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关系一夜迎来转折?美日菲万万没想到,中方这一步棋太妙了!

万象洞察 2025-01-22 18:00:35

据参考消息网援引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中国毅然启动了与越南的“3+3”对话机制,这一开创性的举动瞬间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一全新的对话模式紧密围绕外交、防务和公共安全三大关键领域展开,在当下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且微妙的大背景下,其蕴含的意义深远而重大,仿佛为地区关系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回首过往,美国、日本和菲律宾这三个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径一直备受诟病。就在中越关系即将迎来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美日菲三国的高官们悄然在东京举行了海洋磋商的首次会议。他们的此番举动,背后的意图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妄图联手在南海地区搅局,对中国施加压力,遏制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长的影响力。菲律宾,这个在南海争端中频繁跳出来的角色,在美国和日本的不断挑唆与怂恿之下,一次次地在南海问题上肆意妄为,恶意拱火,无端制造事端,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南海(资料图)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中越之间的关系正悄然发生着一场深刻而意义非凡的变革。时间回溯到 2024 年 12 月 10 日,这一天,北京迎来了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在这场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与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裴青山共同肩负起主持会议的重任。双方在会议上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就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议题达成了至关重要的共识。此时的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迈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而即将到来的 2025 年,作为中越建交 75 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更是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双方都明确表态,愿意站在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视角,精心规划下一阶段的合作蓝图,全力服务于各自的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在这次会议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横空出世——中越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跨境标轨铁路合作项目的政府间协议。这一协议的涵盖范围广泛,其中包括老街—河内—海防、谅山—河内、海防—下龙—芒街这三条标准轨距铁路的建设规划。老街—河内—海防铁路,其全长达到了 417 公里,在地理上途经老街、安沛、富寿、永福、河内、北宁、兴安、海阳和海防等多个省市。按照既定的计划,这条铁路将于 2025 年年底正式破土动工,并预计在 2030 年年底顺利竣工,其总投资金额约为 116 亿美元。谅山—河内铁路项目全长约 156 公里,起点位于越南谅山省的同登口岸,终点则是河内市的安园火车站。在其建设路径上,会途经北宁、北江等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园区和大型外资企业的省份,并且通过国际铁路边境口岸与中国紧密相连。该铁路预计总投资约 60 亿美元,采用了先进的 1435 毫米标准轨距以及电气化设计,兼具客运和货运功能,客车设计时速高达 160 公里,货车设计时速也能达到 120 公里。海防—下龙—芒街铁路项目全长约 187 公里,起点是海防市南庭武火车站,终点为广宁省芒街市,它成功地将越北沿海经济省份串联在一起,并借助芒街国际口岸与中国实现无缝对接。此项目预计总投资约 70 亿美元,同样采用 1435 毫米标准轨距和电气化设计,客货两用,客车和货车的设计时速与谅山—河内铁路保持一致。这些铁路一旦建成,必将引发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铁路基础设施将实现全面升级,火车的运力将得到极大的扩充和释放,再结合已经建成的越北公路网,将会形成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度。

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裴青山(资料图)

在经济合作的其他重要领域,中越两国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就拿 2024 年来说,广西对外开放口岸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繁忙景象。在这一年里,口岸查验出入境人员的总数高达 1431.2 万人次,其中越南籍人员就占据了 558.1 万人次,其占比接近 39%。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查验方面,总数达到了 160.1 万辆(架、艘、列)次,而中越出入境货车的数量更是高达 124.8 万辆次,占比约为 78%。如此庞大的人员和货物往来数据,无疑是中越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有力证明,生动地展现了两国之间经贸合作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

跨境产业合作作为中越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以甘蔗种植为例,龙州县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与越南的相关县积极开展合作,并成功签署了合作种植甘蔗的框架协议。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双方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跨境旅游领域,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为了两国合作的成功典范。该合作区是由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高平省共同精心建设和实施的。在地理上,中越双方以归春河为天然分界线,各自划出 2 平方公里的区域成立了合作区,专门用于两国游客之间的交往和交流。经过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措施,合作区的跨境游览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跨境游览时间从原来的 5 个小时成功延长至 6 个小时,跨境人数也从中越双方每天限量 500 人大幅提升至 1000 人。同时,办证流程也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实现了“即来即办、即办即拿证”的高效服务,游客们可以在当天轻松往返。这些改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使得合作区的游客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联系。

中越联合巡逻执法行动(资料图)

在海洋合作方面,中越两国同样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双方的海警部门密切协作,多次成功开展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在这些行动中,双方共同致力于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海上安全秩序。无论是打击非法捕捞、走私等违法行为,还是应对海上突发事件,中越海警都展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在渔业领域,两国通过平等协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捕捞计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确保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实保障了两国渔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反观美菲方面,中越关系的不断升温让他们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菲律宾此前在南海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如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组织所谓的民间组织和游艇爱好者进行非法聚集等,不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大打折扣,陷入了愈发孤立的困境。美国原本妄图利用菲律宾等国来制衡中国的战略计划,也因为中越关系的紧密发展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其在南海地区扩张影响力的企图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

南海(资料图)

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以及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智慧与定力并存的原则。一方面,中国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组织军事演练、加强执法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国家开展友好合作,秉持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同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越关系的改善与深化,正是中国这一外交策略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为南海地区乃至整个亚洲的和平稳定注入了一股强大而积极的正能量。

1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