而在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苏联占了 90%的控制权;保加利亚则是苏联 80%的控制权。这种势力范围的划分虽然不是绝对固定的,但对苏联的战略决策有很大的影响。苏联在战后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的,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进攻西欧,而是要巩固在东欧的地位,建立一个以苏联为首的泛斯拉夫人阵营。
比如说在德国问题上,虽然苏联在攻克柏林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战后还是同意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甚至还曾经想过让四国都从德国撤军,只要德国能像奥地利一样保持中立并且不反对苏联。在奥地利,苏联在 1955 年也撤出了已经占领的维也纳,让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这些做法都说明苏联并不是一个只想着扩张领土的国家,而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做出了符合自己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决策。
四、苏联的泛斯拉夫情怀与内部矛盾
苏联在民族主义方面有着泛斯拉夫主义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沙俄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很关心波兰的命运,她觉得瓜分波兰是为了保护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斯拉夫人聚居的地方。到了尼古拉一世时期,在俄土战争中泛斯拉夫主义表现得更加明显。沙俄军队攻打土耳其,就是为了解放被土耳其压迫的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同胞。
苏联继承了这种思想,想要建立一个泛斯拉夫人大联盟。在战后中欧东欧各国的领土划分上,这种倾向就很突出。保加利亚得到了原属罗马尼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南斯拉夫得到了原意大利的部分领土;波兰虽然在东部失去了一些领土给苏联,但在西部得到了原属德国的西里西亚和东波美拉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把东部的外喀尔巴阡地区给了苏联,不过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赶走了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在这些领土划分中,可以看出苏联明显偏向斯拉夫人国家,把他们看作是构建泛斯拉夫联盟的重要部分。
但是,苏联的这种泛斯拉夫主义也有问题。它缺乏一些软性的民族融合元素,太注重政治和领土的扩张,而忽略了老百姓的生活。苏联在战后虽然在军事和重工业上有一定成就,但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却比较落后,国内物资匮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这种情况导致国内民众有一些不满情绪,这也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五、苏联老百姓渴望和平,国内状况也不允许战争
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苦难,人们都盼着和平快点到来,好重建自己的家园,而不是继续打仗。在战争中,苏联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家园被摧毁,生活陷入困境。他们希望战后能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重新恢复生产,把被破坏的家园重新建设起来。
苏联国内在战后面临着很多难题,经济快要崩溃了,基础设施被破坏得很严重,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1946 年,因为美国援助减少,苏联还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这让国内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民众的不满情绪也更强烈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联进攻西欧,国内的负担会更重,肯定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
而且,苏联在战争期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政治控制。这种体制在战争时有用,但战后弊端就显现出来了。人们经历了战争后,对自由、民主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了,都希望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苏联政府这时候最要紧的是解决国内的问题,而不是发动对外战争,不然矛盾会更加激化。
六、国际舆论和外交压力让苏联不敢轻举妄动
在国际舆论方面,二战刚结束,全世界人民都特别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如果苏联这时候进攻西欧,肯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成为大家批判的对象。这种国际舆论压力会让苏联在国际上非常孤立,外交处境会变得很艰难。
从外交关系来看,苏联在战后被英美等西方国家包围。如果苏联发动进攻,周边的芬兰、土耳其、伊朗等国,还有那些对苏联本来就有意见的卫星国,像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很可能会加入英美阵营一起对抗苏联。这样苏联就会面临多线作战的困境,外交压力会转化成军事威胁,让苏联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第一苏联真没那个实力,第二连同为斯拉夫人的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不想靠近俄国人你觉得不愿被德国人统治的西欧人会愿意被苏联统治?第三还有美国的几百万生力军在等着你呢,苏联进攻西欧只有一个结果自己先崩盘,就算美国不插手想维持在西欧的统治苏联只能疲于奔命联动着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动荡不堪想要靠武力去统治比自己人口还多又形成民族国家的西欧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全然不同苏联只能在内耗中崩塌,苏联能发起反击靠的是美英不计成本的援助它早前连人手一杆枪充足的弹药都没有粮食靠美国援助才能满足国内需求,45年它还没消化吸收好美国的援助汽车产业大型钢铁化学肥料等企业才刚在美国人的援助指导下建立还不能直接化做底蕴冒然去占领西欧只能被撑死
什么鬼命题,当时还是盟友,进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