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青岛海鲜市场,总是熙熙攘攘。
这边有人在讨价还价,那边有人在细细挑选,更有几个老青岛人凑在一起聊着新鲜到货的海鲜。
而我,正站在摊贩旁,盯着五种新鲜海鲜,心里想着它们各自的味道和做法。
听说最近市场上新出现了五种海鲜,地道的青岛人要么不知情,要么就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这些新品种。
我被满耳的热闹讨论吸引,忍不住上前问了问这几种海鲜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于是,五个新的海鲜故事也在我的脑海中开始酝酿。
海蝠:与黑加吉鱼相似,但别具一格站在摊位前,老板熟练地称着海蝠。
我低头瞧去,发现它与青岛赫赫有名的黑加吉有几分相似,但又似乎有种别样的吸引。
老板热情地告诉我,海蝠的来源和黑加吉完全不同,它们是渔民近海捞来的珍品。
相比于加吉,它的肉质更紧实,适合炖汤,熬出的乳白色汤汁既鲜美又醇厚。
听着这番介绍,我似乎能闻到一锅热气腾腾的鱼汤正在散发香味。
想到这上等鱼类,无论怎么做都好吃,不禁让我更加期待回家一试。
海蝠产量小,且为野生货,那种鲜美滋味想必是饕餮盛宴了。
大眼红:红色鱼中的另类代表大眼红,从名字就可知其特征。
“红色”和“大眼”是最直观的印象。
老板快速谈到这鱼内部有一层黑皮,处理起来稍有难度。
我本人处理鱼时,总是尽量小心,可大眼红的黑皮却是格外顽固。
经过一番努力去掉黑皮后,这鱼就成了厨房中的明星。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红烧大眼红?
于是,我忍不住将大眼红和海蝠一起红烧,虽说成了一盘铁锅杂鱼,但那缤纷的红色和清香的味道已经征服了我的味蕾。
虽然大眼红的肉质松软,但它的独特口感让人难以忘怀。
小嘴鱼:难以分辨的鲆鱼类新成员在忙碌的市场中,偏口鱼和鼓眼鱼随处可见,几乎每家摊位都有。
可我却被一种外形与偏口鱼极为相似的鱼所吸引,等较长时间甄别,这种鱼居然是小嘴鱼。
我盯了好几眼,也还是没有分辨清楚。
经过摊贩细心的讲解,才知道它其实是独立的一种鱼,称为小嘴鱼,它比偏口鱼更圆润,肉质更加细腻。
无论是油炸、清炖还是红烧,小嘴鱼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对于像我这样无从分辨的人,小嘴鱼真是个谜题。
不过,幸好有了耐心的摊贩,终于可以自信地选择这种鱼带回家。
鸟贝:从海底跳出的美味珍品鸟贝的出现,绝对是青岛海鲜市场的一大亮点。
有人误认为鸟贝是西海岸特产的西施舌,但这其实是误会,它们就叫鸟贝。
它蛋壳似的身体,与毛蛤蜊相似,是种双壳贝类。
令我惊喜的是,原来鸟贝不仅可以养殖,还能冲出水面,就像鸟儿飞翔。
市场上的鸟贝大部分都是鸟贝肉,摊贩建议我挑选新鲜的贝肉后,特别注意体内的绿色内脏要清理干净,也免得影响口感。
一句“鲜活的鸟贝可以生吃”,让我额头微微冒了冷汗,毕竟没有如摊贩般的大胆做法。
我还是选择用水汆一下,调些蘸料品尝,实在舒服。
写到这里,有一个观点让我陷入沉思:海鲜的魅力有时不仅仅在于它的美味,更在于背后那些长久以来的探索和坚持。
青岛市场中的这些新面孔,为爱好者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选择一道你不熟悉的海鲜,让它成为桌上的佳肴,似乎就是一种生活新尝试。
五种新海鲜的背后,是青岛与海洋共同谱写的味道故事,也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小惊喜。
下次来到青岛海鲜市场,如果有机会,不妨尝试挑选其中一种,还可以和摊贩聊聊,说不定还能有新的发现。
海鲜世界的魅力不仅是丰富的味道,还有发现的乐趣和故事的延续。