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老人说过,种茄子也讲究“辈分”?
什么“门茄”、“对茄”、“四门斗”,听得人云里雾里。
更别提那句“门茄要摘掉,不然影响产量”,让人更加迷惑。
到底这些“暗语”是啥意思?
门茄又该不该摘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茄子里的门道。
茄子分层,暗藏玄机?
茄子这东西,学问可不小。
它又叫茄、茄果,是茄科的植物,老家在亚洲东南热带地区,现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别看它长得紫溜溜的,营养价值可高着呢!
除了清热消肿、抗衰老,还能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抗氧化,好处一大堆。
要说这茄子的“身世”,还得追溯到清朝。
那时候,它有个别名叫“乌姜”,为啥叫“姜”?
可能就是因为它那紫色的外表,和姜类作物有点像吧。
茄子在吃货界的地位也相当稳固,炒菜、包饺子、蒸包子,样样都行。
想当年,杨贵妃那会儿,茄子可是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的,可见它的身价不菲。
种植茄子,老农们总会提到一些特殊的术语,比如“门茄”、“对茄”、“四面斗”、“八面风”和“满天星”。
这些词听起来玄乎,其实指的是茄子果实生长的不同层次和形态。
茄子果实大致分为两类:整齐型和不整齐型。
整齐型的茄子,通常是杂交品种,果实形状比较规整,看着顺眼,所以叫“(整齐)对茄”。
而不整齐型的茄子,多是农户自己培育的品种,长相比较随意,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状,所以就被统称为“不整齐的(不齐)对茄”。
更有意思的是,茄子的后续果实,也就是花序,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如果花序向下生长,就会形成“对茄”的规格;如果横着生长,则有可能变成“四面斗”或者“八面风”。
“四面斗”的出现,通常是因为茄叶不够茂盛,或者长得太过了;而“八面风”则多半是生长期日照过量造成的。
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杂卦”现象,结出来的果实形状奇特,就被统称为“满天星”。
门茄,摘还是留?
说完了这些“茄子术语”,咱们再来说说“门茄”。
这门茄啊,其实就是茄子植株最底部,最先结出来的茄子。
让人费解的是,这门茄似乎并不受待见,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农户疏除掉。
这是为啥呢?
难道门茄不好吃吗?
其实,这跟养分分配有很大关系。
茄子在栽种后,一般第四层左右就开始长出花苞,第六层中间就会开出花朵,然后经过授粉,就开始结出果实了。
在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幼苗中间会长出大约四个左右的腋芽,再往上的腋芽也会随着开花结出四个果实。
但是,因为腋芽生长位置较低,会受到主轴生长的养分限制。
也就是说,腋芽结出的果实往往会小于上部的果实。
如果把所有腋芽结出的果实都留下来,无疑会加重植株的负担。
这时人们发现,一般这几个腋芽中,最接近主轴下部的腋芽结出的果实最大,也就是门茄通常都是最好的,需要保留。
但是,也有人说门茄不好,要把门茄摘除,保留其他腋芽结出的果实。
这又是为啥呢?
如果三四个腋芽都留住的话,就意味着植株要分配更加宝贵的资源,于是,大部分养分都分配给了最下端的门茄,使其能够成长为最好的果实。
但是,这样一来,其他腋芽结出的果实得到的养分就少了,产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地面条件差或者出现干旱少雨的时候,养分不足,会导致下部的门茄比其他腋芽结出的果实产量更低。
但是,如果把门茄摘除,就可以让其余腋芽结出的果实获得大量养分,从而产量更充足。
而且,如果植株生病,往往是整个植株上面的果实都会“躺枪”,只有门茄得以存活。
但是,由于缺少在最后阶段累积下来的营养,门茄的味道也会变差。
所以说,门茄到底要不要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如果植株生长良好,水肥充足,那么留着门茄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条件不好,或者想要追求更高的产量,摘掉门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一些经常发病的种植户来说,留着门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些轻微病害的传播。
种好茄子,有绝招!
说完了门茄,咱们再来说说如何才能种出优质的茄子。
环境条件很重要。
茄子喜欢高温,昼夜温差大(大于10摄氏度)对它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照也要充足,如果光照不足,植株就很难开花结果。
土壤方面,要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让根部更好地呼吸,吸收更多养分。
另外,施肥也要合理,让养分通过蒸腾作用输送到植株全身。
优质茄子,这样做!
除了环境条件,种植技巧也很关键。
1. **整地播种:** 春季温度上升到13摄氏度以上就可以进行营养土消毒处理,然后等到20摄氏度以上就可以开始播种了,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2. **忌藤蔓作物前作:** 尽量避免在藤蔓作物后续继续进行种植,否则容易留下致命病原,提高病虫害爆发几率。
3. **合理轮作:** 适合进行垄作,还可以引入智能农业技术,通过数据监测和分析优化种植管理。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茄子的“门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实,种茄子就像生活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变数。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才能收获最好的果实。
下次吃茄子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形状和口感,说不定你能从中品味出更多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