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兮解读】男生假装爱你会怎么做?

王真兮情感 2024-10-04 19:07:42

之前看到过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一个男生想和谈了三年多的女朋友分手,却不知道怎么开口。这段关系的开始,是女生主动追的他。恋爱期间,女朋友对他很好,他也很享受这种被照顾、被爱的感觉。就这样,他们一谈谈了三年多。现在年纪也都不小了,是时候考虑结婚的事了,女生提出要带男生见家长。打从这儿开始,男生发现自己心态突然变了。女朋友越是关心、对他好,他反而烦的越想逃离。他很想提分手,但话到嘴边不知怎么开口。毕竟两人也在一起这么久了,他怕女朋友的纠缠,更怕自己被骂成渣男。这时,有个朋友给出个建议让他尝试下“热暴力分手”。果真两个月后,女朋友主动提出了分手,男生沾沾自喜成功摆脱了这段感情还没什么心理负担。开始我看的一脸懵圈:只听说过冷暴力,那热暴力又是什么?

冷暴力分手更被人所熟知,是通过疏远与冷漠迫使对方受不了,主动提分手。而热暴力分手则是截然相反的路径。无休止地黏着对方,要求他即时回应;全天候的不间断突袭查岗,猜疑他身边所有的异性朋友;在对方最忙碌时不断打扰,甚至在他疲惫不堪时挑起事端和他吵架;一旦察觉到对方一点的反感,便紧追不舍地质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总之,这一系列的行为,旨在营造一种爱已失控、令人窒息的氛围,迫使对方主动提出分手。起初,我以为这只是虚构的情节,但网络上搜索的结果却证实了这样的行为真实存在。

这一发现让我着实震惊,原来,过度表现得很爱一个人,也能变成精心设计的“分手策略”。然而换位到他女朋友的位置上,在被逼着先开口说分手的过程中,她不仅要承受情感与精力的双重煎熬,还可能因误解对方的深情而陷入自责与愧疚的深渊。而策划这一切的男生,最终却能以受害者的姿态全身而退,免除了心理负担与社会指责。甚至因此博得同情,更利于自己以后的“行情”而暗自窃喜。这样的手段,是够卑劣的。

不得不说,恋爱的失败率往往多于成功率,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一方先提出分手时,无论过错有几分,往往会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更多的道德谴责。如果可以,没人愿意当“坏人角色”。

我曾目睹过两个要好的朋友谈过一段短暂的恋爱。一天晚上,大路(男生朋友)约我吃晚饭,闲聊中说他想分手,但不知怎么开口。面对这情况,我很是为难:作为大路与小七(女生朋友)的共同朋友,我的立场有些尴尬。我能肯定的是,他们俩的人品绝对的靠谱,不存在渣男渣女的情结。然而,爱情与友情是不一样的,好人和好人未必就能走到最后。也恰恰是因为善良的原因,在决定分手时,才会因太过在乎对方的感受而束手无策。看着大路苦恼的模样,突然觉得,一段感情最难的不是怎么开始,而是怎么结束。

当时那层窗户纸,是小七先捅破的。“我肯定不能直接和她说不爱你了,万一她一时接受不了怎么办”,大路说道,“我也不敢突然对她很冷漠,不然她会说我冷暴力,渣男”。我明白他说这话的意思。用冷漠淡化感情,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冷暴力”,显得自己没安好心,很低级。但先开口说分手,又显得自己先背叛了这段感情。我问大路,为什么想分手。他不慌不忙的说:“以前当朋友时觉得她性格好,她也习惯了我的随性不羁。”这点确实是。大路曾和我夸过小七是他见过最豪爽的女生,小七也曾说过很羡慕大路身上的松弛感。“可恋爱后,这些优点好像都变成了缺点”,大路接着说,“她说我懒散不上进,我觉得她有时太过强势。”其实我能理解,人对朋友的包容度,往往比对恋人的包容度高很多。在朋友的维度里,以接受和欣赏为标准。能接受甚至是欣赏对方的人品三观个性,便能成为朋友。而在伴侣的维度里,更多以合适和理想为标准。当某个人成为自己的情感投射对象、生活共同体,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倾向性的期许和情绪化的要求。人不一定会想改变自己的朋友,却很难不想改变自己的伴侣。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情里的磨合。但谁也不能说,磨合不成功就一定是过错。

后来我也没再掺和其中。过了一阵子听说,大路提了分手,小七还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的每次聚会,他们都会打听对方在不在,在的话就不参加了,怕尴尬。直到有次的聚会,两个人竟然都出现了。虽然免不了有些尴尬,但氛围还算和谐。后来私下里,小七主动谈起大路,开玩笑的说:“现在看来,大路或许更适合当朋友”。我问她,你不怪他吗。“没想到他还是个狠人,当面直接提分手,她平静的表情带着一点笑意,但想想,真诚又直接地开口挺好的。”我很认同她这话。分手作为情感的终结,其过程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伤痛、不甘与怨恨。然而,当双方能以坦诚和尊重的态度面对,至少能减少自我怀疑与长期的心理阴霾。

正如小七最后说的,“他只是不爱了,我又能一直怪什么呢。”是啊,怪不起来了,心里也就慢慢释然了。相反,发现自己那么喜欢的人为了保护形象,不惜玩弄手段抢占道德制高点,那种看错人的失望,我觉得远比分手本身,更令人难过,是这样吗?

0 阅读:0

王真兮情感

简介:情感挽回 情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