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周总理汽车紧跟自己,警卫员杨帆急问司机:能不能甩掉他?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5-02-15 11:35:09

1949年的一天傍晚,一支神秘的车队静悄悄的行驶在北平的山路上。

周总理的警卫员杨帆坐在开路车里,警惕的观察着窗外的情况。

可当他看到周总理汽车在紧跟自己时,低声询问司机:能不能甩掉他?

总理的警卫因何要甩掉总理?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错怪警卫战士

1949年3月25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一场阅兵仪式。

这场阅兵意义重大,既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唯一的一次阅兵,也是开国大典阅兵式的一次预演。

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同志,也将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同时接见工农商学兵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

为了确保这次西苑阅兵的安全,周总理对此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

按照计划,毛主席、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当日上午在颐和园集中,下午4时出发赶往西苑机场。

临近中午,周总理神色匆匆,想找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杨帆了解警卫布置情况。

但是一连询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没有到杨帆。这使得周总理有些着急,心里总有些不安。

直到午饭后,周总理才看到了杨帆。

他严肃地批评道:“你跑到哪里去了?眼下工作这么忙,找都找不到你!”

杨帆作为一个负责肩负着安全保卫重责的警卫人员,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又跑到哪里去了?

原来,杨帆一到颐和园就一头扎进了厨房。

因为就在1948年,毛主席在阜平城南庄时,曾经有个叫刘从文的司务长被国民党的特务机关拉拢,成为特务,并妄图往毛主席的饭菜里投毒,企图谋害毛主席。

侥幸未得逞后,又给敌机指示目标,致使毛主席住处被炸。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北平复杂的局势,杨帆深知食品安全关乎重大,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亲自仔细检查了所用的水、米、菜,从做饭开始便一直守在厨房,片刻未曾离开。

可这些情况,周总理并不知晓。

面对总理的批评,杨帆心里虽然委屈,但他明白此时解释并非最佳时机,默默将委屈咽下。

时到下午,阅兵完毕,毛主席一行按计划到香山住地。

杨帆负责在前开路,他担心道路上有敌特埋设的地雷,为保证首长们的安全,就让司机把车开得快一些,同车队拉开距离。

只是,事与愿违。

后面的司机未能领会杨帆的意图,看到前面的车加速,他们也纷纷加速紧跟其后,一辆接一辆的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疾驰,扬起阵阵尘土。

车队到达香山脚下停下后,周总理快步走向杨帆,脸色严肃,语气中带着几分严厉:“你在前面是怎么带的车,道路这么窄,又高低不平,车速那么快,司机都不熟悉路况,如果翻一辆怎么办?你呀,怎么不用脑子想一想!”

杨帆进北平第一天就受到周总理的两次批评,杨帆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他感到心里压力巨大,自己一心为了保障首长们的安全,却被误解,怎能不委屈?

接下来的一连几天,他都闷闷不乐,工作时也没了往日的干劲,思想情绪十分低落。

勇作自我批评

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身边的同志说:“看来,不是杨帆同志犯了工作不负责的错误,而是我犯了官僚主义的毛病。我找个时间,向他道歉,作检讨。”

在一天晚上,周总理找到杨帆,开口就说:“杨帆同志,对不起,叫你受委屈了!我是来向你作检讨的。”

接着又说:“那天我对你的两次批评,是我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错怪了你,给你思想上造成了负担,请你对我批评帮助。”

杨帆听周总理这么一说,惶恐地说:“不!是我做得不好造成的,周副主席您怎能向我作检讨呢?”

周总理说:“在我们党内,上级可以批评下级,下级也可以批评上级,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最后,周总理说:“一个政党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前进的,一个共产党员是在经常改正缺点毛病中进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强党‘健体’的法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它!”

说完,紧紧地握住杨帆的手,再一次向他道歉。

这件事过后,杨帆对周总理更加敬重,也深刻领悟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他调整好心态,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后来的日子里,杨帆始终坚守岗位,忠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成为周总理身边值得信赖的忠诚卫士。

其实,这也不是周总理第一次向身边的同志道歉。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的抗战形势非常严峻,周总理安排在南方局负责交通运输线工作的吴宗汉,押运一批重要物资前往抗日前线。

在押运途中,由于车辆出现故障,吴宗汉和两个司机不得不停车检查和修理。

这时,关心物资安全的周总理前来查看,看到他们站在车旁,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误以为他们没有及时将物资运往目的地,可能会使物资面临被敌机轰炸的危险,便当场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

等这批物资安全到了前线,周总理才了解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周总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怪了他们,很快就向吴宗汉和两个司机诚恳地道歉。

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身居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岗位数十年,不论对什么人,从不摆架子,从不以领导自居,在他身上看不到官气的影子。

他在我们党的领导人中,是最勇于自我批评的人,也是自我批评最多的人。

“无情”与关爱

作为国家总理,周总理对晚辈十分爱护和关心,视如己出。

而这份亲情更多地表现在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的侄儿、侄女等晚辈上,甚至到了“无情”的地步,以至于在周总理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总理的任何“关系”。

1968年,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不满16岁就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插队。

插队期间,周秉建表现出色,曾任阿拉坦图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等职务。

1970 年冬,周秉建在当地组织的推荐下,通过正当途径参军。

而当她穿着军装高高心心到北京见伯父时,周总理却希望她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以带头抵制 “走后门” 当兵的不良影响。

周秉建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还是含着眼泪听从了伯父的话,回到草原继续当牧民。

周总理的侄子周尔辉,从小因家庭困难,被周总理接到北京抚养,在情感上和亲生儿子无异。

周尔辉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组织决定留校工作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与周尔辉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在总理的劝说下,周尔辉放弃了在北京的优越条件,回到了老家淮安,从此一直生活在那里。

虽然周总理看似队亲属是“无情”的,但对人民群众却是充满着细致入微的关爱。

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

10日下午,周总理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

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停下来跟群众握手,说着:“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村民自发围成了一个扇面,周总理叮嘱不要挤着孩子。

他踮着脚尖,可还是看不到最外围的一些人,便让身边的人找来一个木箱,站在上面讲话。

当天刮着很大的西北风,可周总理发现群众都是面对西北风而坐,原来县委专门搭了一个坐北朝南的背风讲台让总理避风。

周总理不同意,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坐,他自己迎着风讲话。

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位心中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的总理。

据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回忆;总理病重期间,已经无法进食。高振普便到北京饭店,请厨师为总理特制了一碗营养汤,总理品尝后,感觉不错,还得地叮嘱要付钱,

由于后来忙于总理的身体,直到总理去世后,高振普才想起此事。

当他拿着钱送到北京饭店时,在场的人无不泣不成声,坚决不收,最终也没能付了这笔钱。

1976年1月7日晚上,就在总理去世的前一天,还对一直在身边照顾的吴阶平医生说;“我这里不需要了,你去照顾其他人吧”。这也是总理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也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

《周总理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艰苦卓绝周总理》,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陪伴病中周总理的日日夜夜》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年版

《党建》2015年第3期  

0 阅读:14
烟寒若雨话秋风

烟寒若雨话秋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